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赵昺翻盘有多难(赵昺逃跑海外)

来源:原点资讯(www.yd166.com)时间:2023-04-17 03:19:51作者:YD166手机阅读>>

今广东新会崖山

在《金华黄先生文集》中曾经这样评价崖山:“崖山者,在新会县南八十里 , 巨海中与奇石山相对立 ,如两扉,潮汐之所出入也。山故有镇戍,世杰以为此天险,可扼以自固,始不复事转徒矣。”新会的崖山, 同样孤立于海中, 但离潮阳和广州都各有四百里, 与奇石莽山相对, 犹如天生的两对海门。 潮汐从这里出入, 可以藏住船只和兵马, 既有天险可守, 又便于隐蔽流动作战。 张世杰带着整个中国最后的抗元力量,决定就在这里结束自己的漂泊生涯。

根据《宋季三朝正要》中的记载,张世杰带着部队到了崖山以后,第一件事情首先是解决住的问题。“造行宫。六月,入山伐木,造军屋千间,起行宫三十间,内正殿以杨太妃,故立名慈元殿。时官民兵除逃窜死亡外,犹计二十万,多于船上住坐。资粮取办广右诸郡、海外四州。拘刷人匠,盖海院,造船只,治兵器,自六月至十月始罢 。 ”从这些举动可以看出,这支宋朝最后的军队确实是想要在崖山长期驻扎的。到此时官民兵还有二十万,不过这二十万不全是军队,其中有很多是文官、以及军队的家眷等等,但是还有几万军队应该是起码的。

张世杰带着赵昺和一干宋朝军民在崖山渡过了一段短暂的平静时光,很快,元军的脚步就到了。而率领这支部队的指挥官,却是一个汉人,他就是张世杰的老领导之子——张弘范。

02 谁与一战

要谈张弘范,先得从他的父亲张柔说起。

张柔,字德刚,易州定兴人,是金末河北地区汉人土豪。张世杰投南宋之前原来就是在张柔手下的。金朝末年,蒙古军大举攻伐,盗贼四起,张柔以聚众自保为名,拉起一支队伍,保乡为国。金国的中都经略使苗道润很赏识他。《元史·张柔传》中说:“道润表其才,加昭毅大将军,遥领永定军节度使,兼雄州管内观察使,权元帅左都监,行元帅府事。”所以,张柔本身并不是宋人,而是金国人。这一点对于我们理解他和他儿子后面的行为是很重要的。

后来赏识张柔的苗道润被副手贾瑀*了,张柔开始对金国心灰意冷。正好张柔与蒙古军队在狼牙岭交战,被蒙古俘虏,于是张柔就顺势投降了蒙古。此后张柔为蒙古屡建奇功,帮助蒙古军队攻占了金国汴京。死后极尽哀荣。《元史·张柔传》中载“延祐五年(1318年),加封汝南王,谥忠武。

有这样一位父亲,张弘范也是能力很强的。《元史·张弘范》载“张弘范,字仲畴,柔第九子也。善马槊,颇能为歌诗。”可以说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将领。后来他在元军攻占樊城、襄阳、芜湖,以及在与张世杰上一次对决的焦山战役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到了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在率军平定了台州之乱以后,张弘范已经做到了镇国上将军、江东道宣慰使。这个级别基本上是在蒙古的汉族将领第一了。

赵昺翻盘有多难,赵昺逃跑海外(9)

张弘范像

这一次派张弘范来指挥对行朝的军事行动,其实张弘范自己并不是很乐意的。那倒不是出于张弘范是汉人不愿意灭汉人王朝的原因,而是张弘范对于自身地位的谨慎。在《元史·张弘范传》中有这样的记载:

本来元世祖忽必烈此次出兵是让张弘范做蒙古汉军都元帅,这意思就是蒙古人和汉军都管了。张弘范感到有点为难,于是去觐见忽必烈说:“汉人没有统领蒙古军队的先例,还是派一位蒙古大臣作为统帅吧(汉人无统蒙古军者,乞以蒙古信臣为首帅。)”忽必烈就安慰张弘范:“以前你父亲有一次跟着察罕(一位蒙古将领)一起打仗,结果因为俩人意见不统一,结果造成战况焦灼几次反复,这就是没有专权委任的原因。如今我把灭宋的大事交托给你,就绝对不能让你再有你父亲那样的后悔之事。(汝知而父与察罕之事乎?其破安丰也,汝父欲留兵守之,察罕不从。师既南,安丰复为宋有,进退几失据,汝父深悔恨,良由委任不专故也,岂可使汝复有汝父之悔乎?今付汝大事,能以汝父之心为心,则予汝嘉。)”忽必烈亲自赐给张弘范宝剑和盔甲,并且晓谕众军:“剑,汝之副也,不用令者,以此处之。

作为一个蒙古皇帝,能够这样信任一位汉族将领,并且把这样重要的军事行动交给他执行,张弘范的心情是可想而知了。于是张弘范自挥军南下之日起,连战连捷。在这中间,张弘范还抓到了宋朝的一位重要人物,那就是文天祥。

赵昺翻盘有多难,赵昺逃跑海外(10)

前面说过,文天祥在行朝呆了没几天就因为受不了张世杰的排挤所以自请出外带兵了,他先后在江西、广东等地坚持反元斗争。祥兴元年闰十二月二十日中午,文天祥的队伍在海丰县的五坡岭正吃午饭。此时张弘范的弟弟张弘正在地方势力陈懿的带领下包抄上来了,宋兵猝不及防,伤亡惨重,而文天祥也被元军所擒获。他想要吞冰片自*未成,于是就跟着元军被押往崖山战场。

张弘范对文天祥还是不错的,《元史·张弘范传》载:“获宋丞相文天祥于五坡岭,使之拜,不屈,弘范义之,待以宾礼。

宋祥兴二年(1279年),据元朝《经世大典》中所说:“正月二日,弘范发潮阳港,径往崖州。十四日,弘范至崖山。”而他的副帅李恒也于二十二日赶到了崖山。

崖山,终于来到了崖山!

至此,元军整体军力水陆两军共计3万左右,战船大约400艘。而此时的宋军张世杰手下官军民加一块20万,当然前面也说了,这里面包括了文官和官兵的家眷,这样说来,大概能用的兵力能比元军略多些。

但是战船方面张世杰手里有战船近千艘,这个对比元朝海军来说还是很可以一战的。文天祥对于张弘范所率领的元朝水军曾经有过这样的分析,载于《文山先生全集》中:“北人乍登舟,呕晕,执弓矢不支持,又水道生疏,舟工进退失据。 ”在当时的情况下,宋朝的海军在局部条件下应该是强过元朝海军的。如果张世杰能够抓住机会,在张弘范到来和李恒到来之间的八天时间之内先打张弘范,再打李恒军,此次战斗还有胜算。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张世杰并没有那样灵通的情报,更没有那样的谋略。崖山翻盘的可能是唯一一次良机,就这样失去了。

好了,对手已经就位了,此时的张世杰和南宋行朝又会如何应对呢?

03 崖山悲歌

为了更好的说明崖山海战的整体战况,我们首先来看一张崖山的地形图。

赵昺翻盘有多难,赵昺逃跑海外(11)

崖山与旁边的汤瓶山形成了一条水道,这条水道有北端和南端两个出入口。可是北端的出入口,根据《淮阳献武王庙堂之碑》中所说:“然其地两山东西对立,其北浅,舟胶不可进。”也就是说北端的出入口因为地形比较复杂,水比较浅,除了涨潮的时候,大型战船根本进不来。所以,可以进出战船的出入口,就只剩了一个南口了。

所以,这仅有的一个出入口,就成了双方眼中的必争之地。此时就有人给宋军张世杰建议先下手为强,抢先占据南端的出海口。《宋史·张世杰传》中记下了建议的原话:“北兵以舟师塞海口,则我不能进退,盍先据海口。幸而胜,国之福也;不胜,犹可西走。

而此时的张世杰,或许是怕占了出海口的话,士兵上岸会逃跑;或许是自己所率领的这些人已经漂泊太久了。这几年不断从一个地方辗转到另一个地方的日子他已经受够了,这一次,无论如何,张世杰再也不想漂泊了。他于是这样回复建议的人:“频年航海,何时已乎?今须与决胜负。

我再也不要流浪了,就在这里,我们决一死战!

