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里,他们认为莫言的作品是迎合西方人对中国人的歧视,伤害了中国人的民族情感,不配作为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要求瑞典文学院取消莫言的奖章。
因为只是小规模的民间文学爱好者,所以他们的公开信,并没有得到瑞典文学院和诺贝尔评审委员会的重视。
但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这几位民间文学爱好者的“檄文”一发,就引起了国内铺天盖地的讨论,这些讨论,很多都是批判莫言的。
和古川等人的观点一致,批判莫言的人,都认为莫言的作品,是在“丑化”中国人和中国农民。
知名作家王朔公开评价莫言得奖“不是你莫言有才华,是诺贝尔文学奖识时务”。
不但对这个奖项提出了质疑,对于莫言本人的水平,也有点不认可的意思。
另一位作家刘震云,说得就更直接了:莫言能够获诺奖的话,那中国至少有10位作家也能得诺贝尔奖。
此外,莫言的获奖感言,也被指责是在向西方“献媚”,既丑化了农民,也丑化了历史。
莫言的获奖感言到底说了什么,他写作和获奖的时候,到底是不是为了迎合西方,刻意丑化了自己的家乡和人民呢?
获奖感言到底说了什么莫言的获奖感言中,很大篇幅都是对母亲的追思。
对于人类来说,母亲是生命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她孕育了生命,又是最坚固的依靠。
在莫言的记忆中,母亲虽然不识字,但是性格温和善良,从不打骂子女。
有一次莫言失手打碎了家里的暖水瓶,吓得他钻进麦草垛一天都没敢出来,傍晚时被母亲唤出来后,母亲只是摸了摸他的头,叹了口气就再也没说什么。
他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情,就是小时候,跟着母亲去属于集体的田中捡麦穗。
捡麦穗的不止他们一家,看田的人来了之后,大家纷纷逃跑,但是由于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抓住后打了一巴掌。
看田的人没收了他们的麦穗之后扬长而去,但是母亲流血的嘴角,和眼里的绝望,却深深地烙刻在了莫言的心里。
多年以后,莫言再次碰见了当年那个看田的人,那人已经是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他冲上去想为母亲报仇,母亲却拉住他,说这不是当年那个人。
有一次过中秋的时候,家里好不容易包了一顿饺子,饺子难得,每人也就分了一碗。
当他们吃饺子的时候,外面来了一个乞讨的老人,莫言想用半碗红薯干打发他,老人却不满意,说他们心是怎么长的,自家吃饺子,就给自己红薯干。
莫言没想到一个乞讨的老人竟然这样,就生气地告诉老人:我能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的话就拿上,不要就滚!
一边的母亲却训斥了莫言,还毫不犹豫地端起自己的碗,把碗里的饺子都给了那位老人。
母亲不但善良,还很正直,会因为儿子给人多算了一毛钱的菜钱而泪流满面,但是即使这样,她也只是一句“你让娘丢了脸”。
虽然没有过多的责备,但是让母亲伤心成这样,却成了莫言一辈子最后悔的事情。
在莫言被人嘲笑长的丑时,没有读过书的母亲却安慰他:人只要心地善良,多做好事,即便生的丑,也会变美的。
从母亲这里收获的那些朴素的道理,不但给了莫言努力的动力,也成了他日后写小说时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