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百日拾柴一日尽的成语故事(半途而废成语故事100个)

来源:原点资讯(www.yd166.com)时间:2023-04-27 14:16:25作者:YD166手机阅读>>

有关柴的故事

每年春季我和爱人在街边散步,都会看见园林工人修剪路旁的树枝,那些被打落的枝条,散乱地堆放在树下。此时我总会由衷感叹:多好的柴!可惜无人收集利用,白白的糟蹋了。叹息之余,定会勾起我一连串回忆,众多有关砍柴难的故事从脑海涌出,它们是那样清晰,一点未因年代的久远而褪色。

六九年初我去陕北插队,过年之前到达村里。当时天寒地冻,生产队给我们准备了些烧的柴,队长说,这些柴是由各家摊派上来的,又说,这些柴够你们用上个把月的,用完后,你们就要自己去拾柴了(陕北老乡称砍柴为拾柴)。

初到农村的我们,谁也没烧过大柴锅,灶也没有风箱,烧柴时常常杠得满窑黑烟,一顿饭做下来,灰头土脸,没多少日子,一垛柴就下去了不少。好在是初到农村,队长常来关照我们,见了这情景教我们说:柴填入灶火里要架成空芯,让空气在柴草间流动,火才易烧旺。并且传授了省柴的秘诀:做饭可在中间停烧两回,停一袋烟功夫,在当地称为串汽,让灶膛的余热保持锅温。掌握了这些窍门,我们不久就都会烧火了。

转眼到了大年根,离京已有半个多月,我们几个女生都想洗个热水澡,眼见缺柴缺水,谁都不好意思提出这个要求。除夕前一天晚上,终于都忍耐不住,决定集体洗一次头。

在京时,一个人洗头起码要两盆水。此时为了省柴节水,大家决定四个人只用两盆水,洗一,涮一。为了公平,有人提出猜定咳,有人不同意,最后商量决定:先洗者,涮时必须排最后,后洗者,涮时可排第一。至于二、三排序也是同理。回想我们四个女生围着两个盆水,慎重地琢磨着自己的洗涮顺序,现在还觉得可笑。好在有重视洗的,有重视涮的,很自然就排开了。

因为初学烧柴很浪费,不到一个月,队里给我们备下的柴便所剩无几,于是专门为砍柴之事开了个会,最后决定集体出动去砍柴。

队里知青4男4女,8人分别来自2所男女分校,那个年代男女界限严重,我们不愿随男生同去,可第一次砍柴又心里没底,因为山山峁峁哪里都不熟悉,便想约上当地婆姨女子一块去。谁知找到一家门上,把意思一说,人家马上笑着拒绝了:俄们这达婆姨女子不拾柴,只做些窑里活什,拾柴是男人家的事。听这么一说,我们没办法了,那就只有自己去闯了。

第二天一早,我和女友桂芬拿着小镢头和背绳往山里走去。带这两样工具也是向老乡请教,才知是砍柴必备的。一尺来长的小镢头,是陕北砍柴的专用工具,感觉拿在手中很是轻巧。

虽然开春后,知青也出过几次工,但是面对光秃秃的山梁沟壑,我俩一脸茫然,哪里有柴可打呢?感觉走出村子很远了,扎进一条沟内。

以前在电影里见到过陕北荒山秃岭的镜头,现实一点不假。放眼望去,除了路边低矮的枣圪针,见不到什么可砍的柴。倒是也有些小手指粗细的、一尺来高的不知名植物,稀稀疏疏地伫立在寒风中。我和桂芬见一棵砍一棵,也不嫌弃。

我俩砍了一会儿,加起来也没多少。桂芬说,这条沟柴少,咱俩凑在一块,更砍不多,不如咱俩也分开吧。说着,朝另一条沟走去。

桂芬走后,空荡荡的山谷只剩下我一人。周围寂静得没有一点声响,远处偶尔传来几声野鸡的鸣叫,更遥远的山对面,隐约传来牧羊人唱的信天游,我为被静谧所陶醉。生平第一次远离喧嚣扰攘,蓝天、白云、艳阳、大山,周围的一切,让我感到了心灵的净化。

