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祖谟(右一)与友人
随后,陈寅恪专门将周祖谟请到自己的办公室中与其进行交流。
周祖谟说道,在面临这个考题的时候,他也思考了很久,心中冒出了“王引之”和“胡适之”这两个答案,最终还是觉得胡适之更加对称工整一些。
而陈寅恪也直言道:“单论这一题,就连我这个出题人,也不如你的理解深刻啊。”
在一番交谈过后,陈寅恪愈发觉得这位谈吐不俗的少年,学富五车、身怀大志,于是亲自对其发出了邀请,希望他能够进入到清华学习。
而周祖谟自然也是十分愿意进入这所顶尖的院校。
然而,这个想法却在临开学前泡了汤。
周祖谟手稿
由于清华当时的学费十分高昂,一般家庭实在是难以负担得起,而周祖谟的家庭也只是普通的老百姓,一时拿不出那么多钱供孩子上学,所以,最终进入清华的愿望未能成行。
不过,也正如陈寅恪所说,凭借周祖谟的才华,足以进入到中国的任何顶尖院校。
于是,他又成功考上了北大的中文系,进入到这间能够与清华相提并论的名校。
而陈寅恪在得知此事后,也是认为北大的国学氛围更适合周祖谟的发展。
周祖谟从北大毕业之后,钻心从事文学和音韵方面的研究。
周祖谟编撰书籍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重返北大担任了中文系教授,先后主讲现代汉语、汉语史、音韵学、说文解字研究、语言文学要籍解题等课程。
1955年,周祖谟受到高教部委托,负责起草《现代汉语教学大纲》,之后又被聘任为古典文献研究室改为研究所所长,潜心研究几十年国学,最终成为了新一代的国学大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