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动漫 >

孟子见梁惠王阅读答案及翻译(孟子见齐宣王全文及翻译)

来源:原点资讯(www.yd166.com)时间:2023-06-27 09:26:38作者:YD166手机阅读>>

6.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3题。

白圭曰:“丹之治水①也,愈于禹。”

孟子曰:“子过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②,今吾子以邻国为壑。水逆行,谓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 仁人之所恶也。吾子过矣。”

(选自《孟子•告子下》)

【注】①丹之治水:白圭,名丹,字圭,战国时水利专家,其治水主要在于筑堤塞穴。②壑:本义为沟壑,这里扩大指受水处。

1.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丹治水也,愈于禹 B.禹治水,水之道也

C.洚水者,洪水也,仁人所恶也 D.先王有不忍人

2.白圭治水与大禹治水两者有何不同?

3.简要分析文字中所体现出的孟子的有关思想。

6.答案:1.D;

2.白圭治水筑堤塞穴,让水流人邻国;大禹治水顺应水性,让水流入四海。

3.民本思想。孟子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认为统治者的德行很重要,所以孟子肯定大禹将水导人四海,于人无害且造福人民的做法,而否定白圭将水堵塞之后使之流向邻国从而嫁祸于人这种损人利己的做法。

解析:1.A、B、C三项均为助词,无实义,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D.结构助词,的。

2.本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和归纳。比较二者不同,可以抓住原文相关句子及注释来加以分析,白圭治水“筑堤塞穴”“以邻国为壑”,大禹治水主张疏导,“以四海为壑”。

3.本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和探究。分析孟子思想,自然应抓住第2段孟子的话来提取,孟子非常赞同大禹治水的方法,批评白圭的做法,“子过矣”“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注意结合孟子民本思想来分析。

【参考译文】

白圭对孟子说:“我治理洪水的本领,超过了古代的大禹。”

孟子说:“您错了。大禹治水,是(按照水流的规律,由 高到低)把洪水疏导到大海中去。因此大禹是以四海作为蓄 水的沟壑,而您是把邻国当作蓄水的沟壑。水逆流行进,叫 作洚水。洚水就是洪水,这是为有德行的人所痛恨的。您完 全错了。”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

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蹴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

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

曰:“以齐王,由反手也。”

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

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贤人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①,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有删改)

【注】①镃基:农具,相当于今天的锄头之类。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B.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C.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D.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2.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子:先,已故的。指已逝世的长辈。文中指曾西的父亲曾参。

B.周公:名姬旦,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辅助成王平定叛乱,被封于鲁国。

C.四境:指四方国境。苏洵的《六国论》中有“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D.邮:指古代传递文书、供应食宿及车马的驿站。文中“置邮”即设置驿站。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没有正面回答自己是否能在齐国重建管仲、晏子那样的功业,因为孟子认为管、晏二人不值得自己学习。

B.孟子说,曾西不敢和子路相比,不屑于与管仲、晏子相比,说明在孟子心目中,子路较之管、晏治国能力更强,水平更高。

C.孟子认为,周文王在非常薄弱的基础上,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以方圆百里的基业兴起,是非常不易的。

D.孟子认为现在齐国拥有统一天下的优越条件:很久没出现周文王那样的贤君,百姓饱受暴政压榨,而齐国疆土广大,人口众多,推行起仁政必定事半功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

(2)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

7.答案:1.A;2.D;3.B;

4.(1)管仲得到齐桓公的信任是那样专一,行使国家政权是那样长久,而功业却是那样卑微,你怎么竟拿他来和我相比呢?