虽然艳阳高照,阴坡上的雪依然没有融化,踩上去还是很滑,我几次想爬上一个小阴坡,去砍几棵稍大一些的柴,都因坡陡被滑了下来。我在山里边转边砍,不知不觉见日头已经偏西,肚子也开始咕咕叫,我没手表,也不会看日头估钟点,但见砍下的柴似乎也不算少了,便找了一个缓一点的坡地把柴捆好,之后往回走。

终于到了住地,感觉肩膀压得生疼,其实并没砍多少,顶多三十多斤。桂芬也已回来,再一看闹钟,已近下午4点,我居然在山里不吃不喝,连续砍柴8个小时!可能是心里作用,顿时感觉口渴难忍,抄起马勺咕嘟咕嘟一气猛灌。

后来老乡跟我说,你们学生娃不会拾柴,各个像割韭菜似的,所以费力不小,拾得不多。拾柴要刨根,根茎比地上的茎秆还要粗壮,砍一棵是一棵。

从此我们砍柴也深刨柴根了。再后来砍柴次数多了,捆出的柴捆也像回事了。现在想来,刨根对植被破坏更大,当时没有环保意识,砍柴如同饥不择食,哪种方法砍柴多,就采用哪种,一切服从于生存的需要。

夏季砍柴别有苦衷。植物茂盛,叶杆都是翠绿的,砍下来背上很沉重,晒干后其实没多少。所以当地老乡习惯夏天砍柴后,把砍下的柴放在原地晾晒几天,之后再去一趟背回。

知青们从不这样做,一是记不住众多的山梁沟壑,二是为砍点柴要一地去两次,似乎不值得。误工不说,准确寻找到放柴的地点恐怕也不是那么容易。所以尽管背回的是湿柴,暂时无法烧,也还是背回来晾晒。

我曾多次在夏季把湿柴背回,不仅手掌被叶绿素染得绿殷殷的,衬衣的肩膀和背部也被染成了深浅不一的绿色,无论怎样也洗不掉。

当年,我听说有的男知青夏天去砍柴时,见到老乡晒在山里的湿柴已经晾干,便动了偷窃之心。因爱柴心切,又做贼心虚,于是砍一些湿柴,将窃得的干柴包裹其中,这种内外不一的柴捆确实不易被人发现,但老乡终会断定是知青所为,因为当地民风古朴,知青来之前没有类似的事情发生。

老乡们非常擅长利用工歇砍柴。去遥远的山里受苦,除了在地头吃午饭,要从日出干到日落,有时要在地里吃两顿饭,早饭和午饭。一天中除去吃饭,只有前晌和后晌各歇一会儿。当队长下令:歇歇喽---。此时的汉子们,一改刚才蔫头耷脑的模样,纷纷在附近寻柴而砍。

我见过两个壮汉,为一棵手腕粗的茂盛的小树而争夺。那棵小树生长在被一个山洪冲刷成的地洞中,根扎在直上直下的洞壁一侧。不要说人,连羊都难以下去。

那日,二人各站洞口的一边,用镢头开路,在脚下砍出一道道斜向下方的台阶,直奔目标而去。在众人的呐喊助威声中,胜利者抢先一步获取了那棵柴,高兴地满载而归。败者也不沮丧,而是一笑置之,整个争夺过程甚为有趣壮观。

看到老乡们利用歇歇砍柴,收工时背个小柴捆回家,既挣了工分又另有收获,我们知青也纷纷效仿。每次队长一放歇,我们也东一个西一个地各寻柴砍。收工时,知青们把柴凑在一起,收获也相当可观。

