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戏 >

新型冠状病毒概念(不发烧嗓子痛是新型冠状病毒吗)

来源:原点资讯(www.yd166.com)时间:2023-06-04 14:35:16作者:YD166手机阅读>>

尖端前沿的医疗诊断新技术、新理念和新方法,从来不乏人欣赏、了解和掌握。儿童感染性疾病实验室诊断新进展学习班,16年来,省儿童医院主办了十五届,人气旺,学术氛围浓,场场爆棚。

前不久,十五届学习班大会主席莫丽亚教授发来邀请,期待我能与检验专家一起分享医学科普创作体会。她说,这些最新的诊断技术,就是发明家的科研成果,要转化生产力,需要借助科普的翅膀,让它传播更快,普及更广,更好地服务患者。

我欣然接受了邀请。上讲台之前,省儿童医院检验中心郑丽春女士通过短视频,绘声绘色地讲述了《血细胞家族的故事》,她采用比拟手法,把血细胞家族成员当作“人”来讲,讲得有滋有味,生动形象,耳目一新。她说,红细胞是人体内的“快递员”,负责把氧气运输给各个组织细胞,又将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运到肺部,排出体外;白细胞是人体内的“护卫队”,主要负责*灭细菌病毒、保护机体免受“外来物”的侵害;血小板则是人体的“维修工”,肩负着凝血,止血和修复破损血管的重任……她恰到好处的科普,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引出了我聊《科普创作“三性一化”》之通俗化的话题。

新型冠状病毒概念,不发烧嗓子痛是新型冠状病毒吗(1)

湖南新任省委*沈晓明,是国内外著名儿科保健专家,也是一个科普达人,打比方的高手。最近,沈晓明在一次调研情况交流会上,提出湖南主题教育的自选动作——“走基层、找问题、想办法、促发展(简称走找想促)”,他用医学术语作了阐释,一听就懂。他说,走基层是“一线巡诊”,找问题是“把脉问诊”,想办法是“治病用药”,促发展是“强身健体”,要打通“走找想促”各个环节,切实将活动成果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发展所需、群众满意的实践效果。

接地气的话,最能入脑入心,政策也易贯彻执行。科普也是同理。科普创作的重要职能,乃是引导公众树立健康理念,提高科学防病意识,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让大众健康快乐地生活工作。今天谈谈的《科普创作的“三性一化”》,即科学性、针对性、实用性和通俗化,希望能抛砖引玉。

先说科学性。科学性是科普创作的生命,是科普创作的灵魂,医药卫生属于生命科学的范畴,关系到人的生老病死和人口素质的提高。它的一些技术性信息,如处方、疗法、器械使用和治疗措施等,一旦信息出现差错,带来的影响和危害往往难以挽回。

那么,科学性有哪些标准来衡量呢?标准一、真实。不是无中生有的、假的、编造的。2016年,河南一家晚报曾刊发一则医疗纠纷报道《我的右肾去哪儿了》,文章称某男子在一家医院做胸腔手术,出院时发现右肾“失踪”,涉事医院和当地卫生部门却迟迟未有调查结果。后来查明,该报道表述不准确,解释医学术语“右肾缺如”为右肾“失踪”,对“右肾缺如”原因采访不到位,引发社会误读为“切肾”“盗肾”,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实际上,肾缺如是一侧生肾组织及输尿管不发育、肾发育不全或肾萎缩。标准二、准确。不夸大、不缩水、不走样。如,人是猴子变的,说法不准确。面人是从古代类人猿分化而来的,才是标准答案。标准三、成熟。理论上成熟,技术上过关,经得起检验,别人可以重复。新冠病毒的核酸检测就是一种成熟的技术。所有生物,除朊病毒外,都含有核酸,核酸包括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仅含有核糖核酸(RNA)的病毒,病毒中特异性RNA序列是区分该病毒与其他病原体的标志物,它可作为新冠病毒感染确诊的金标准。标准四、全面。不是面面俱到,而是正反两方面都要讲。核酸检测,“假阳性”与“假阴性”报告屡见不鲜。假阳性,常常是标本间的交叉污染,或实验室核酸污染造成的。严格落实质控,便可有效避免“假阳性”发生。

因此,我们在平日里,不能总说医学神圣的一面,还要告诉患者,医学本身是不完美的。要让大众以平视的眼光看待医学,看到它的发展,理解它的不完美,进而,坦然接受它的局限性。

其次,针对性,科普创作应有的放矢。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时而作。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创作感悟,也是历代文人赋予时代使命感的集中概括。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外科学家裘法祖一生热爱科普事业,历任教科书《外科学》主编。他说,外科学就是精致的科普作品,凝聚了很多医学大家的智慧,它普及的对象是学医的人。他要求医生,像做科研课题一样来做科普。设立议题、调查分析,锁定精准人群,才能有的放矢。