(2)当时没有一尺土地不属于纣王所有,没有一个百姓不是纣王的臣民。

解析:1.解答断句题,应结合上下文,整体把握句子的含意。“万乘之国行仁政”句意完整,其后应断开,故排除B项。结合“事半功倍”的成语意义,可知“功”前应断开,排除C、D两项。选A。

2.置、邮均为驿站。

3.曾西对管仲、晏子的微词,其实是批评他们没有施行仁政,而子路为孔子弟子,当然是主张施行仁政的,文中并未将子路与管仲、晏子的治国能力进行直接比较,没有证据说明谁治国能力更强。

4.(1)关键词:“得”“专”“行”“烈”。

(2)关键词:“尺地”“莫非”“臣”。

【参考译文】

公孙丑问道:“如果先生在齐国当权,管仲、晏子的功业可以再次实现吗?”

孟子说:“你可真是个齐国人啊,只知道管仲、晏子。曾经有人间曾西:‘您和子路相比,哪个更贤能些?”曾西不安地说:子路可是先父所敬畏的人啊。’那人又问:‘那么您和管仲相比,哪个更贤能呢?’曾西变了脸色,很不高兴,说:‘你怎么能拿管仲来和我相比呢?管仲得到齐桓公的信任是那样专一,行使国家政权是那样长久,而功业却是那样卑微,你怎么竟拿他来和我相比呢?’”孟子接着说:“管仲是曾西所不屑的,你以为我愿意学他吗?”

公孙丑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天下,晏子辅佐景公名扬诸侯。难道管仲、晏子还不值得学吗?”

孟子说:“以齐国(的实力)统一天下,易如反掌。”

公孙丑说:“您这样一说,我就更加疑惑不解了。以周文王那样的仁德,活了将近一百岁才死,还没有能够统一天下。直到周武王、周公继承他的事业,然后大大地推行王道。现在您把统一天下说得这么容易,那么,连周文王都不值得效法了吗?”

孟子说:“我们怎么能比得上周文王呢?由商汤到武丁,贤明的君主有六七个,天下人归服殷朝已经很久了,久就难以变动。武丁使诸侯们来朝贡,统治天下就像在自己的手掌心里运转一样容易。纣王离武丁并不久远,武丁的勋臣世家、美好习俗、醇厚民风、仁惠政教都还有遗存。又有贤臣共同辅佐,所以能统治很久以后才失去政权。当时没有一尺土地不属于纣王所有,没有一个百姓不是纣王的臣民,在那种情况下,文王仅以方圆百里的小地方兴起,所以是非常困难的。齐国人有句话说:‘虽然有智慧,不如趁形势;虽然有锄头,不如等农时。’现在的时势就很利于用王道统一天下。夏、商、周三代兴盛的时候,没有哪一国的国土有超过方圆千里的,而现在的齐国却超过了。鸡鸣狗叫的声音处处都听得见,一直到四方边境,这说明齐国人口众多。疆土不必再扩张,老百姓不必再增加,如果施行仁政来统一天下,没有谁能够阻挡。何况,统一天下的贤君没有出现,从来没有隔过这么久的;老百姓受暴政的压榨,从来没有这么厉害过的。饥饿的人,可以很容易让他吃饱,口渴的人,可以很容易让他喝足。孔子说:‘道德的流行,比驿站传递政令还要迅速。’现在这个时候,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大国施行仁政,老百姓必然爱戴它,就像被吊着的人得到解救一样。所以,做古人一半的事,就可以成就古人双倍的功绩。只有这个时候才做得到吧。”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滕定公①。世子谓然友曰②:“昔者孟子尝与我言于宋,于心终不忘。今也不幸至于大故,吾欲使子问于孟子,然后行事。”

然友之邹,问于孟子。

孟子曰:“不亦善乎!亲丧,固所自尽也。曾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齐疏之服

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然友反命,定为三年之丧。父兄百官皆不欲,曰:“吾宗国③鲁先君莫之行,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于子之身而反之,不可。且《志》曰:‘丧祭从先祖。’”曰:“吾有所受之也。”

谓然友曰:“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尽于大事,子为我问孟子。”然友复之邹问孟子。

孟子曰:“然。不可以他求者也。孔子曰:‘君薨,听于冢宰。歠④粥,面深墨,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是在世子。”

然友反命。世子曰:“然,是诚在我。”

