2021年的银币拍卖可谓占尽了钱币拍卖的风头。尤其是所谓的军阀币——民国十五年张作霖戎装像陆海军大元帅纪念银币样币更是拍出了2599万元的天价。银币收藏也越来越火。不过银币也是钱币中造假的重灾区。收藏银币的第一课就是认识老银包浆。 这是学习收藏银币的第一步。
银是相对稳定的金属,一般是不易生锈的。但银币的材质并不是纯银的,也包含少量的铜和锡。因此银币在流传了较长时间后,会产生一层我们平时最常见黑黑的一层包浆。 但也有其它颜色如黄色的包浆。其实不管是什么颜色的包浆,都是银币表面硫化产生的。根据不同的存放方式而产生不同程度的硫化层。硫化层的厚度决定是银币表面的颜色。
根据美国藏家Weimar White的研究成果:包浆的颜色取决于硫化银的厚度,50毫微米厚的硫化银呈黄色,110毫微米厚的硫化银呈蓝色,再厚便呈黑色。而金色、红色和紫色包浆的硫化银厚度介乎于黄色和蓝色之间。各种颜色的不同混合可能产生其它颜色,如黄色和蓝色混合会产生绿色。黑色是硫化的“终极颜色”。
一枚原光银币出厂的银币,会慢慢的产生淡黄的包浆,变成美丽的金色,然后金色越来越浓,呈现了红色,然后是蓝色,最后完全发黑,袁世凯变成了包黑子。这个过程很漫长也许是50年,也许是100年,这取决于硫化银的浓度。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银币的几种常见包浆和产生条件
原光原光是指在压印时,金属在模具的巨大冲压下,受到挤压而流动,形成的那层金属褶皱。这种金属褶皱会使得硬币在不同角度下反射出漂亮的粉状光芒。而原光币,是铸造出来后没有经过市面流通,并且被妥善保存,币的表面还保留着刚铸造出来的金属原本光芒。这种金属褶皱非常容易磨损掉,所以能够以这样的品相保存下来的原光币,概率不到千分之一,比较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