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见闻笔记。
牛仔裤或称丹宁裤,由棉布制成。这种布料的加工流程通常涉及一系列的激光设备,制作一条牛仔裤的过程相当冗长,涵盖从棉田直至零售店。牛仔裤到底是怎样制作的?为了寻找答案,我们访问了一家纺织工厂,探索整个生产流程。
牛仔裤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加利福尼亚淘金热之后,那时莱昂·高斯特开始为矿工们设计带有铜铆钉的裤子。最初这种裤子只是廉价的工作服,但如今却已成为时尚奢侈品。在美国每年约销售4.5亿条牛仔裤,全球牛仔布市场的总体价值接近400亿美元。
牛仔裤使用了一种非常耐磨的棉花,称作丹宁棉。棉花的种植周期通常为五个月,从种子播种到成熟的植物。在墨西哥,棉花的种植被视为重要的农业活动。通过一种被称为棉花采摘机的设备,在五分钟之内可以高效地将棉花从植株中采摘出来。这款机器能在短时间内收获与人类一天工作量相当的棉花。
然后把原棉形成巨大的方形包,俗称"棉包"。在每吨棉花作物中,约有500公斤的种子和100公斤的叶子,最终可以得到400公斤的棉纤维。原棉到达加工厂后,需去除植物的残留物和种子。运输车将棉包倾倒入喂料装置,经过干燥和清理,去除多余的杂质。经过筛选,虽然过程尘土飞扬,但最终会得到约重200公斤的精致棉包,足够用于制作325条牛仔裤。
然而原棉的下一步是转变成丹宁布,此步骤是在普埃布拉州的一家安纳玛工厂进行。棉包在运输到达时每个包裹有细微差异,因此在制作均匀纱线的过程中必须进行混合。这一过程从吹棉房开始,纤维初看上去并非线状,工人们会进行梳理以拆解并整合纤维,形成纤维网。接着将这些纤维拉紧在一起,编制成线条。
接下来是纺纱环节,在每个工位上,工人们会高速拉伸并扭曲棉带,旋转速度可达每分钟120000转。这些巨型线轴渐渐形成看似熟悉的棉纤维。而为了让牛仔裤呈现出标志性的蓝色,棉花必须经过染色处理。通常多数牛仔裤会采用靛蓝染料,这是一种古老的染色剂。源自靛蓝植物,靛蓝在与氧气结合时会显示出蓝色,线材则被反复浸泡,直到染出浓郁的深蓝色。
处理完成后,线材还需用玉米淀粉进行固化,经过干燥后便能投入使用。可这时我们发现,其颜色依旧过于鲜亮。在投入织机编织时,每三根蓝线会配一根白线,其中的蓝色线即为经纱,其上下配置在织机中拉伸,而横向的白色线称为纬纱。
每台织布机每周能织出约3000米的丹宁布,完成织造后,织物会转移到纺织厂。在这里,首先会用计算机绘制各种裁剪图案,以便最大化利用每一寸布料。这些图案会被印刷在较大的纸张上,随后提供给裁剪工进行切割,以降低材料浪费。
裁剪工作完成后,一卷长达450米的布料能产生约350条牛仔裤,几层布料会在长台上铺设,随后设计图案放置在丹宁布之上,再送入自动切割机进行裁切。这些切割机在提升生产效率和减少浪费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锋利的刀片足以一次切割150至200层的丹宁布,利用叠层切割能一次性生成大量零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