五月居庐,未有命戒。百官族人可,谓曰知。及至葬,四方来观之,颜色之戚,哭泣之哀,吊者大悦。

(选自《孟子·滕文公上》,有删改)

【注】①滕定公:滕国国君。②世子:指滕文公。然友:滕文公的老师。③宗国:鲁国的始封祖和滕国的始封祖是兄弟,按照宗法制度,滕国尊称鲁国为宗国。④歠(chuò):饮,喝。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齐疏之服/

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B.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齐疏之服/

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C.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齐疏之服/

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D.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齐疏之服/

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薨,古代专称诸侯死亡,后来也泛称有爵位的大官死去

B.大故,重大的事故,指大丧、凶灾之类。这里指滕定公去世。

C.冢宰,官名,在君王居丧期间主持丧事的官员。

D.有司,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用“有司”来泛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子让老师然友去向孟子请教办丧事的事情,然友回国报告后,太子便决定实行三年的丧礼,但父老官吏们对此不满。

B太子担心处理不好实行三年丧礼的事情,于是再次派然友到邹国请教孟子。孟子认为这件事处理得好不好完全取决于太子。

C.太子在丧庐中住了五个月,没有颁布过任何命令。官吏族人都认为太子知礼。下葬时,太子面容悲伤,前来吊丧的人都非常满意。

D.从滕国太子丧父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到儒家对于丧礼的观点,但对我们更有启发意义的,还是*尽孝的问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于子之身而反之,不可。

(2)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

5.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孟子阐述了什么观点?

8.答案:1.B;2.C;3.D;

4.(1)我们历代的君主也没有这样实行过,到了您这里却违反规矩,是不行的。

(2)尊贵者的德行像风,卑微者的德行像草。草受风吹,必然随风倒。

5.统治者(或管理者)的兴趣、爱好、习惯等,对下面的人有很大影响,统治者(或管理者)要以身作则。

解析:1.“三年之丧”“齐疏之服”“

粥之食”句式相同,中间应断开,排除C项;“庶人”作前句的宾语,故其后应断开,排除A、D两项。选B。

2.冢宰,官名,即太宰。殷商置,位次三公,为六卿之首。

3.应是“*以身作则的问题”。

4.(1)关键词:莫、至于、反。

(2)关键词:小人、尚、偃。

5.解答这道题,可从原文中寻找关键句子,然后提炼出作者的观点,如从“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可知统治者的爱好会极大地影响社会风尚,在上位者的德行会影响百姓的德行等。

【参考译文】

滕定公死了。太子对老师然友说:“上次在宋国的时候孟子和我谈了许多,我记在心里久久不忘。如今不幸父亲去世,我想请您先去请教孟子,然后再办丧事。”

然友便到邹国,去向孟子请教。

孟子说:“好得很啊!父母的丧事本来就应该尽心竭力。曾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依照礼节侍奉他们;父母去世,依照礼节安葬他们,依照礼节祭拜他们,就可以叫作孝了。’诸侯的礼节,我不曾专门学过,尽管如此,我还是听说过。三年的丧期,穿着粗布做的孝服,喝稀粥,从天子一直到老百姓,夏、商、周三代都是这样的。”

然友回国复命,太子便决定实行三年的丧礼。滕国的父老百官都不愿意,说:“我们的宗国鲁国的历代君主没有这样实行过,我们历代的君主也没有这样实行过,到了您这里却违反规矩,是不行的。而且《志》上说过:‘丧礼、祭礼遵循祖先的成例。’”他们又说:“我们是有所根据的。”

太子对然友说:“我过去不曾做过什么学问,喜欢跑马舞剑。现在父老百官都对我不满意,担心我不能办好丧事,请您再替我去问问孟子吧!”然友再次到邹国请教孟子。

孟子说:“是啊。但这是不能要求别人的。孔子说过:‘君王死了,太子把一切政务都交给冢宰代理,自己每天喝稀粥,脸色深黑,就临孝子之位便哭泣,大小官吏没有谁敢不悲哀,这是因为太子带了头。’在上位的人有什么喜好,下面的人一定就会喜好得更厉害。尊贵者的德行像风,卑微者的德行像草。草受风吹,必然随风倒。所以,这件事完全取决于太子。”

