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异尖线虫,海水鱼体中还可能存在广州管圆线虫、棘颚口线虫等寄生虫,它们同样会给人体健康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而经鱼类传播给人的绦虫,虽只有少数几种,如阔节裂头绦虫,可一旦人食用了感染该绦虫幼虫且未煮熟的鱼肉,便可能中招,出现消化功能紊乱及贫血等重症症状。
除了海鱼,一些看似常见的淡水鱼类,因其生活习性和生长环境,也暗藏寄生虫风险。比如泥鳅,常年生活在淤泥或污水沟中,以腐殖质、藻类为食,体内易携带线虫、棘头虫等寄生虫,尤其是肠道和肌肉部位。野生泥鳅还可能因水质污染积累重金属。若泥鳅体表黏液浑浊、散发土腥味,或内脏发黑,那可就得谨慎购买了。
野生鲶鱼也是个 “问题分子”,它生存能力强,常栖息于污水、臭水沟中,以腐肉、垃圾为食,体内裂头蚴、吸虫感染率极高,脂肪和内脏中还可能富集重金属。野生鲶鱼体色暗沉、腥味刺鼻,鱼肚松软膨胀,很可能含大量寄生虫卵,遇到这样的鲶鱼,还是敬而远之吧。
白鲢鱼食性杂、生长快,易积累水体中的肝吸虫、线虫,尤其是鱼鳃和内脏部位。部分养殖户为防病害滥用抗生素,导致药物残留超标。新鲜白鲢鱼鳃应呈鲜红色,若发黑或腥味过重,可能已腐败或受到污染。
面对这些潜在的寄生虫风险,我们在选购鱼类时可得擦亮眼睛。优先选择正规养殖的鱼类,野生鱼需谨慎购买,像清道夫鱼这种 “脏鱼之王”,直接将其列入 “黑名单”。观细节方面,鱼眼清澈凸起、鱼鳃鲜红、鱼鳞紧实有光泽,这是新鲜鱼的标志。闻气味时,若有腐臭、柴油味或刺鼻腥味,那这条鱼很可能来自污染水域。
在处理鱼类时,不同的鱼有不同的讲究。泥鳅、鲶鱼可以用盐搓洗体表黏液,彻底去除内脏和头部,因为这些地方是寄生虫集中区。白鲢鱼要刮净鱼鳞,剔除鱼鳃和黑色腹膜,这里是毒素聚集处。烹饪时,高温灭活是关键,一定要确保鱼肉熟透,不给寄生虫留下一丝存活的机会。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