为了表示自己破釜沉舟的决心,张世杰命人将半年前自己刚刚让士兵们建好的军营和行宫全部烧毁,还把宋军仅有的千余艘战船用绳索连接成了一个巨大的水寨,从战争一开始就摆出了一副死守的样子。(“悉焚行朝草市,结大舶千余作水砦,为死守计,人皆危之。《宋史·张世杰传》

这样也许能提振一下低迷的士气,和表明自己死战的决心。可是这样做的后果,是宋军的一千余艘大船彻底放弃了对元朝的进攻,将战斗的主动权拱手交给了自己的对手,而把自己放在了随时被动挨打的地位上。从此,元朝海军可以随意进攻宋朝海军而不用担心宋朝海军会反攻了。文天祥在《文山先生全集》中这样评价张世杰的布阵:“行朝依山作一字阵,帮缚不可复动,于是不可以攻人,而专受攻矣。”

当然了,张世杰既然敢做出破釜沉舟的态势,必然是做好了准备。为了死守水寨,张世杰为整个南宋海军准备了半年的存粮。根据《昭忠录·陆秀夫等传》中所说:“舟中粮尤可支半年”。这样算,元朝海军一时半会也困不死张世杰的部队。可是张世杰千算万算却漏算了一招,他确实是为部队准备了半年的口粮,却没有为部队准备足够的淡水!

这个致命的失误很快就被张弘范抓住了,张弘范一到崖山,迅速占据了崖门水道的南口,切断了宋军上岸汲取淡水的路线。这样,被堵在崖门水道里的宋军就成了瓮中之鳖了。没有淡水,宋军的灭亡只是时间的问题了。元军剩下的工作,就是等着宋军自己渴死了。

宋朝最后的反元军队,就这样还没来得及跟敌人交战,就陷入了缺水的困境中,只能等着慢慢渴死。这些一直坚持到现在的将士们,却只能以这种屈辱的方式,不甘的慢慢陨灭在茫茫大海上了。

这样的日子过去了十几天,宋军的士兵们实在是渴的受不了了,只好从海里打上来海水喝。可是喝海水那无异于喝毒药,一喝就上吐下泻,士兵们的身体和精神都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根据《宋史·张世杰传》记载:“兵茹干粮十余日,渴甚,下掬海水饮之,海咸,饮即呕泄,兵大困。

到了这个地步,张弘范还是想要不战而屈人之兵一下,要是兵不血刃让张世杰投降那是最好的了。张弘范首先想到了自己带到崖山的那位重要人物——文天祥。如果文天祥能够出面劝降张世杰,那也许还是有可能成功的。《宋史·文天祥传》中有这样的记载:“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文天祥给张世杰的回答,就是他的那首光耀史册的《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张弘范看到这首诗,知道了文天祥的决绝,只好苦笑一声。再想别的办法。张弘范找到了张世杰的外甥韩某,让他几次去招降张世杰,张世杰历数了古代的忠臣良将之后说:“吾知降,生且富贵,但为主死不移耳。”拒绝了自己外甥的动员。这样的绝境之下,宋军仍然宁死不降!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张弘范就只好来硬的了。对付宋军这种用绳子锁在一起的船,读过《三国演义》的我们都知道标准答案,那就是用火。张弘范于是就弄了几艘火船去烧张世杰的水寨。不过,张世杰预先早就做了准备,在所有战舰上都涂了厚厚的海泥,火烧不透,另外还在每艘船上配备了长竿,火船来的时候能用长竿顶住船不让它烧到宋军的船。这当然不是因为张世杰也读过《三国演义》,那会还没有这本书呢,而是因为张世杰之前在焦山海战的时候就曾经吃过战船连环被火烧的亏,这次长了记性。《宋史·瀛国公纪》中记载:“(元军)以舟载茅,沃以膏脂,乘风纵火焚之。(宋军)舰皆涂泥,缚长木以拒火舟,火不能烧。

