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价值高,便于分割和携带,在大额支付和长途运输当中发挥巨大优势。世界上金币出现在吕底亚也是有其原因的,吕底亚地处横跨东西方、连接爱琴海与幼发拉底河乃至远东的交通要道,贸易与商业发达,产生了对贵金属货币的较大需求。
贵金属铸币的出现,以及克洛伊索斯统一币制,极大地促进了吕底亚的国内贸易,也推动了该国与东西方及南部国家的贸易和思想观念交流。古雅典粮食难以自给自足,对从黑海沿岸等地进口粮食的依赖很大,罗马帝国的疆土不断扩大,各地区需要互通有无,催生了地中海沿岸贸易以及较为标准化的金银币的广泛使用。

中国最早的扁平块状黄金货币——爰金出现在战国时的楚国,与当地多产黄金有很大关系。我国黄金矿藏和产量总体很有限,宋代黄金年产量不过400至600公斤,不及罗马帝国一个富裕行省的产量。而且,可能有黄金矿藏的大片田地山林被官员、豪强所占,影响黄金产出。东汉时,许多豪强世族、贵族外戚或富商成为大地主,占有大片山林川泽;西晋时官员按官阶占田,魏晋时强宗大族为逃避五胡乱华来到南方,在长江边的丘陵地带占据大片山泽。
到唐代,土地多为富豪强占。这造成金矿未能得到集中有效的开采,影响黄金供应。二是东汉以后,佛教传入我国,与道教一样盛行,庙宇道观中塑像、法物、装饰等用金极多。这种情况在南北朝以后表现得尤为明显。三是汉朝廷将大部分黄金用于赏赐,同时令诸侯进献黄金用于祭祀,这使黄金多集中于上流社会,较少流入民间。此外,黄金还大量作为帝王陵墓陪葬物。四是东汉以后社会风气渐趋奢靡,黄金多用于制造金银器物和工艺品,到南北朝时此风尤盛。这影响黄金发挥市场流通手段等货币职能。

我国长期重农抑商,小农经济下商品经济不发达,国内贸易、国际贸易规模均有限,市场分割,对黄金货币的需求不旺。即使在社会经济较为发达的唐朝,也只有开宝年间货币经济有所发展,官员月俸完全用现钱支付,而初唐、晚唐实物经济的占比都较大,月俸大量是禄米等实物。
明清很多时期实行“海禁”,抑制了外贸发展和当时国际通行的贵金属币的使用。虽然在汉代、唐宋经济商业发展较快,对外贸易较为兴盛,我国较多开展外贸的地区也用金银作为市场流通手段,但可能是由于外贸占比较小,全国其他广大地区仍是封建小农经济,作为大额支付首选的黄金难成气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