当年报纸上提倡农业学大寨,常报道陈永贵带领社员战天斗地,把七沟八梁一面坡改造成了良田。其实陕北地质情况也一样,同样是沟沟洼洼,只不过土地中碎石少。但除了村中的坪上,几乎没什么大块平地。有时干半晌活,能辗转好几块地。

有一天,我在歇歇时砍了一小捆柴,这就需要在转移地块时,将它随身带上。我将柴捆挟在左腋下,右手抡起镢头往肩上抗,未料到抡得劲儿小了,没抡上去的镢头反砍回来,重重的砍在我的左膝上,裤子当即被砍破,一条一寸长的口子像眼睛一样张开,痛得我立刻坐倒在地。在血液即将涌出的一刹那,我看到了伤处白花花的骨头。一时间鲜血殷红了膝盖。

幸好队长走在最后,见我受了伤,立刻叫住前面一个老乡,让他把我送回知青点。我一瘸一拐回到窑里,送我的老乡说,快快抓一把灶灰撒在伤口上,让血止住。还说,当地人都这样。我没听他的,只上了点红药水,用布条缠了伤口。歇了几天后,伤口竟自愈,我又照常出工了。

后来我常回想:要是不砍那点柴,双手攥住镢把往肩膀上抗,怎么也不至于伤了腿,受了几天罪不说,还耽误了几天的工分,获得那点柴真是得不偿失!直到现在,我的左膝上还留有一个疤痕,它是历史的见证。

转眼到了秋天。69年的秋天阴雨绵绵,整整下了一个月的雨。我们灶上一点干柴也没有了,吃饭成了问题。

当地老乡打新窑时,总会多打出一孔窑洞,专用于放干柴,以备连阴雨天用,老乡称之为柴窑。家庭条件差的,柴窑不安门窗,将干柴放到窑洞尽头,雨水也淋不着。

那年秋天下雨时间长,不少老乡家储存的干柴也快烧完了。为了节柴,也因为下雨不能出工,很多家改为一日两餐。有的断柴户,已经劈了家中的坐墩来当柴烧。

知青没有柴窑,断柴最早,也改成了两顿饭。每到做饭时,我们就端着准备就绪的、或待蒸或待煮的粮食去老乡家,请求他们捎带着为我们蒸煮。农村柴锅大,捎带着煮几个人的饭不成问题,当然,我们选择的人家都是人口少的。老乡们善良又热心,我们求助过的老乡,没有一家拒绝过我们。

天放晴后,我大有出了苦海见青天的感觉。秋高气爽,阳光明媚,我们也学着老乡的样子,在院子里摊铺开湿柴晾晒,生活复入正轨。

一天早上,我又拿着小镢和背绳向深山走去。走出了很远很远,在一个沟边上看到,半山腰有一棵茂盛的大柴,在秋风中摇曳,很是诱人。但是山坡很陡,下去难度挺大。想到这棵柴砍下来能有小半捆,我一狠心:下去!

我也学会了老乡砍台阶的方法,先用镢头在脚下砍出一个个脚窝窝,再踏着脚窝一步步接近那棵柴。终于快到跟前了,呵呵!好茂盛的一棵!比之前在沟顶上看到的还要显得大。我喜不自胜,左手搂柴,右手举起小镢砍下去。忽然,嗡地从柴中飞出一窝马蜂,把我围了个严严实实,顿时我脸上手上,凡是裸露的地方全被马蜂蜇了。阵阵刺痛难忍,眼见手背肿起老高。

我立刻产生了放弃砍柴往回走的念头,可周围的马蜂围着我转,脚下的小脚窝又局限了我回转身。我抓住身旁的柴草,想以此作为转身助力,可被蜇得肿胀疼痛的手却不听使唤。我心一慌,脚下一滑,险些掉下沟去。定睛一看,脚下的沟深不见底,只不过在下沟时,我的注意力都在柴上,没注意沟的深度。往上看,我距离沟顶有近2丈的距离,角度几乎有七八十度。我上不能上,下不能下,被困在了半山腰。完了,我想到了死。脑海中闪现出韩晓顺的名字。我们刚到农村不久,同公社一个叫韩晓顺的男知青,就是在砍柴中不慎摔死,难道今天我也?…….我不敢往下想。

