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西红柿在生活中很受欢迎,所以也成为菜农种植较多的菜品,并为不少菜农带来很高的经济利益,当然这也是在保证产量和品质的情况下。但有些菜农在种植过程中出现了各种问题,导致经济上严重受损,其中也包括了酱油果。
所谓的酱油果,就是在西红柿的表面出现了酱油的颜色,虽然只是发生在表皮,果肉没有受到任何影响,但这样的西红柿消费者们都不愿意购买,那么价格上就会下降很多,为什么会出现酱油果呢?这种情况要怎么预防?来为菜农们分析下这个问题。

钙质缺失:当西红柿进入中期时,也正是着色期,这时菜农们要做的就是及时补钙,来平衡钙钾的比例协调,但有些菜农过量使用钾肥,导致钙严重缺失,而缺钙会导致西红柿的果皮细胞壁硬度降度,不仅使果皮变得很薄,也很容易感染病菌,从而导致酱油果的出现。另外有些菜农为了追求产量,大量使用氮肥和钾肥,使根部无法正常吸收钙元素,因此出现缺钙的情况,发生了酱油果。
管理不当:在种植秋冬茬西红柿时,如果管理不当很容易使大棚内的西红柿发病严重,比如使用太多氮肥、棚内温度太高或太低、通风不良、种植的密度过大等,同时果皮薄、果实快速膨大也容易感染疾病,从而发生酱油果。冬季西红柿进入转色期时,如果过量使用氮肥,果实转色就会不均匀,导致酱油果。果实着色的最佳温度是24度,如果棚内的气温较低,昼夜温差较大,也容易产生酱油果。由于冬季的光照比较短,如果大棚内的果实光照不足,也会发生酱油果。
抑制茄红素形成:在西红柿转色期间,只有顺利的形成茄红素,才可以让西红柿的表面看起来鲜艳红润,一旦茄红素的形成受到影响,很容易产生酱油果。当大棚内的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抑制茄红素的形成。在变红阶段,如果施用了太多的氮肥,叶绿素就会增高,导致叶绿素在分解过程中出现推迟或缓慢的现象,影响了茄红素的形成。此外就是水分不当,也影响到西红柿正常转色,使果实的表面出现大量茶褐色的病斑。

调控好温度:在西红柿着色期时,棚内的温度低于10度或高于30度都会影响茄红素的形成,为此应该调控好棚内的温度,通过研究表明,茄红素形成的最佳温度为19~24度,白天的温度应控制在22~26度,晚上的温度为15~20度最佳,如果棚内的温度过高,果实生长和成熟的速度就会过快,从而影响到了茄红素的形成,直接影响到西红柿着色。
光照要充足:在保证充足的光照情况下,才可以促进西红柿着色,如果使用了草苫,要尽量做到早揭晚盖,这样就可以增加果实的光照时间。另外要及时清除棚膜上的灰尘和污染物,保证西红柿的光照效果。平时也可以在棚墙处设反光幕来增光,并喷施光合营养膜肥,来帮助西红柿吸收大量的光照,在西红柿快要成熟时,果实周围和下面的叶子摘除,特别是病叶,这样才可以保证果实正常着色。

增加通风性:在种植西红柿时,植株的密度必须要控制好,这样才可以保证棚内的通风效果,从而降低酱油果的几率。同时也要根据植株的长势,来及时疏除多余的枝杈和老叶,来增加果实的光照时间以及通风性,使果实可以更好的着色。如果种植西红柿的密度过大,植株之间就会相互遮盖,导致西红柿的光照和通风性变差,这样很不利于植株的光合作用,直接影响到了叶绿素的产生,也导致茄红素生成不足,这对西红柿着色非常不利。
施肥要平衡:不合理的施肥,严重影响到了西红柿果实的着色,比如施用了太多氮肥,虽然可以让植株长得很快,但长势过强,如果在这个时候水分不足,果实很容易出现问题。不管是缺少了哪种元素,都会导致果实的生长受到影响,出现着色不均的情况,为此在施肥时一定要做到科学合理,及时补充氮磷钾肥,在穗果实进入膨大期时,都应该做到及时追肥,避免出现养分供应不平衡的情况,导致果实着色不良。

浇水要合理:种植西红柿时,土壤不能过分干燥,最好是以见干见湿为宜,在天气好的情况下,也要根据土壤的墒情,每隔10天左右浇次水。在着色期间,浇水一定不能使,用大水漫灌,否则将直接影响到西红柿着色,因为越大的水后跟的情况就越严重着,色也就变得缓慢,为此要用小水来浇,而这个时候也没有必要追肥,因为在这一阶段最主要就是养根。
防止病虫害:如果在西红柿的生长期间遇到了蚜虫或白粉虱,也会造成着色不良,虫害会导致叶片受损,不利于植株的光合作用,同时也会诱发其他的病害,直接污染到叶片和果实,对西红柿着色的影响非常大,为此平时要做好防治工作,可以在大棚内悬挂黄板来进行检测,一旦发生了蚜虫或白粉虱,可使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10%烯啶虫胺水剂1000~2000倍液喷雾来进行防治。

在西红柿转色期间管理是非常重要的,这直接影响到了西红柿的色泽,如果出现了酱油果,将大大影响到菜农的收益,为此菜农应该做好平时的管理,如果在转色期间棚内的温度不科学,管理方法也不当,很容易影响到西红柿着色发生酱油果的情况,只要平时做到科学管理,发生酱油果的几率才会降低,才可以种出优质的西红柿,从而获得更高的商品价格,菜农们付出的努力也不会白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