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宏刚
北方天寒地冻的日子,室外冷风如刀,往往有零下十几度,室内如果没有取暖设备的话,也会被冻得瑟瑟发抖。幸好,现代人有五花八门的取暖装备,如,暖气、空调、电暖气、电热毯、羽绒服、防寒服、皮衣,等等,可以帮助现代人轻轻松松地度过寒冬。
如果在古代,面对寒冬,古人怎么度过呢?
实际上,古人的取暖法宝,或者说取暖方式比我们想象中要多,但比起现在,确实不可同日而语。
古代等级森严,阶层固化比较严重,到了十冬腊月,除了少部分皇亲国戚和权贵阶层过得比较舒坦之外,大部分百姓过得都十分寒酸。

古代的取暖设备主要有:火墙、火炕、火塘、火盆、火炉、手炉、汤婆子、裘衣、袄子,等等。
其中,火墙和裘衣是权贵阶层的特定装备,其它装备大部分被普通百姓所用。
据历史学家考证,火塘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取暖设备,至少已有一万年的历史。先在室内地面上挖出一个深大约一尺,面积约一米见方的坑,立上三块石头,然后在坑内燃起木柴,白天可以用来做饭,晚上用来烤火取暖,以及照明。
火塘在古代十分流行,上至皇亲国戚,下至普通百姓,在冬天都喜欢用火塘来取暖。至今,火塘在一些偏远地区仍然在使用。
只不过,如果烧木柴的话,经常要让房间承受烟熏火燎,房间被熏得黑乎乎的,古代的权贵阶层是看不上烧木柴的,他们使用火塘时只烧木炭,既享受了暖和,又保持了清洁。

白居易在《卖炭翁》里写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说的就是古代权贵阶层消耗木炭的场景。
中国人使用火墙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汉长安城遗址中就发现了跟火墙类似的取暖建筑。
火墙是古人在火塘的启发下,经过很多代人的摸索,发明出来的超级取暖设备。不过,火墙在古代可是奢侈品,普通老百姓根本用不起,只有皇亲国戚才有实力用它。
到明朝时期,火墙的发展已经十分成熟。朱棣迁都时,设计紫禁城,特意给火墙设计了火道。火道就是在宫殿内每个房间的地下,提前预留出一条通道,这些火道四通八达,连接了每一个房间,通道口通常设计在殿外的屋檐下,有几班人轮流在此烧火,日夜不停。

每年10月份,紫禁城就会集中“供暖”,供暖以后,热气沿着火道不断流通,会把经过之处的墙壁逐渐烤热,最终让房子里变得相当暖和。
紫禁城里住的都是身份尊贵的皇亲国戚,他们给火墙加热使用的燃料,都是用质地坚硬的阔叶树木,如青冈木、桦木、枫木、梨木等烧出来的特等木炭,取暖一个冬天,所消耗的树木和木炭不计其数,花费更是天文数字。
一些嫔妃怕冷,嫌火墙不够暖和,还会在房间用火盆或火塘升温,烧的同样也是好木炭。
古人的手炉可以看作是火炉的微缩版,跟现代人使用的暖手宝在作用上完全一致,都是用来让手取暖。
关于手炉的样貌,可以参考古典名著《红楼梦》里边,大户人家的公子小姐们,在冬天经常拿着手炉把玩。一般的手炉以铜制成,也有一些达官显贵用金银做手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