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2
“金包银”镀层下的真相
在深圳水贝珠宝集聚区,“金包银”专业卖场和批发展厅的出现印证了市场热度,甚至一些品牌已经启动了品牌加盟。
据了解,目前市面上销售的“金包银”产品基本均为银镀金饰品,其配备的鉴定证书上亦清楚标明“镀金银耳饰”“镀金银手镯”。但不少消费者仍对镀金、包金的认知存在混淆。
足金、镀金、包金,到底有什么区别?一句话总结:镀金是“表面功夫”,包金是“厚道包裹”,足金是“真金不怕火炼”。
类别 | 黄金含量 | 工艺 | 耐用性 | 价格 | 保值性 |
镀金 | 通常<1% | 电镀(表面附着) | 低(通常1~2年) | 最低 | 无 |
包金 | 通常≥5% | 机械包裹(高温高压) | 高(10年以上) | 中等 | 低 |
足金 | ≥99.9% | 纯金熔铸 | 中(易变形) | 最高 | 极高 |
金包银的销售商家对产品为镀金生产并不避讳,还介绍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和预算来定制镀金的厚度,1%~5%都可以,并且都是“一物一证,权威机构背书”。商家还向记者展示了一张镀金银耳饰的证书,并在记者询问饰品金含量时,引导记者扫描二维码打开质检机构网站查验。商家表示,虽然证书上并未印刷标注具体金重和银重,但是扫码后可以直接看到该总重为2.31克的镀金银耳饰,金重为0.09克(约为总重的3.8%),银重为2.22克。至于该重量如何测出,该商家则表示:“质检机构会在生产工厂驻厂,先称银胚的重量,镀金后再称重,差值便是金的克重”。


那么,这样的检测方法是否科学准确?检测报告又能否消除消费者的风险呢?质检机构的破坏性检测结果暴露出了其中的乱象。
国家首饰质量检验检测中心2024年11月的检测显示:17件样品中,14件金覆盖层质量存在负偏差,最大偏差达5倍(标称0.96克,实测0.19克)。浙江省黄金珠宝饰品质量检验中心2025年3月发布的检测结果亦指出,11件样品中仅2件符合标称金重,最大偏差达70%。破坏性检测结果显示,相关方在“金包银”产品命名、标签标识、印记等方面存在的不规范表述以及标注金覆盖层的质量(重量)行为,可能使消费者对产品的实际贵金属种类、纯度产生误解,极易引发纠纷。商家口中“权威背书”的证书,反而成为了争议的导火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