1989年,时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儿科系儿童保健学专业博士生的沈晓明为一群严重贫血症的儿童治疗,他的诊断是铅中毒。在后来10多年里,他和他的研究小组针对铅中毒的难点、焦点等问题,在上海进行了一系列儿童铅中毒的深入试验,发现车辆燃油是铅的主要来源。沈晓明对铅中毒的研究工作,并没有止步于认真研究而已,他开始向政府建言,使用无铅汽柴油,最终获得成功——上海政府部门决定从1997年起,作为一项试点工程逐步淘汰含铅汽柴油。很快,儿童中血铅含量超过100μg/L(微克/升)的比例大幅下降,从1997年的57·8%降到1998年的25·7%。2000年7月,含铅汽柴油在全国禁止销售,血铅超标的儿童比例下降到5·8%。

同时,医务人员做科普要看准时机,科普创作也有所侧重。时机有两层含义,一是平时日常,二是危急时刻。平时就要在内容上有所取舍,不仅要正面宣传医疗技术,也要负责地普及医疗技术及其应用的不确定性和负效应,负责任地向公众科普这类知识并不可怕。反倒当突发事件时,公众因知识储备不足而产生恐慌,才是最可怕的。一旦重大公共卫生危机突如其来,医务人员更是要在第一时间站出来,不做缩头乌龟。唯有如此,医务人员做科普才能赢得人心,树立一锤定音的权威形象。

对不同类型人群,做有针对性的科普,还是需要不同的路径。年轻人群会比较喜欢看短视频、抖音等;中年人群倾向于微信、朋友圈文章;对于老年人群体,可能会更喜欢传统的纸质书刊。

第三,实用性,这是科普创作的价值所在。医学科普的内容与形式千变万化,但核心只有两个:倡导健康理念和指导实际生活。让读者获得有用的信息,用于生活,促进健康。

医学科普应以读者的需求为核心,贴近群众,善于站在读者的角度想问题,把相关的预防知识合理地渗透给群众。

先天性耳聋,大多因诊断太晚,导致长大成人后学习和生活障碍。健康新理念倡导,许多早期诊断出先天性耳聋,并给予干预措施的儿童,能够在正常学校上学。1996年,沈晓明从美国纽约爱因斯坦医学院获得博士后,他一回到国内,就和耳鼻喉科的专家以及言语治疗专家一起,为建立一个听力筛选和早期干预系统而奔走呼号。

在成功地进行了试点研究之后,沈晓明和他的团队又向政府部门提出,把听力筛选加入新生儿筛选项目之中。沈晓明又一次成功了,上海听力筛选的覆盖率从51·5%上升到98%。“我是幸运的!”沈晓明说,数据说服了卫生部的高级官员,他们相信这项技术应当在全国推广,能造福于儿童和他们的家庭。

与老百姓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社会问题,如食品安全如何保障、环境污染如何遏制、封建迷信思想如何破除等,这些问题贴近实际,读者感同身受,关注度高。我曾写过一篇科普《女儿村的秘密》,说的是某地村庄好多年没有生过男孩,成了《西游记》描述的“女儿国”。后来,水质检验显示,村子里共用一口井的井水污染了,水中镉离子浓度超出近百倍,使男性精子成熟活动力受损。相对而言,含X染色体的精子抵抗力更强,生存率比含Y染色体的精子更高,与卵结合率概率高,易怀女孩。

医学科普的可操作性,决定其实用性,可帮助公众科学养生保健。去年,湖南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出版《中医助你过百寿》一书,书中诸多简、便、廉、验的中医护理技术,可谓绿色环保。依照书中的操作指南,操练一些简单易学的中医护理技术不在话下,可取得强身健体的实效。

第四,通俗性,让医学科普有滋有味。医学科普的读者大多是没有医学背景知识,与医疗卫生不沾边的普通群众,不可能对医学知识有详细的了解。如果科普文章语言晦涩,给读者的阅读、理解带来困难,读者没有兴趣读下去。

科普的本质上就是翻译,把老百姓想知道、应知道的生涩难懂的医学专业知识,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方式翻译出来。因而,新时代的科普传播需要有用户至上的思维,只有“我愿意说”还不行,要“你愿意听”才是关键。

通俗化的要求首先是讲好故事。用新闻故事作引子,穿插医学科普知识。将科普知识融入故事中。病毒,是一类不具细胞结构,具有遗传、复制等生命特征的微生物。省儿童医院莫丽亚教授曾在大众卫生报发表科普连载《病毒何其毒?》,她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病毒描述成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恶魔,化腐朽为神奇,读者爱读。

多用通俗形象,语言精练,朗朗上口的民间谚语。如谚语:“秀恩爱,离得快。搞腐败,死得快。”其中蕴含的科普道理,让人容易理解记忆。

通过打比方的方式,形象地显示真正要表现的事物或道理。或用用具体形象的事物比喻一般的抽象道理;或用熟知的事物比喻陌生的事物。湘潭市中心医院检验专家彭小云,也是一位作家。她在《康乐周刊》上发表科普连载《细说细菌》,对细菌的描述很到位。她说,就其轮廓看,放射菌像菊花状;真菌或霉菌像游丝;球菌像小皮球;弧菌弯腰驼背;螺旋菌像小螺丝钉……她把看不见的细菌形状,比喻成人们所熟知的菊花、皮球、螺丝钉等,画面感强,印象深刻。

