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采访中,分享了其对金包银产品定位及市场影响的看法。他认为,金包银产品的崛起是市场供需变化的必然结果,其核心在于满足消费者对黄金平替的需求。
在问及金包银是银饰品还是金饰品时,该负责人明确表示,他们将“金包银”定位为黄金饰品,品牌还邀请了代言,并在代言海报中清晰标注其为“黄金饰品代言人”。这与质检机构定义的"银饰品"存在差异。

更现实的困境出现在流通环节。目前,售卖金包银的商家均表示可以回收自家的金包银产品,但在跨品牌流通上,“金包银”产品的流通就没有那么顺畅了。
记者以客户身份咨询多家黄金回收商,多数商家明确告知“不收金包银”,理由是其“黄金含量可忽略不计”,仅有一位黄金回收门店愿意以银价回收该产品。
04
监管困局:滞后标准与执行真空
深圳市市场监管局曾在去年10月给出了行政告知,对镀金银首饰的标签,印记,证书等内容进行了规范,但执行层面仍存在挑战,且并未在全国广泛推广执行。
据了解,目前我国首饰行业在镀金产品命名上可参照的标准有国家标准GB/T 32022-2015《贵金属覆盖层饰品》4.2条款,根据条款贵金属覆盖层饰品的命名应包含:覆盖层金属、饰品基材、饰品名称和加工方法。如基材为锡合金,(镀)金覆盖层厚度为0.5微米的项链,称为镀金锡(合金)项链。但该标准适用于除贵金属(金、银、铂、钯、铑等)以外的各类金属为基材制作的金覆盖层系列、银覆盖层系列和铑覆盖层系列等饰品,以非金属为基材的贵金属覆盖层饰品可参照本标准执行。而国家标准GB 11887-2012《首饰 贵金属纯度的规定及命名方法》及第1号修改单要求以整体的贵金属含量来定名相应的贵金属纯度。
珠宝国检NGTC深圳实验室也在《近期火热的“金包银”产品名称探讨》回应中指出,标准较行业的加工工艺提升、市场发展行情相对滞后,亟需有相应的产品标准或标准更新来规范市场。
深圳市罗湖区消费者委员会秘书处负责人表示,建议消费者优先选择信誉良好的商家,并通过正规渠道购买;购买时要详细询问首饰的工艺、材质及售后信息,避免购买价格过低或宣传过于夸张的商品;同时,记得向商家索要正规发票和检验报告,并妥善保管。若发现虚假宣传或质量问题,可向12315或12345平台投诉维权,以保障自身合法权益。
金包银的争议,不仅是一场关于价值与诚信的行业大考,更是一面折射出整个珠宝行业创新与规范发展不平衡的镜子。
对消费者而言,追逐“性价比”无可厚非,但需警惕镀金话术背后的信息差;对行业而言,填补市场空白不应以透支信誉为代价。对监管而言,标准滞后与执行乏力亟待破局。当镀层剥落后,唯有真实的价值永不褪色。而这个价值,不仅体现在产品的质量上,更体现在行业的诚信经营和规范发展上。只有在创新与规范之间找到平衡,珠宝行业才能在追求利润的同时,赢得消费者的长期信任,实现更可持续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