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前,河北省平山县南段峪村村民、雷烨希望小学退休教师王海军祭扫“雷烨烈士纪念碑”(2025年3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 摄
2003年,包括王海军在内的十一户当地村民自发捐资修建了“雷烨烈士纪念碑”,并亲手栽下十一棵柏树。
无人机飞起的一刹那,巍巍太行尽收眼底,满山遍野的杏花竞相开放。烈士纪念碑旁,翠柏凝春,傲然挺立。通过无人机监视器,我发现栽种的柏树中,有一棵比较矮小,拍摄后就好奇地询问王海军。
王海军祭扫“雷烨烈士纪念碑”(2025年3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 摄
王海军告诉我,当地天干少雨,有几株柏树已有枯败,那棵小树不知道是哪年长起来的。
“会不会是后来有人补栽?”我问道。
挨家挨户问了当地村民后,王海军非常确定地跟我说:“那棵树就是自己长起来的!烈士不死啊!”
王海军祭扫“雷烨烈士纪念碑”(2025年3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 摄
其实,“雷烨烈士纪念碑”的树立处距离雷烨真正的牺牲地点尚有一小段距离,只是路比较难走。村民们为了日常祭扫凭吊方便,就在雷烨牺牲地点直线距离不远的一处山坡上竖起了这块“雷烨烈士纪念碑”。
“这几年清明,雷烨亲属和本地乡亲们都会去牺牲处祭扫。”王海军说,“他有个外甥女叫项碧英。”
在采访本上记下了项碧英的名字,我和同事牟宇结束了在南段峪村的采访。翌日一早,我们二人一同前往位于石家庄的华北军区烈士陵园。
这是2025年4月1日在华北军区烈士陵园拍摄的雷烨墓碑。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 摄
临近清明,华北军区烈士陵园满是祭扫凭吊的人群。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我们很快就找到了雷烨烈士的墓碑。正巧,石家庄市宁安路小学学生在这里祭扫先烈。采访拍摄之余,我和同事牟宇也献上了提前准备好的菊花,并向雷烨烈士墓鞠躬致敬。
随后,我踏上了前往浙江金华的高铁列车,计划探访雷烨烈士出生地。
没有结束的寻找
依托如今便捷的通信,我人还未到金华,便联系上了雷烨的外甥女项碧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