正在濒危之际,忽听得沟顶上有牧羊人吆喝羊的声音,我心中顿时燃起希望,拉长声大喊:上边是谁呀?救人啊!喊了两三声,沟顶上探出一个人头,那人一见我的处境,立刻看准一条离我最近的路线,用放羊人专用的长把拦羊镢,边砍台阶边往下走,距我直上直下还有一米远时,他停住了,拿着拦羊镢的那端,把镢把从上往下伸向我,急促地说:快抓住!千万抓结实了!我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伸手死死地抓住镢把,他见我抓紧,猛地用力一拉,我随着他的拉力蹬着陡坡往上走了几步,终于被拉到了他的身边。

他又让我顺着他刚才砍出的台阶,揪着身边的柴草往上爬,我回到了沟顶。一边道谢,一边打量眼前的这位救命恩人。这个陕北汉子不是我们村的,有30多岁,中等身材,头上围着羊肚子旧毛巾,与常见的陕北老乡没什么区别。他问我:你是哪村的?我答了。他又说:刚才多危险,可不敢一个人在这么陡的山坡地砍柴了。见我脸上被马蜂蜇肿了,又说:快回去让人把蜂蜇过的伤口挤一挤,放出些毒血,……我再一次谢过他,惊魂未定地往回走。不由得感叹,我今天真是捡回一条命,为了砍柴我又一次得不偿失!可谁又能预料,会遇到这种事情呢?

几天以后,我又去砍柴了,不过吃一堑长一智,极险的陡坡我是不会再去了,看见茂盛的柴草也我会格外留心,以防其中藏有马蜂窝,再次被螫伤。

70年春,北京支延干部分到了有知青的各个大队。我队干部老刘见知青们分了好几个灶,开会建议全大队所有知青合并成一个大灶,并说服队里,派了一名老汉给知青做饭。

不用自己做饭了,大家都很高兴,可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没柴烧。于是又开会,让每人向灶上交柴,并规定了交柴的数量:男生交60斤,女生交50斤。

50斤柴的指标对我来说不在话下,因为那时我的拾柴能力已大大提高,早不拿这活当回事了。一小队女知青皆出身高干,我从未见她们拾过柴。这次交柴指标一下达,她们立刻想出了从老乡家买柴的办法。

老乡们非常愿意卖柴,因为那个年代卖点什么都被称为资本主义,有力气也换不来钱。知青找上门来送钱,他们特别高兴,挑着柴担,直接给送到知青灶上。我看到了那些买来的上乘好柴,都是粗树枝劈成,最耐烧。听说1斤柴才1分6厘钱,60斤柴才1元钱。可那时的钱值钱。1元钱能买八九斤盐。因此,大多数知青连这点钱也舍不得掏,多数都是自己进山去砍。

70年秋,上面发出指示,以合并五七大军的名义,让知青大规模并村,由生活条件差的村合并到较富裕些的村子去。所谓富裕村,其实也是相对而言,时代和环境背景都一样,又能富裕到哪儿去呢?我离开了生活了1年多的穷山村,合并到了同公社内,相邻不远的另一个塬上村。

到了新家后才知,我所在这个小队的知青,之前分配走了好几个,目前只剩下一个男知青了。这个村的确比较富裕,别的不说,知青除了专有一孔放粮的闲窑,还有一孔柴窑!我们住的窑洞也比原来宽敞明亮了许多,粮也不缺,就是缺柴。见柴窑里的柴所剩无几,我们决定全体出动上山砍柴。

