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4年,华伦海特规定了华氏温度,法国人列缪尔规定了列氏温度。
1742年,瑞典天文学家摄尔修斯规定了摄氏温度,从此实现了体温计的刻度标准化。
1851年,德国内科医生卡尔·温德利希通过测量2.5万名病人的腋窝温度,首次确定了人体正常体温应为37℃,这也成为了医学上衡量人体健康的标准。
人体正常的体温波动于36~37℃左右,不同部位的测量值略有差异,常见的测温部位包括腋窝、口腔和直肠,所以临床上通常用腋窝温度、口腔温度、直肠温度来代表体温。
其中腋窝温度正常范围为36~37℃,目前使用最为广泛;口腔温度正常范围为36.3~37.2℃;直肠温度正常范围为36.5~37.7℃,比口腔温度约高0.2~0.5℃。可见,这三个部位温度不尽相同,直肠温度最高,口腔温度次之,腋窝温度最低。
临床上以口腔温度为标准,将发热分为四度:低热:体温为 37.3~38℃;中度发热:体温为 38.1~39℃;高热:体温为39.1~41℃;超高热:体温为 41℃以上。
体温是反应病情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在医院和绝大多数家庭中,我们一般选择精准度较高的水银温度计来测量腋温。
但水银温度计测温时需要与人体直接接触,需要定期消毒,滑脱时需要重复测量,破碎时会造成汞污染,且测量速度慢,无法对大规模人群进行连续快速测量。
所以疫情时期,在人流量较大的公共场所,我们一般选用红外体温计来筛查体温。
红外体温计是利用红外辐射测温的原理,通过内部传感器检测人体发射的红外线辐射来测定体温。最常用的就是额温枪了,方便快捷、数值读取直观、不需要接触人体,可以避免交叉感染。但它测量准确度不高,容易受测量距离和环境温度的影响。
有人感慨:同一个世界,同一支不准的体温枪!当被额温枪嘀一下的时候,有人觉得自己完全熟透了,也有人觉得自己彻底凉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