然友回国报告了太子。太子说:“是啊,这件事确实在我怎么做。”

于是太子在丧庐中住了五个月,没有颁布过任何政令。大小官吏和同族的人都很赞成,认为太子知礼。等到下葬的那一天,四面八方的人都来观看,太子面容的悲伤,哭泣的哀痛,使前来吊丧的人都非常满意。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孟子将朝王

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

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明日,出吊于东郭氏,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

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

王使人问疾,医来。

孟仲子①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趋造于朝,我不识能至否乎。”

使数人要于路,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

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

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

曰:“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

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礼》曰:‘父召无,君命召不俟驾。’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

曰:“岂谓是与!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今天下地丑德齐②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有删改)

[注]①孟仲子,孟子的堂兄弟,跟随孟子学习。②地丑德齐,意为“地相等,德相齐”。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B.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C.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D.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即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存在不足的人”,是古代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B.“尧舜”是唐尧和虞舜的并称,远古部落联盟的首领,传说中的圣明君主。舜将首领的位置传给尧。

C.“大伦”即伦常大道,指古代统治阶级所规定的关于君臣、父子关系的行为准则。

D.“唯”和“诺”都表示应答,急时用“唯”,缓时用“诺”。“父召无诺”的意思是说“父亲召唤,子女不等答应就立即趋前”。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通过写孟子不接受齐王的召见,表明了孟子对君臣关系的看法,孟子认为国君应该礼贤下士,谦逊待人。

B.在景子看来,礼不仅是人安身立命的关键,也是治理国家的一种手段。

C.本文的可读性强,原因在于孟子采用了一波三折、层层推进的说理方法,且融叙事与说理为一体。

D.孟子认为国君不能因为自己的地位高就轻慢臣子的年龄和道德,即不能“有其一以慢其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

(2)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

5.孟子为何不主动到朝廷见齐王呢?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9.答案:1.C;2.B;3.B;

4.(1)齐国人没有拿仁义与齐王谈论的,难道是认为仁义不好吗?

(2)因此,商汤对伊尹,先向伊尹学习,然后以他为臣,于是不费力气统一了天下。

5.孟子认为,想要有大作为的君主,要有事情商议,就会(亲自)前去请教有德行的臣子,而自己具有道义和仁德,并不比拥有爵位和财富的人缺少什么,所以齐王应该亲自来请教自己,而不是召见自己。

解析:1.“无他”为固定句式,意为“没有其他的(原因)”,其前后应断开,据此可排除A、D两项。“管仲且犹不可召”中,“管仲”作“且犹不可召”的主语,二者中间不应断开,据此可排除B项。故选C。

2.“舜将首领的位置传给尧”错,应为“尧将首领的位置传给舜”。

3.“在景子看来,礼不仅是人安身立命的关键,也是治理国家的一种手段”无中生有。

4.(1)第一个以,用、拿;第二个以,认为;与,和、跟;岂,难道。

(2)焉,兼词,于之;臣之,以之为臣;王,称王,统一天下。

5.结合文章最后一段中“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等内容可知,孟子认为,自己拥有道义和仁德,若齐王真心想请教,应该亲自前来。

[参考译文]

孟子将要朝见齐王,齐王派人来说:“我本该来看望您的,但是患了感冒,不能吹风。明天早晨,我将临朝听政,不知(您)能让我见到您吗?”

孟子回答说:“我不幸生了病,不能到朝堂上去。”

第二天,孟子出门到东郭家去吊丧,公孙丑说:“昨天推辞说有病,今日去吊丧,也许不合适吧!”

孟子说:“昨天生病,今天好了,为什么不能去吊丧?”

