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你看。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然也就决定了影像、视角和镜头。
北姑,从最早的“他视角”。
从一种远观,一种亵玩,甚至是一种俯视。
慢慢变成了如今的“自视角”。
是自况,是省视,也是对未来的提问。
同化从哪里开始?
当然。
港产片的“内地人形象”,不只是刻板印象、弱势群体歧视。
因为人与人的关系,总是充满辩证法。
没有分歧与误解,又怎会产生和解和交融的契机。
不分内地、香港的华人影迷都会爱上的港产片,你能想起哪个?
Sir说一个,你肯定同意——
1996年,陈可辛的《甜蜜蜜》。
黎明扮演的黎小军,一开始显得有些反智……比如去麦当劳不加掩饰地对陌生人表达喜悦,在香港大街上蹦蹦跳跳,见到BB机都忍不住惊叹。
你懂的,这是阿灿的部分。
但陈可辛的聪明之处。
就是从阿灿的“他视角”,转变为港漂们的“我视角”。
细想,对于香港众多的无产青年而言,他们何尝不是某种港漂?
黎小军和李翘(张曼玉 饰)渴望融入香港,不也是很多本土青年半辈子的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