第二天一早,全体知青分几路出发。因为刚到这村不久,对地况还不熟悉,我和女友桂芬商定同行,为的是有个照应。走出村子约有2里路,忽然看见一面大斜坡上密密匝匝地长满了半人多高的柴,我俩大喜过望。

来陕北几年了,还从来没有见过这景象,以前在极度缺柴时期,我曾在梦中身处此景,高兴得不亦乐乎,醒来却是一场空。今天这景象仿佛回到梦幻世界,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初升的太阳洒下道道金辉,秋风送爽。再看那满坡柴草,随着秋风在摇曳。眼见现实不是梦,我俩不再犹豫,一下子冲到坡底,我兴奋地对桂芬说:咱俩就从坡底砍起,像割麦子似的,一鐝挨一镢地砍,也甭刨根,刨根太费功夫,咱们捋着往上走,砍出两捆先背回,再叫男知青们也来这里砍,这一坡柴我估量咱们两年也烧不完。桂芬同样兴奋,边答应边动手开始砍了。

那是多么好的柴呦!高度将近1米,多数都比拇指还粗。我俩只砍了窄窄的一条,就结结实实地捆了两大捆,一捆起码有100斤,摇摇晃晃将柴背到坡顶路上,我俩已累的呼哧带喘。因柴捆太大,感觉背着很吃力。自打插队拾柴,我还从没有背过这么大的的柴捆。

桂芬在前,我在后,从她的背后看上去,只能看到她的半截腿,柴捆把她全身都遮住了。不仔细看的话,会以为一个大柴球自己在路上缓慢地滚动。想象自己也是那个柴球,禁不住脸上笑。汗水不停从额头往下淌,却抑制不住心头的喜悦。感觉后背已被汗水浸透,好在已经开始进村了。正在这时,前方路口一左一右两个男人挡住了去路。

二人等我俩走到跟前,不约而同地说:站住!把柴放下!我俩莫名其妙,侧转身把柴捆搭靠在路边的矮墙上,面向那两个人。我从面相上看出其中一人是个男知青,我问:你们是什么人?凭什么让我们放下柴?那个老乡说:咱们是一个村的,我们是一队,你们是二队。你们刚才砍柴的坡,是我们小队的封山育林区,那坡柴我们队封了几年山,都没舍得砍伐过,你们刚来就敢去伐!?桂芬听了忙说:我们真不知道那是你们队的封山,我们还奇怪坡上的柴为何长得这么茂盛,下回我们绝不会再来砍了。那个男知青从鼻子里哼了一声说,还想下回?哪有炕头捡被子的好事?老乡接着说:既然你们不知道,也就不怪你们了,把柴留下,你们走吧。

我一听让把柴留下,急了眼,心想:费了半天力,到头来为他人做嫁衣裳,哪有这道理?再说了,既发现我们砍柴,为什么不及时制止?哪怕喊话,我们兴许也能听到,非要等我们将柴背回了村,才前来没收。这不是明摆着想夺现成吗?不行!今天说什么也要把柴背回自家窑去,无论怎样,要柴没有,要命有一条!

桂芬央求说:就原谅我们这一回吧,我们确实不知封山之事,我们原来插队的村从来没有封山一说,来这村后也没有人跟我们说起过……。我们四人各执其理,谁也说不服谁,最后僵在了那里。

还是那位老乡打破了僵局,他说:这样吧,咱们把大队支书找来,让他给评评理。我说:好啊,麻烦你们去请吧!我们背着柴,不方便去。那老乡让男知青去了,一会真的找来了村支书。

这村支书有50多岁,慈眉善目的我们见过。我们并队刚进村的那天,他还到我们窑洞跟着张罗。老支书先问了问情况,接着把我和桂芬批评了几句,他说,你们刚来,应该主动了解村子情况,不应该制造出矛盾影响各队关系。我听罢一声不吭,桂芬连声说是,还说,您批评得对,以后我们一定注意。我说:我们灶上现在要不是缺柴烧,就把柴还给他们了。因为缺柴,我们马上都要断炊了,要不这次我们先把柴背回,以后砍了柴再还给他们。支书听了说:这个主意好。又对那二人说,她们两个女娃拾捆柴也不容易,要不这次就放她们一马,再有这事发生,让她们交双份。那二人见话已说至此,一脸的无奈,怏怏地离去了。

