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认为一个人好,我们就会喜欢他的所有,甚至连平时看来不太雅观的一些动作,我们都会感觉那样优美;反之,当我们讨厌一个人时,他的坐卧站行、一举一动,哪怕是一个眼神,我们都觉得十分讨厌。
对待自己,我们也往往不留情面,常常用批评、指责、悔恨等攻击的方式对待自己。我们的看法会引发对应的感受,原因很简单:我们怎样去看,就会有怎样的感受。
看走眼了,这不是大象
经验的累积变成了一连串概念。无形之中,概念把我们的心灵分割成两种极端,看看我们所奉行的非黑即白、非对即错、非美即丑、非善即恶、非好即坏、非成功即失败观念……我们就是这样,习惯性地以偏概全,带着过去的概念不断地比较、判断着,使我们的心反复陷入过去或未来之中,却很少能处于当下去感知。
一道菜本身不存在好吃与不好吃的区别,但是经由我们过去的经验,这道菜好与不好的概念就产生了。例如,我们都吃过宫保鸡丁这道菜,当我说“宫保鸡丁”的时候,你会有什么想象呢?我想你的头脑里一定会浮现出这道菜的颜色、味道、口感以及材料构成,整盘菜的样子顿时会浮现在你的脑海里。为什么会这样?很简单,因为你吃过,这道菜已经成为你的经验。
对中国人来说,不管是在南方还是在北方,这道菜都是常见的家常菜。但奇怪的是,同样一道菜,南北方的人却有不同的感受。
对于一个长期生活在北方的人来说,他所吃过的宫保鸡丁可能是配着黄瓜炒的,还放糖,醋也放得比较多。对他而言,宫保鸡丁的味道就是酸酸甜甜的。
假如这个人在某一天去了四川,当他吃到完全不放黄瓜而且味道麻辣的宫保鸡丁时,他会有何反应呢?要么觉得好吃,要么觉得不好吃。但好吃与不好吃是如何来界定呢?如果他说好吃,那么他的判断也只是与自己过去的经验比较而来的;反之,如果他说不好吃,也同样是与过去的经验进行比较的结果。
后悔了,当初怎么没看清他是这样
也许他觉得这盘宫保鸡丁口味过于麻辣了,所以不好吃;但是对于四川人来说,它确实是很地道的宫保鸡丁。因此,这只能说他不适应这种口味而已。好吃与不好吃,都受我们以往经验的制约。一道菜如此,生活中其他事物给我们的感受不也如此吗?
因为有比较,所以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高贵与贫穷、豁达与狭隘等概念便产生了。我们认为好的,就会产生好的感受。我们认为坏的,就会产生坏的感受。我们所有的喜怒哀乐,都是内心经验与现状比较的结果。
有一个非常经典的寓言故事叫《盲人摸象》,大家也许都听过,但此刻我仍然想邀请你换个角度来重新品味一下这个故事。
话说,有一天,街上来了一头大象。几个盲人听了之后,非常好奇,特别想知道大象长什么样。于是,他们拦住了赶象人,请求让他们摸一摸大象。第一个盲人迫不及待地摸到了大象的耳朵,他说:“我知道了,大象又大又扁,就像一个大簸箕。”另一个盲人听了之后,也争着向前摸,他摸到了象腿,接着急忙反驳说:“你说得不对,大象又粗又圆,像一根柱子。”最后一个盲人很疑惑,蹑手蹑脚凑向前,结果他摸到了大象的长牙,哈哈大笑说:“你们说的都不对,大象明明就像我们吃过的长萝卜嘛。”
我们会觉得故事中的盲人很可笑,但是相比之下,现实中的我们,不也都是在依照过去所形成的内心经验来判断眼前的景象吗?
你所喜欢的美,仅仅是你内在经验的投射。确切地说,你喜欢某人,也许你会称赞他的诸多优点。但你所认为的优点,在别人看来很可能就是缺点。而你之所以喜欢他,只不过是你透过这个人,在他身上“看”到了你自己内心喜欢的经验或感受。“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这个道理。生活中,其他引起我们内心喜怒哀乐的东西又何尝不是一样的呢?
