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野外遇到狮子或者老虎,那么你存活的几率会很低,因为它们啥都吃。但是如果你遇到了猎豹,那存活的几率会很高,因为它们基本上不会主动攻击人。
首先,猎豹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有着严格的秩序。换而言之很少进行同类间相互打斗和自相残*,这在大型猫科动物中是极其少见。就像狮子为了夺取地盘、进行交配时都会选择互相撕咬,但猎豹基本上不会。这就侧面反映了它们相对来说不具残暴和好斗性。
其次,猎豹自身的条件限制。猎豹生性胆小谨慎,它们很少会去*捕食者。从它们的食谱就能看出:羚羊、角马、斑马等等。这些动物都是食草的、性格相对温顺(软柿子好捏)。而且它们是一种讲究捕食效率的动物,很清楚如果捕食不成功受伤后对自己的影响。所以它们不攻击人很好理解,成年人类给猎豹的印象就是比较好的,加上这是一种"陌生物种,食谱上没有,不能轻易下手"。看见人多半还会主动撤退,甚至走开。加上人类历史有过驯化猎豹的记载。猎豹在与人熟悉了以后也会格外亲近。
- 驯豹之事,古来已有
上述我们提到过,猎豹作为一种能跟人"和平共处"的生物,在它优美的身躯和令人羡慕的奔跑速度特点上,早在古代就被列为一种"宠物"了。早在唐代时期,猎豹就顺着商路传入了中土。在考古学家对章怀太子墓考察时就发现,壁画《狩猎出行图》中,有只猎豹蹲坐在驯豹师身后。
到了元代,元朝的统治者更是将猎豹作为一种神圣的崇拜物,频繁让臣属国进献猎豹。曾效力元世祖忽必烈的旅行家马可波罗,记述了大汗带猎豹打猎的场面:出猎时让猎豹蹲在马鞍后,一旦发现猎物,坐于鞍上的驯豹师发出号令,猎豹便从马背一跃而下,朝猎物疾驰而去。在著名的《元世祖出猎图》中,有位骑手鞍后就蹲坐着一只满身圆斑的猎豹,骑手则是一副西域胡人相貌。明朝时期的所谓"豹房"。说明朝武宗皇帝喜欢吃喝玩乐。建造了豹房,经常以养猛兽为乐趣。据记载,豹房里的确饲养着猎豹,但主要是国产的金钱豹和猞猁(俗称土豹)。明武宗本想把它们驯化后带着去打猎,但因为野性难驯只能关在牢笼里。古代的猎豹,被视为大户人家乃至王公贵的一种象征身份的动物而被广泛驯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