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过分的,就是郑国。郑国也是姬家子孙的封国,所以他的国君可以在周王室做官。但是当中的郑国,要么内部在内斗,要么就挖周王室的墙角,反正是不干活。就这样,周平王还得不断忍让,因为他需要借助郑国的势力,来让周王室看起来更强大一些。
为了让郑国全力支持周王室,周平王当时甚至把自己的儿子,直接派到了郑国做人质,让郑国的太子也来周王室做人质。这事在历史上,叫做‘周郑互质’。周平王这样做,当然是想和郑国搞好关系,可是落在其他人眼里,就是周平王软弱的表现了。
如此,又撑了三十年之后,周平王挂了。因为周平王去世的时候,他儿子也去世了。所以,周平王死后,只能由他的孙子上位,这就是周桓王。
周桓王上位之后,一改他爷爷的执政风格。当时周桓王也是年轻气盛,觉得自己很有名将潜质,可以直接靠武力扫平其他诸侯国。所以,周桓王上位之后,直接用最后一点声望,拉来几个小弟,组成了一支联军,打算先从郑国开始,先打服郑国再说。
但结果,双方开战之后,周王室却反倒败给了郑国。就连周桓王本人,都在战争当中,被射中了肩膀。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繻葛之战’。
繻葛之战结束以后,其他诸侯国一看,周王室原来已经连郑国都打不过了,自然就更不搭理周王室了。要知道,当时的郑国,虽然还算强大,但是却比不上晋国齐国之类的大国。既然周王室连郑国都打不过,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听你的呢?
就这样,周桓王的努力,非但没有让周王室复兴,反倒是加速了周王室的衰败。而且,这一战之后,周王室就再也没什么听话的小弟了,自身军事力量,也再次折损大半。
周桓王在位二十多年,这期间除了败给郑国之外,倒是也做了其他一些事情。比如说,当时晋国内乱,周桓王趁势插手晋国的内政,帮助晋国国君击退了叛贼。不过,因为当时晋国一直在内战,所以周桓王的这个做法,最后也没得到什么实际的好处。
周桓王死之后,他的儿子周庄王即位。周庄王在位期间,对外基本上没什么事情值得多说。反倒是在周王室内部,周庄王的弟弟想要篡位,最后又引起了一波内战。后来,周庄王虽然平定了叛乱,但是也导致周王室再一次衰落。
周庄王在位十五年之后去世,然后他的儿子周釐王即位。周釐王即位之后,这时候已经到了齐桓公称霸的时代了。周釐王在位期间,除了接受了齐桓公的朝拜,承认齐桓公是霸主之外。当时晋国内部,内战也打得差不多了,反贼取得了胜利。接下来,反贼又给周釐王送了不少礼物,只求周釐王能够给他们一个册封。
当时周釐王面对周王室窘迫的财政情况,也是无可奈何,再加上晋国内部大势已去,只能正式册封反贼的家主为晋国国君,这就是历史上那位晋文公的爷爷。
其实到了周釐王这个时代,周王室已经只是一个单纯的中等诸侯国了。如果没有‘天下共主’的这个虚衔,其实已经没谁愿意搭理周王室了。
而接下来,周釐王之后,他的儿子周惠王即位之后,周王室内部再次发生了篡位的事情。当时周惠王被打跑了,后来靠着郑国的力量,再次回来夺回了王位。为了报答郑国,周惠王还不得不把荥阳以东的土地,都给了郑国。对于同样前来帮忙的虢国,也给了一些土地。
所以,在周惠王时期,周王室的地盘,进一步缩水。
周惠王之后,接下来是他的儿子周襄王。到了周襄王即位数年之后,随着齐桓公身死,其他几个大国开始了各种争霸战,最后形成了晋楚争霸的局面。而这种局面,后来持续了近百年的时间,成了整个春秋中期的历史主线。
而周王室这边,周襄王在晋国那位晋文公的支持下,彻底平定了周王室内部的内乱。作为报酬,周襄王给了晋文公一个霸主头衔。然后,周襄王就彻底躺平了。
不躺平怎么办?他之前的那几位周天子,每一个都是雄心壮志,但是结果呢?动作越大,败家越快。反倒是躺平的话,其他诸侯国迫于‘天下共主’的名头,倒也不敢拿周王室怎么样。
从周襄王开始,周王室开始彻底关起门来,过自己的小日子,彻底躺平了。
周襄王之后,他的儿子周顷王,甚至落魄到要管鲁国要钱,才能给周襄王办葬礼的地步。而周顷王之后,接下来的周匡王、周定王、周简王在位期间,史书上对他们基本就没有任何事迹方面的记载了,因为他们确实啥也没干。
当然,当时的春秋大历史背景,倒是风起云涌。晋楚两国打了百年之后,各自开始出现内部问题,而后停战了。晋楚停战之后,被他们扶持起来的吴越两国,开始继续打仗,成为春秋后期的历史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