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灵敏度的调节可以适配不同的生活场景。例如卧室的活动灵敏度适当调低,在睡觉的时候的微小动作就不会立即触发传感器打开灯光,但又不耽误你起身的时候灯光被打开。
而在卫生间内,基本上秉承着“没事没有去厕所、去了厕所一定有事情”的原则灵敏度开到最大,这样一旦有人进入卫生间的时候灯光就会自然开启。
同样,光线灵敏度也是这样的逻辑。
在不同的区域你会需要不同的照度等级,通过这种照度等级的选择来适配不同房间开灯的逻辑。
再有就是时间了,不同的时间段应该有不同的灯光行为:
根据自己的作息时间你可以设置为特定时段仅仅打开夜灯。
在夜灯的灯光下既起到了照明的需求也可以大幅度的降低对他人的影响。这种设计就来自于传感器的时间行为选择。
第五、系统边界的划定
如果从系统工程来说——“系统”指的是在一定边界范围内一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元素或组件,共同协同工作以实现某种目标或功能。我们提到系统,首先要想到的并不是一个系统的功能,而是要先看到这个系统的边界在哪里。真正搞IT的人会对这个看似不合理的论断有更深刻的体会。
既然是一套智能灯光系统,实际上也可以套用这一个原则。照明系统的边界必然要弄清楚,别指望着智能照明能替你提醒新的电子邮件(这个功能依靠IFTTT是可以实现的),这种想法显然是在“照明”这个边界之外。
在iN看来,智能照明系统的边界仅仅停留在智能家居套件的接口层。并不需要做过度的延伸。大部分功能依靠智能照明系统来完成,智能家居生态例如homekit仅仅作为补充存在,例如现在在书房,想打开工作室的某个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