双方这样僵持了十几天,其实也不能说是僵持了,宋军完全就是被动等挨打的造型,根本无法对元军开展攻击。时间很快来到了二月初。张弘范终于下定决心进攻宋军。《昭忠录·陆秀夫等传》中载:“四日定议进攻。初五日,三面进逼水寨。”张弘范下了作战部署,下令众将以自己座船上音乐声音为号令,音乐一起马上进攻。

赵昺翻盘有多难,赵昺逃跑海外(12)

栏目热文

赵昺最后一句话(赵昺是谁帮他处理政事的)

赵昺最后一句话(赵昺是谁帮他处理政事的)

赵昺是南宋最后一个皇帝,宋度宗的儿子,宋端宗的弟弟,曾先后封为信王、广王、卫王。临安危急时,大臣陆秀夫等人保护端宗逃亡到...

2023-04-17 03:31:08查看全文 >>

赵昺为什么不逃(赵昺是谁帮他处理政事的)

赵昺为什么不逃(赵昺是谁帮他处理政事的)

赵昺是南宋最后一个皇帝,宋度宗的儿子,宋端宗的弟弟,曾先后封为信王、广王、卫王。临安危急时,大臣陆秀夫等人保护端宗逃亡到...

2023-04-17 03:20:40查看全文 >>

宋十三帝顺序口诀(宋代皇帝顺序关系)

宋十三帝顺序口诀(宋代皇帝顺序关系)

广东宋姓字辈汇总白云区太和镇和龙老虎村:新—潭—振—有—震—才—就—文—均—伯—福—瑚—世—玉—朝—国—贤—应—益—来—...

2023-04-17 03:24:17查看全文 >>

赵昺几个儿子(赵昺死前最后一句话)

赵昺几个儿子(赵昺死前最后一句话)

陆秀夫,字君实,一字宴翁,别号东江,楚州盐城长建里(今江苏省建湖县建阳镇)人。南宋左丞相,抗元名臣,与文天祥、张世杰并称...

2023-04-17 03:16:34查看全文 >>

赵昺投海前说的一句话(宋朝最后一个皇帝赵昺死在哪里)

赵昺投海前说的一句话(宋朝最后一个皇帝赵昺死在哪里)

赵昺是宋度宗第三子,生于1271年。1275年,元朝的蒙古铁蹄逼近临安。谢太后幻想着只要向对方称臣献岁币就可以保留赵家的...

2023-04-17 03:13:13查看全文 >>

赵㬎怎么读(赵偏旁怎么读)

赵㬎怎么读(赵偏旁怎么读)

喜欢历史的朋友中有许多估计对崖山海战都不会陌生,在公元1279年3月19日,元军在今天广东江门新会区的崖门镇周边海域击败...

2023-04-17 03:21:15查看全文 >>

赵昺简介(赵昺为什么长得那么智障)

赵昺简介(赵昺为什么长得那么智障)

宋元崖山之战,一开始占据优势的原本是南宋水军:张世杰麾下有三千艘战舰,“元将”张弘范只有三百条战船,无论是装备还是吨位,...

2023-04-17 03:05:48查看全文 >>

历史10大昏君(中国古今十大昏君)

历史10大昏君(中国古今十大昏君)

一、夏桀可以说夏桀是中国有记载的历史中第一个昏君,关于他的荒唐传说非常多。据说,他在一继承王位之后,就嫌弃自己的宫殿太简...

2023-04-17 03:07:45查看全文 >>

宋怀宗赵昺怎么读(赵昺死前最后一句话)

宋怀宗赵昺怎么读(赵昺死前最后一句话)

赵昺,是宋王朝第十八任皇帝、南宋第九任皇帝,亦是最后一位皇帝,为南宋度宗赵禥第3子,南宋恭帝、南宋端宗之弟,生母俞修容。...

2023-04-17 03:12:00查看全文 >>

南宋少帝赵昺(宋少帝赵昺是怎么死的)

南宋少帝赵昺(宋少帝赵昺是怎么死的)

“宋少帝”赵昺(1272年-1279年)是宋度宗赵禥第三子,他与宋恭帝赵显、宋端宗赵昰合称“宋末三帝”。赵昺只活了8岁,...

2023-04-17 03:33:03查看全文 >>

文档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