借助丰富的想象,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前面提到的《血细胞家族的故事》把血细胞写得神形毕现,栩栩如生,抒发爱憎分明的感情。

如今是信息化的读图时代,没有时间捧读长篇文章,或大部头著作,一目了然的图表,读者一看就明白。如《一图读懂三大常规》,《一图读懂抗原自测》等。

再就是诗歌、随笔、科幻小说、快板、海报、墙报、微电影等文艺形式,大众喜闻乐见。三年疫情防控期间,有人写了一首新冠病毒打油诗,很有趣:“病毒何其毒?开春正上头。 人传人最怕,越说越无休。冠状形如在,城封客自留。 蜗居同抗击,一扫满天愁。”

以上是我对医学科普创作“三性一化”的粗略认识,也是我多年来坚持和践行的科普创作信条。

科普是一种优势资源,是一种无形的生产力。科普写作不仅能创造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且还能创造个人价值,提升个人的生活品位,获得人生出彩的机会。

因此,我们要把科普当作一项“功成不必在我”的事业来做。要有情怀,要有温暖,要有担当。科普不会像临床医学,立竿见影,它属于预防医学范畴,一时难以见成效,甚至费力不讨好,须耐得住寂寞。从长远来看,科普是一种低投入、高产出的保健措施,是一个惠及家庭幸福,提升全民健康素质,造福中华民族的大事。

“普及医学知识,守望大众健康,努力让百姓不生病、少生病和晚生病。”是我获得湖南“十佳编辑”的感言,也是我人生的健康梦想。期望在座的朋友们,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征途中,用优质科普呵护公众健康,用妙笔谱写锦绣科普文章。(汤江峰)

栏目热文

新型冠状病毒小知识(新型冠状病毒小知识的思维导图)

新型冠状病毒小知识(新型冠状病毒小知识的思维导图)

虽然到目前为止,生活中还有一些人没有“阳”过,被称为天选之子。这些人很幸运的躲过了第一波疫情,但是谁能保证自己还能躲过第...

2023-06-04 13:53:57查看全文 >>

新型冠状病毒世界范围(新型冠状病毒潜伏期范围为几天)

新型冠状病毒世界范围(新型冠状病毒潜伏期范围为几天)

截至2020年1月30日18时20分,全球范围内共有19个国家发现新型冠状病毒确诊案例共计7907例,死亡170例,治愈...

2023-06-04 14:20:22查看全文 >>

新型冠状病毒从何而来(新型冠状病毒真正的源头在哪里)

新型冠状病毒从何而来(新型冠状病毒真正的源头在哪里)

4月8日下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国家疾控局副局长、中国疾控中心主任沈洪兵和有关专家介绍我国新冠溯源研究情...

2023-06-04 14:08:08查看全文 >>

新型冠状病毒防控方案(冠状病毒防控方案最新)

新型冠状病毒防控方案(冠状病毒防控方案最新)

来源:央视新闻 ​​为指导各地做好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实施“乙类乙管”后的疫情防控工作,依据《中华人民...

2023-06-04 14:28:38查看全文 >>

新型冠状病毒最新命名是(世界卫生组织对新型冠状病毒命名)

新型冠状病毒最新命名是(世界卫生组织对新型冠状病毒命名)

12月2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公告:①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②经国务院批准,自2023年1月8日起...

2023-06-04 14:07:20查看全文 >>

新型冠状病毒什么引起的(近期新型冠状病毒怎么引起的)

新型冠状病毒什么引起的(近期新型冠状病毒怎么引起的)

编审专家:汪明明 济南市传染病医院 肝病科/传染科 主任医师此次引起新冠肺炎的病毒为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

2023-06-04 14:23:57查看全文 >>

第一例新型冠状病毒(新型冠状病毒最终来源)

第一例新型冠状病毒(新型冠状病毒最终来源)

新冠肺炎病毒在这两年可以说是让人闻风丧胆、臭名远昭,感染的人也越来越多。据统计,新冠肺炎全球的感染病例数已经超过了5亿。...

2023-06-04 14:37:30查看全文 >>

冠状病毒怎么来的(新冠1-10天表现症状图解)

冠状病毒怎么来的(新冠1-10天表现症状图解)

新冠病毒到底从何而来?自COVID19疫情在武汉暴发以来,有关2019人类冠状病毒(HCoV-19)起源的阴谋论就从没间...

2023-06-04 14:31:01查看全文 >>

一分钟科普冠状病毒(怎样消除家中的冠状病毒)

一分钟科普冠状病毒(怎样消除家中的冠状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究竟是个啥病毒,九图了解↓近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引发关注。冠状病毒究竟是个什么病毒?漫画科普冠状病毒↓...

2023-06-04 14:42:45查看全文 >>

文档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