我俩把柴背回窑,男知青们也回来了,听说了这事,乐得直拍大腿。桂芬对我说:咱们在坡上砍柴时,我就看见对面山上有一排排窑洞,还听见鸡鸣狗吠声,似乎也有人影晃动,我正奇怪这么好的柴,怎么就没有人发现呢,原来对面就是一小队老乡的窑科洞,他们把窑对面的坡地做为封山,是为了便于照看,若有人偷着砍柴,马上就能发现,要不怎么能及时堵截咱们俩呢!

桂芬说得是,我也好像看到柴坡对面窑洞前有人影,只不过当时心思都在柴上,没去多想。不管怎样,那种在封山坡上砍柴的良好感觉永远不会再有了。

后来才知,我们所在的小队也有封山,只是位置没有选好,由于不利于看管,经常有人去偷伐,所以柴疏草稀,植被状况比平常的山强不了多少。据说有封山的小队逢年节派人去封山砍伐一回,然后分给各家,我在陕北农村几年,从没遇见过这等好事。

我国自元代就流传有,“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民谚。到陕北后,我才体会到,古人把柴列为七件事之首的原因。很显然,没有柴,后边那六样哪样也无法单独食用。

古典文学中,经常可见到“樵夫”这个词。想来也是,烧柴在古代是唯一获取熟食的方式,自然以砍柴卖柴为生的樵夫会应运而生。家喻户晓的钟子期不就是其中之一吗?

在陕北农家,柴和水是生活中的两项最大难题。一个家庭中无论男女老幼,皆知这个道理,由此,所有家庭成员都会为获取柴和水付出艰辛。

在我插队的第一个村,有一位80多岁的老婆婆,小脚,颤巍巍的。每天挎着个笼筐,在村里坪上的玉米地里捡拾玉米根根。上午2笼,下午2笼。老人采取的是积少成多的方式为家庭烧柴尽微薄之力。

在我插队的第二个村,有一个叫三汉的男娃,顶多10岁,头发黝黑,皮肤白皙,长得非常可人。特点却很怪:冬天也经常敞着怀,不系棉袄扣子。他曾同我们一起去拾柴,别看年岁小,拾柴却很老道,足见其平时经常干这活。在同样的时间内,他砍的柴比我们女生只多不少,柴捆也捆得像模像样。背着柴捆回村,走在他身边,真让我汗颜。

在陕北,柴的用途远不止烧火做饭,更有许多他用。如绑篱笆墙、栅栏门、用藤条编筐、编粮囤、编成耧耙平整土地、编成簾耞用来打场。

柴草里有一种叫做艾蒿的植物,夏季将它编成长长的绳子,经风吹雨淋后晒干,可驱赶蚊虫。我们也用过,效果相当不错,不亚于蚊香。

过年时老乡们买不起鞭炮,还创造出了把柴当成烟花燃放的高招。

那是在插队的第一个村,三十晚上,我们女生被一个吴姓老汉请了去。他家子女多,热闹异常。只见院子中央堆放着老大一团柴草,由酸枣刺和蒿草缠绕在一起。

午夜时分,吴家老少围柴而立,吴老汉将火种点燃,投向那个捆柴。蒿草是最易燃的,噗地一下火苗腾起,接着,缠绞在一起的酸枣刺也跟着燃烧,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尖尖的栆刺在火光中爆发出小小的、耀眼的亮光,酷似烟花,煞是好看!面对熊熊燃烧的火焰,吴家老少虔诚地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那场景颇有些神圣和感人。

