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籍文档 >

红烛每一节内容(红烛每一节写了什么内容)

来源:原点资讯(www.yd166.com)时间:2023-11-03 20:57:55作者:YD166手机阅读>>

红烛每一节内容,红烛每一节写了什么内容(1)

《红烛》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诗中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的用意,理解“红烛”意象

2. 理解诗歌中传达的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2.掌握诗歌抒情脉络和抒情方式。

教学重点

掌握本文抒情脉络和抒情方式。

教学难点

理解“红烛”意象,理解诗歌传达的深沉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初中所学有关闻一多先生的两篇文章导入。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最后一次讲演》

请你谈谈对闻一多先生的印象。

(以湖北浠水县闻一多纪念馆展览前言总结。)

二、 板书课题,介绍作者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 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 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

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

三、《红烛》创作背景介绍

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先是专心作画,已初有成就。然而,仍念念不忘对文学的深情,加上寂寞的异国生活和消魂的思乡之情。激发了他的创作冲动,产生出大量的爱国诗篇。1923年,闻一多第一部诗集《红烛》经郭沫若、成仿吾介绍,由泰东书局出版。

《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它的内容丰富广泛,既反映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的思想情绪,更表现了诗人希望献身艺术、报效祖国的理想;既反映了诗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失望和愤恨,更表现了诗人的炽热的爱国思乡之情;同时,既有对爱情、对自然的歌颂和赞美,也有对前途感到渺茫的感伤和哀怨。诗集《红烛》不但以浓烈的色彩独树一帜,而且还以丰富的想象、精炼的语言、典型的东方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这首与诗集同名的诗篇。就是诗集《红烛》的序诗。

三、朗读诗歌

1.听范读;

2.朗读指导

3.学生自由朗读

4.指名读

四、赏析诗歌

1.第一小节

一开头,诗人就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

“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在这样的红烛面前,他提出了自我要求:“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诗人的心应该也这样的红,否则就不配做诗人。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那颗心,真是一颗赤子之心,是那么纯洁率真,晶明透亮,灼灼发热。在这首诗中,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人与物化,意与境融”。理解了这一点,对全诗的思想感情也就比较容易把握了。一个“吐”字;逼真的描状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

2.第二、三节,是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

这两节诗,诗人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的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有力的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

① 诗人在第二节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明确:比喻诗人把蜡比作躯体,把火比做灵魂。

② 作者对红烛的认识如何?

明确:作者认为,躯体和灵魂应该是互相依存的,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起初觉得这是大惑不解的,认为红烛自己“一误再误”,诗人认为这真“矛盾”,自相冲突,不可理解。

③ 诗人最终是怎样理解红烛的?

明确:诗人终于彻悟了,对先前的认识来了一个彻底的自我否定。诗人理解了红烛,由衷的赞美红烛的奉献精神。

上一节说“一误再误”,错怪红烛的语气很强烈,又包含着自作聪明的意味;下一节说“不误,不误”,用了反复手法,否定语气更加强烈。一反一正两种回答,相形之下,更强烈的表现了认识的根本转变,包含着对先前自作聪明的惭愧,由顿悟而对红烛产生了深为敬仰的感情。诗人悟彻了,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自我燃烧,只有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这正是与利已主义哲学完全对立的一种新的人生观。

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3.第四节,是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既制了,便烧着”,便要燃烧不息,“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人生的天职也在于奉献,活着就要让生命之火熊熊燃烧,让智慧和才能放也灿烂的火光。诗人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自己的信念和心愿。“烧罢!烧罢!……监狱!”

当时,民众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思想文化的毒害,如沉睡梦中尚未觉醒,血性犹存然而麻木不仁,有如身陷囹圄受着禁锢。诗人认为:自己的职责,就在于从梦中唤醒世人、救治世人的灵魂。使民众觉悟,使民众奋起,使民众热血沸腾,使民众走向光明,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所设置的精神监狱中解放出来。

诗人爱国的赤诚之心是与祖国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

4.第五至第七节,是诗人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

①第五节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明确:拟人

一开始,首先揭示了一种很矛盾的现象:“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诗人的注意力转到烛泪上面,矛盾的现象已经包含着疑问。这一节开头的呼唤,是同情的呼唤,是惊疑的呼唤。

②第六节表达了作者的何种感情?