黄波是一名学习成绩优异的大学生,他在同学们看来非常优秀。当然,所谓的“优秀”,也都是同学们比较的结果。尽管同学们都羡慕他,老师也很看重他,但他却有一个无法言语的苦恼,那就是他在人际关系方面有障碍。他总想搞好人际关系,但又总是很容易就感受到伤害。他要么指责周围的人总是针对他、忘恩负义,要么就指责自己不够好、没有心机。
为了搞好关系,黄波努力寻找机会和别人亲近。一个周日的清晨,他和一个同学相约去几公里外的地方爬山。上了公交车后,他找到了一个两人的座位,自己便坐在了靠窗的那个座位。当他叫同学坐到自己旁边时,同学拒绝了,说:“你坐着吧,我喜欢站着。”
这件事本身无所谓好与坏,同学愿意坐就坐,不愿意坐,那就尊重他的想法,但黄波却陷入了惯性思维的纠结中。他开始琢磨:“为什么同学不坐在我旁边?是不是讨厌我?是不是我没有让同学坐在靠窗的座位,所以他生气了?或者是不是因为早上吃早点的时候,我没有跟他争着结账呢?”
黄波一边猜测,一边观察站着的同学。他发现同学面无表情地盯着车窗外,于是他认定同学一定是生气了,而且一定是因为没有让他坐在窗边的座位。想到这里,黄波内心顿时生起了愤怒,他觉得这个同学实在太小气了,自己在学习上帮了他那么多,每次从老家带回好吃的都不忘给他一份,他竟然为这么一点小事就生气了!
紧接着,黄波便在心里给这个同学贴上了“自私”“狭隘”“忘恩负义”等标签,并陷入了过去一连串令他感到不愉快的事情中,越想越生气。此时,他的情绪已经不仅仅是来自当下,还带上了过去积压的情绪。
为了不表现出来,他还是强忍住了怒火。可虽然他忍着,但他的表情却完全像要吃掉人似的。
来到山脚下后,他的情绪似乎有所减退,因为他感到尿急,顾不上与之纠缠了。
两个人开始爬山,但黄波想验证一下同学是不是自己所想的那样。然而,当他去想的时候,之前压下的情绪又被勾起来了。内心的猜测以及愤怒纠结的情绪,影响了他登山的步伐。同学看他有气无力的样子,便开玩笑地说:“早晨没吃饱饭吗?刚开始就爬不动了?”
黄波听到这句话后,内心怒气顿生。他认为同学是在找碴儿嘲笑自己。他确信,同学就是自己所想的那样。愤怒的情绪冲上喉咙,尽管如此,他还是竭力地控制着情绪,立刻回了一句:“就算没吃饭也不会落在你后边。”声音带着十足的火药味。之后,虽然他们还是按计划爬到了山顶,但黄波一路上沉默寡言,把整个过程的气氛搞得非常凝重,让那位同学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只好退避三舍。
之后过了一段时间,班里几个同学相约一起出去游玩。同学们都兴冲冲地涌上了公交车,各自找好自己的座位,但黄波发现,之前令自己感到愤怒的那位同学还是站着,尽管旁边还有空余的座位。看到这个情景,黄波顿时意识到是自己误会了他,心中压抑的情绪顿时消散了很多。可接着,他又陷入了自责,于是“小心眼”“狭隘”等自我评判的概念接踵而来,被黄波一一安放在自己头上。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其实我们在生活中又何尝不是这样,总是重复着类似的模式呢?
别误解,咱们是朋友
我们的“看法”很有趣,它完全受过去经验的支配,而忽略了当下的客观实相。我们总是将自己的内心经验投射在已发生的或是未发生的事物上并加以强化,进而做出习惯性的反应。我们还总是带着过去的经验,以偏概全地看待眼前的现象。如果我们能常常保持一颗觉知的心,对自己当下的所思所为保持觉知,就不会让情绪发生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反应。
我们的头脑已被概念装得满满当当。经由过去的经验,我们不断地去判断或比较眼前发生的一切。我们很少觉察到,对于眼前事物和现象的看法,都是受到我们过去经验的影响。无论是好的感受还是坏的感受,都取决于我们的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