在柴的所有用途中,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用其来伤人。

我插队的第一个村,有一个年近半百的瘸老汉,其婆姨不忠,与别人偷情,被老汉发现后,砍来一大捆酸枣刺,不声不响地在院中摊开,等婆姨睡熟后,掀开被子将裸着身子的婆姨抱出,抛到柴上,婆姨痛得乱叫,身体不由自主的滚动,结果扎进的刺越发的多。事后那婆姨让人挑了好几天刺,才挑干净。从此老老实实,再不敢红杏出墙。这故事未免太残忍,却是真事。……

09年我回陕北,亲眼见到老乡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退耕还林政策已实施多年,如今的陕北,天蓝了,山绿了,家家有果林,打下的枝条一年也烧不完。不少老乡还用上了天然气,彻底告别了拾柴的历史。

然而,铭刻在我记忆中的与砍柴有关的往事,却令我难以忘怀,这些故事不仅仅记载了一名知青插队的足迹,更呈现出那个年代,陕北老乡生活的艰苦状况。

栏目热文

成语故事日积月累图片(日积月累的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日积月累图片(日积月累的成语故事)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字数不多,言简意赅。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动物、植物或者其他事物。很多成语也...

2023-04-27 14:42:45查看全文 >>

成语日积月累的典故(日积月累的典故)

成语日积月累的典故(日积月累的典故)

染丝之变“染丝之变”这一成语,比喻本来相同的人或事物,因受环境影响而变得不同。典故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宋国(今商丘)人墨翟...

2023-04-27 14:24:22查看全文 >>

王者荣耀qq区和微信区哪个人多(王者荣耀qq区和微信区哪里人多)

王者荣耀qq区和微信区哪个人多(王者荣耀qq区和微信区哪里人多)

蟹不肉,不如说实话,两个区分化特别严重,微信区段位低一点就能看见他们的常用英雄。清一色的典韦亚瑟,要么就是妲己安琪拉,操...

2023-04-27 14:33:41查看全文 >>

王者荣耀qq和微信的差距(王者荣耀微信和qq哪个简单)

王者荣耀qq和微信的差距(王者荣耀微信和qq哪个简单)

王者荣耀最早不仅分微信和 QQ 区,还分安卓和苹果,现在手机系统互通了,但是Q 区和微信一直是不互通的,所以渐渐也就有了...

2023-04-27 14:26:11查看全文 >>

王者荣耀qq和微信怎么加好友(王者荣耀中只有qq怎么加好友)

王者荣耀qq和微信怎么加好友(王者荣耀中只有qq怎么加好友)

6399:王者荣耀游戏中加好友方法 王者荣耀怎么加好友?目前在王者荣耀遇到何节怕的队友,似不似就想要加一个好友,以后留有...

2023-04-27 14:13:54查看全文 >>

成语故事日积月累完整版(日积月累的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日积月累完整版(日积月累的成语故事)

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二30页邯郸学步 滥竽充数 掩耳盗铃自相矛盾 刻舟求剑 画蛇添足杞人忧天 井底之蛙 杯弓蛇影课外积累成...

2023-04-27 14:12:24查看全文 >>

日积月累成语故事50字(三年级下册日积月累成语故事)

日积月累成语故事50字(三年级下册日积月累成语故事)

日积月累精卫填海:精卫衔来木石,决心填平大海。旧时比喻仇恨极深,立志报复。后比喻意志坚决,不畏艰难。愚公移山:比喻坚持不...

2023-04-27 14:33:20查看全文 >>

1-6年级日积月累完整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日积月累全部)

1-6年级日积月累完整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日积月累全部)

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二32页1、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尚书》2、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023-04-27 14:50:01查看全文 >>

积少成多的成语故事

积少成多的成语故事

小罅(xià)可以溃堤,微隙可以伤谊, 防微能够杜渐,知错能够弭患。 ——星云大师 有个士兵在战争期间每天都给自己的马...

2023-04-27 14:30:42查看全文 >>

文档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