诗人驰骋想象,亲切的问讯红烛:“何苦伤心流泪?”诗人同情,惊疑,思索。这里抒发的正是诗人在现实生活的漩涡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

诗人经过一番求索,他恍然大悟:“哦,我知道了!”他寻求到的答案,是还有“残风”的存在。红烛“心火发光”,自身“烧蜡成灰”,世上并非都像诗人自己那样怀着敬意,那种邪恶的势力不但毫无敬意,相反“来侵你的光芒”。红烛流泪,是为烧得不稳而急得流泪。红烛不怕牺牲自己,相反,他要充分的牺牲自己,为世人创造光明,他“急”的只是不能给世人带来更多的光明。

诗人自己怀着拯救祖国文明的美好意愿,不是同样受到黑暗丑恶势力的干扰和阻挠,感到壮志难酬,为此而痛哭流涕么?冷酷的现实就是这样,你要创造光明,不但要牺牲了自己,还要“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③分析第七小节的含义:

本节诗人托物言志,以烛泪比喻自己带泪的诗行,这些诗行中有诗人爱国之情,忧国之心,它能慰藉人间,使痛苦而麻木的世人感到欣慰,唤起他们的爱国之情,使祖国走向光明。

5.第八、九节的呼唤,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劝导鼓励的呼唤。

“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这样的因果关系是多么不公平,不合理,为着“创造光明”,结果只落得“灰心流泪”,但这是社会使然。在这样的社会中生活,只有作不屈的奉献,诗人劝勉红烛,也就是劝勉自己:“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收束得精警有力,诗情得到了凝聚与升华。人们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本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在不合理的社会里,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这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那是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

五、整体归纳写作特色

1.抒情的脉络

本诗共九节。开头一节着眼于红烛的颜色,将红烛精神集中在一个“红”字上面,凸现了红烛的总体形象,由红烛形象即刻联想到诗人自身,“物”与“我”就完全交融起来。最后一节归结到“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样一个哲理。也就是将红烛精神归结到一种彻底奉献的人生哲学,也就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宗旨。

这首诗将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句诗“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

全诗以诗人对“红烛”心迹的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抒发诗情,显示了诗人对人生真谛对诗歌创作的宗旨求索的过程和结果。

2.高尚的情操

本诗抒发的爱国主义激情,具有震撼人们灵魂的力量。红烛的精神是献身祖国的精神。红烛燃烧成灰,为创造光明而彻底的自我牺牲;红烛伤心落泪,为创造光明而忍受被摧残的痛苦,红烛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为宗旨,唯愿为世人创造光明。这首诗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的心声,他赤诚的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拯救世人的灵魂,结成快乐的果子,表明作者的诗歌创作一开始就有严肃的社会责任感。红烛的形象是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诗篇闪耀着诗人人格美的光辉。

3.抒情的方式

全诗九节,每一节开头都是一声“红烛啊”,诗人对烛呼告,倾诉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诗人将红烛比拟为人,赋予红烛以人的思想感情,红烛变成有血有肉活生生的形象了,这样红烛的形象就为一种精神品质的化身,诗人抒情的依托。

诗人面对红烛,心绪起伏,或惊叹赞美,或扪心自问,或惊疑发问,或自求解答,或劝慰有加,诗情的流动形成起伏的波澜,诗篇的节奏抑扬顿挫,形象鲜明而又饱含哲理、全诗扣住“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先后三次发问,这三问形成抒情的三个层次,使感情的抒发层层推进。有的问而不答,有的一问两答,有的一问一答,在问答中,酣畅淋漓的抒情言志,诗人向读者完全敞开了心扉,把一颗心交给了读者,让我们在他那热情磅礴,精神焕发的诗句中,为他对祖国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为他那种献身祖国一切在所不惜的精神而怦然心动。

六、品味诗歌语言

1.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可是一般颜色?

