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时期,王朝腐败,人们长期生活在被压迫和剥削的环境中,渐渐地也对这个动荡的世界失去了信心。而陶渊明本就出生寒门,壮志难酬,心中的抱负一直难以实现。
在这样的人生背景下,陶渊明依旧很希望能够见到更好的世界。
因此,富有情怀和素养的陶渊明,几乎将自己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创作上,他投入情感,给予美好的愿望,最终创作出了惊叹于世的《桃花源记》。
教科书里的《桃花源记》在教科书里,《桃花源记》是一篇景色绝美的文言文。不仅细节描写动人,还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让读到文章的人不禁感叹:这真是一篇书里都能看见美景的文章。
文章里,溪水两岸,走百步便能看鲜嫩的花草,再往前,便是一片桃花盛开的林子,伴随阵阵花香,实在美景诱人。这华丽词藻的背后,满眼都是花香四溢的世界。
虽然是虚构的仙境,但在陶渊明的笔下,描写生动,词藻丰富,更有不同方位的细节侧写,活脱给世人呈现的,是一幅难得一见的世外桃源美景图。
这似小说般完美的地方,其实也是作者心中的寄托与理想。
在对桃花源每个细节的表述中,其实都加入了陶渊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倾诉了他心中,对现世怀才不遇的不满,以及对当朝腐败统治的痛心疾首。
正是这样一篇教科书里的经典美文,没想到却内含玄机,知晓细节后,不得不令人背后一凉。
《桃花源记》里的细节虽然文章的描述逼真动人,但认真分析下来,其实这些特写都让人细思极恐。
首先让人觉得诡异的,是作者对进入桃花源的方式的描述。
一个如仙境般的地方,在古代进入其内部的方式,是不可能由狭窄到宽阔的,因为这是形容墓穴布局的方式。正常的住所不会如此进入,这是完全不符合古代布局理念的。
接着,在桃花盛开的这段描述里,桃花的出现与花期,也是完全不符合生活逻辑的。
在古代,桃树并不是用来观赏的树木,而是一种辟邪的代表。人们通常只有在清明时节,才会看到漫山遍野的桃花,甚至会以此作为阴阳两边的分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