齐王派人来询问病情,医生也来了。

孟仲子答道:“昨天大王有诏令,他由于患病,不能到朝堂上去。今天病好了些,就匆忙到朝堂上去了,我不知道是否到了。”

孟仲子随即派了几个人到路上阻拦孟子,告诉他:“请一定不要回来,到朝堂上去!”

孟子不得已,就到景丑家去歇宿。

景子说:“在家有父子,在外有君臣,这是人世最重大的伦理关系。父子关系以慈爱为关键,君臣关系以恭敬为关键。我看到了齐王对您敬重,没看到您怎么敬重齐王。”

孟子说:“啊!这是什么话?齐国人没有拿仁义与齐王谈论的,难道是认为仁义不好吗?他们在心里说‘这个君王哪值得同他去谈仁义’罢了,那么,(对齐王的)不恭敬没有比这更大的了。至于我,不是尧、舜的道不敢在齐王面前陈述,所以齐国人没有像我这样敬重齐王的。”

景子说:“不,我不是说这个。《礼记》说:‘父亲召唤,子女不等答应就起身,君王召唤,臣子不等马车驾好就动身。’您本来准备去朝见齐王,听了君王的诏令却不去了,这大概与礼的规定不符合吧。”

孟子说:“难道能这么说吗?曾子说过:‘晋国、楚国的财富,没法比得上。他们凭借财富,我凭借我的仁德;他们凭借爵位,我凭借我的道义,我遗憾什么呢?’不符合义,难道曾子会说吗?这或许是有一定道理的。天下普遍看重的东西有三样:爵位是一样、年龄是一样、德行是一样。在朝廷里,没有比爵位更尊贵的;在乡里,没有比年龄更尊贵的;辅助君主、管理百姓,没有比德行更尊贵的,怎么能有了其中一样(爵位)而轻视另外两样(年龄、德行)呢?所以想要有大作为的君主,必定有他不能召见的臣子,要有事情商议,就(亲自)前去请教。君王尊尚德行和乐行正道,不能像这样便不值得和他有所作为。因此,商汤对伊尹,先向伊尹学习,然后以他为臣,于是不费力气统一了天下;桓公对管仲,也是先向他学习,然后以他为臣,于是不费力气而称霸诸侯。当今天下各国土地大小相当,德行也不相上下,没有谁能够超过别人许多,这没有其他原因,就是这些国家的君主喜欢以听从自己的人为臣,而不喜欢以能教导他的人为臣。商汤对伊尹、桓公对管仲,就不敢召见。管仲尚且不可以召见,何况不愿做管仲的我呢?”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题。

孟子见梁惠王

孟子见粱惠王①。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人以梃②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③,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圃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圈方七十里,刍荛④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其麋鹿者如*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矣,未闻弑君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有删改)

【注】①梁惠王:魏惠王。因曾迁都大梁,所以魏国又称梁国。②梃(tǐng):木棒。③耨(nòu):锄草。④刍荛(chúráo):割草打柴。

1.下列对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有以:有什么办法

B.王,何日利 必:必然

C.未有仁而其亲者也 遗:丢弃

D.人以其父兄 事:侍奉

2.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B.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C.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D.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3.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庶人”也叫“庶民”。西周以后对农业生产者的称谓,其身份比奴隶高。

B.“文王”姓姬,名昌,周朝奠基者。其父死后,继承西伯侯之位,故称西伯昌。西伯昌四十二年,姬昌称王,史称周文王

C.“弑”在封建时代称君*臣、父母*子。如“放弑其君则残之”。

D文中的“纣是中国商朝最后一位君主,又称纣王,因残暴无道,最终导致商朝灭亡。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一个国家如果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那就危险了,并通过利害分析,进一步劝诫梁惠王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不必谈利益。

B.孟子询问梁惠王用刀子*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是要借此提醒梁惠王施行仁政,不要使百姓活活地饿死。

C.梁惠王想洗雪魏国的耻辱,向孟子询问对策,孟子建议梁惠王对百姓施行仁政,并明确指出他让百姓生活在苦难中,必难以抵挡外来之敌。

D.周文王方圆七十里的狩猎场,百姓觉得小;齐宣王方圆四十里的狩猎场,百姓却认为大。孟子将两者对比,意在阐述与民同乐的思想。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2)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3)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6.选文第2段的论述思路是怎样的?

