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之一——砚台,伴随着笔、墨的发展而不断丰富,从早期研墨、盛墨和掭笔的实用性,到后来集功用、雕刻、书画等于一身,刻砚、赏砚、藏砚,成为一种不断线的社会文化风尚,延绵至今。

天津博物馆藏“唐白釉辟雍砚”。
汉代不仅仅为实用之物,外形上也有了一定的设计,并雕刻有图案;砚材根据墨的品质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相继出现了铜砚、银砚、陶砚、木胎漆沙砚……
魏晋隋唐文教发达,开始流行圆形青瓷砚,并且在三、四足砚的基础上出现了多足砚,最独特的当属“辟雍砚”,寓意高雅,创造了这类四周有水槽、下部珠足承托、材质细腻的经典砚台形制。
唐朝唐代端砚以实用为主,供研墨之用。砚形多为箕形,还有八棱形、长方形的、方形等。流行箕形砚的形制也很特别,因形同簸箕而得名,有方头方足、圆头圆足和圆头方足三种。
宋代宋代的端砚实用和欣赏两者并用,形制比唐代丰富。
这一时期的砚台,无论是砚材还是做工,均达到了一定高度,山东的红丝砚、广东的端砚、安徽的歙砚、山西的澄泥砚成为四大名砚,响彻大江南北。
至宋后期,红丝砚停产不出,甘肃的洮河砚进入四大名砚之列,端砚跻身名砚之首。
明清时期砚台实用性降低,工艺性增强,雕工华美精湛,体型较为硕大。砚材也日益丰富,明代时曾出现过化石砚,清朝曾以铁、漆、砂、玉等制砚。这一时期,赏砚、藏砚之风远远超过宋代。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宋百一柱端砚”
对砚台的收藏,自古就有。纵观中国历史,书法家嗜砚、藏砚、编砚谱、著砚文者,代不乏人。其中特别著名者如唐代柳公权;宋代欧阳修、米芾、苏东坡、陆游;清代朱彝尊、高凤翰、纪昀等,他们的《论砚》、《砚谱》、《砚史》、《研评》、《砚录》、《说砚》、《阅微草堂砚谱》等影响深远。

程以藩制歙石砚
在文人藏者看来,砚既是实用器,又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把砚作为一种收藏,作为一个研究对象,非博雅淹通者不能为之。眼力来自于实践,学养决定砚识。砚者研也,抛开文字学上的“砚”、“研”相通,砚亦可称为砚学,涉及材质、雕刻、美术、书法、民俗、文学、文化、历史等诸方面,实难兼通。
所以不论你是自己用还是收藏或者送礼,鉴别一方砚台的优劣是十分重要的。挑砚台我们也得用上我们的感官:看、摸、掂、听、洗5个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