明确:“这样”是指示代词,这里指性质,用“这样红”,表明诗人凝视着红烛,也能唤起读者对红烛的印象,想到烛火照得红亮的样子,“这样红”远比“鲜红”的形象丰富得多。

“吐”字,逼真地描状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远比“掏”字爽快率直。

2.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

明确:用“侵”字性质明确,红烛创造光明,残风却容不得这片光明,残风是一种邪恶的势力,它的行径完全是邪恶的行径。此其一。其二,“侵”字的适用范围大,因而给人以丰富的想象,风有大有小,而烛火在或大或小的风中也程度不同的摇曳晃动。用“着急”更能表现出红烛一心为人世间创造光明,唯恐不能为人世间创造光明,以无私奉献为天职的灵魂。

3.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引号的作用)

明确:“烧”字不加引号,就不能着重标明它的特殊含义。加上引号,引人注目,字义丰富而又突出。

4.哦!我知道了!(叹号如改逗号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明确:用叹号:经过思考找到答案后的快感显得很强烈。改用逗号,语气不强,感情色彩淡薄。

5.才着急得流泪!(叹号的作用)

确:用叹号着急的心情表达得很强烈,改用句号,就失去了强烈的感情色彩。

七、全诗总结

开头一节着眼于红烛的颜色,将红烛精神集中在一个“红”字上面,凸现了红烛的总体形象。由红烛形象即刻联想到诗人自身,“物”与“我”就完全交融起来。最后一节归结到“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样一个境界,也就是将红烛精神归结到一种彻底奉献的人生隐的一句诗“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全诗以诗人对“红烛”的心迹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抒发诗情,显示了诗人对人生真谛、对诗歌创作宗旨的求索过程和结果。

栏目热文

红烛每一节的内容(红烛每一节的内容和感情和表现手法)

红烛每一节的内容(红烛每一节的内容和感情和表现手法)

编者按:“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

2023-11-03 20:56:29查看全文 >>

红烛内容概括

红烛内容概括

看到“红烛”这个标题,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这就是一首赞美红烛的诗,尤其是这首诗有一个类似于题记的句子------“蜡炬成灰...

2023-11-03 21:04:17查看全文 >>

红烛每一节讲的什么

红烛每一节讲的什么

闻一多的《红烛》位于高中新教材必修上第一单元,许多人面对这首诗,都抓耳挠腮,不知从哪里下手,才能有效说明白这首诗在讲什么...

2023-11-03 21:05:35查看全文 >>

一氧化碳为什么比氮气极性强(为什么一氧化碳的极性大于氮气)

一氧化碳为什么比氮气极性强(为什么一氧化碳的极性大于氮气)

来源:科技日报柯伊伯带数以亿计的含冰小天体,被认为是太阳系早期形成过程中遗留的原始星子,也是半人马天体和木星族彗星的来源...

2023-11-03 21:19:36查看全文 >>

红烛各段主要内容(红烛文章主要内容)

红烛各段主要内容(红烛文章主要内容)

《红烛》诞生于1923年,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全诗9节,分别围绕“红”“光”“烧”“泪”“流”“灰”“果”“因”等...

2023-11-03 21:09:37查看全文 >>

红烛的背景概括(红烛简要概括)

红烛的背景概括(红烛简要概括)

【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咀嚼诗歌语言;2、把握意象,体悟作者感情。【重点难点】1、品味语言,赏析诗歌意象,并尝试写作诗...

2023-11-03 21:19:40查看全文 >>

有禁止停车标牌即停即走算违章吗

有禁止停车标牌即停即走算违章吗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10月27日消息(记者 王燕珍)在高速公路上“肆意妄为”,往往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近期海南交警也发现...

2023-11-03 21:18:24查看全文 >>

不能停车的地方停多久算违章(路边画的白色停车位可以长期停吗)

不能停车的地方停多久算违章(路边画的白色停车位可以长期停吗)

“我就办个事,先随便停一下。”“就几分钟,马上就走。”“大家都停了,我也停。”“我停在这,不碍事。”停车理由千千万但违法...

2023-11-03 21:19:34查看全文 >>

没禁停标志路段停车能处罚吗(禁停标志大全)

没禁停标志路段停车能处罚吗(禁停标志大全)

有禁停标志的地方不能停车这一点大家都知道那么如果没有禁停标志就可以停车了吗?答案是公交车站附近不能停车!《中华人民共和国...

2023-11-03 20:50:22查看全文 >>

文档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