10.答案:1.B;2.B;3.C;4.C;

5.(1)没有讲求仁义的人却遗弃自己父母的,没有讲求仁义 的人却轻慢自己君王的。

(2)作为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事却不免做出类似于率领野兽去吃人的事情来,那他们作为百姓父母官(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3)(可是)等到传到我 手中,东边被齐国打败,我的大儿子也牺牲在那里;西边丧失了七百里土地给秦国;南边又被楚国欺侮。

6. 先旗帜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亦有仁义而已矣。然后从反面分析“利”的坏处,正面阐述“义”的好处,最后重申自己的立场:只要讲仁义就可以。

解析:1.B.必:一定。

2.“曰”后需要停顿,所以排除C、D项;“往而征之” 的主语应该是“王”,所以排除A项。

3.“弑”在封建时代称臣*君、子*父母。

4.“明确指出他让百姓生活在苦难中,必难以抵挡 外来之敌”错,这是秦、楚君主的行为,而非梁惠王的行为。

5.(1)仁、义,都是名词用作动词。遗,遗弃。后,这里是“轻视”的意思。

(2)父母,父母官。行,施行。

(3)东败于齐、南辱于楚:都是被动句兼状语后置句。

6.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论述思路。孟子先是回答“大王何必说‘利’?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及时抓住梁惠王的话题,说之以“仁义”之利。正是因为梁惠王怀有谋利之心,孟子才说以“仁义”之大利,来消除梁惠王所贪图的眼前之小利。接着,孟子引出自己的观点,讲“仁义”的人不会抛弃自 己的父母,不会轻慢自己的君王,因此,“仁义”足以立国。

【参考译文】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将会为我国带来什么利益吗?”

孟子回答道:“大王,您为什么一定要说到利呢?只要有仁义就可以了。大王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封邑?’士人平民说:‘怎样有利于我自身?’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国家就危险了!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 国家里拥有百辆兵车,不算是不多了。如果把义放在后头而把利放在前头,那他们不争夺是不会满足的。没有讲求仁义的人却遗弃自己父母的,没有讲求仁义的人却轻慢自己君王的。大王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何必谈利呢?”

梁惠王说:“我很乐意听您的指教

孟子回答说:“用木棒打死人和用刀子*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用刀子*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回答:“没有什么不同。”(孟子于是)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房里有健壮的马,百姓面带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等于率领野兽来吃人啊。野兽自相残食,人尚且厌恶这种行为,作为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事却不免做出类似于率领野兽去吃人的事情来,那他们作为百姓父母官(的意义)又在哪里呢?孔子说:‘最初采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大概没有后代吧?’就是因为它们像人却被用来殉葬。(土偶木偶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使百姓活活地饥饿至死呢?”

梁惠王说:“我们魏国,以前天下没有哪个国家比它更强大了,这是老先生您所知道的。(可是)等到传到我手中,东边被齐国打败,我的大儿子也牺牲在那里;西边丧失了七百里土地给秦国;南边又被楚国欺侮。对此我深感耻辱,想要为死难者尽洗此恨。要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道:“方圆百里的小国便可以称王了。大王如果对百姓施行仁政,少用刑罚,减轻赋税,(提倡)深耕细作、勤除杂草,让年轻人在耕种之余学习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理,在家侍奉父兄,在外敬重尊长,(这样)可以让他们拿起木棒打赢盔甲坚硬、刀枪锐利的秦、楚两国的军队了。他们(秦、楚)常年夺占百姓的农时,使百姓不能耕作来奉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儿各自逃散。他们使自己的百姓陷入了痛苦之中,(如果)大王前去讨伐他们,谁能跟大王对抗呢?所以说:‘有仁德的人天下无敌。’大王您别再怀疑了。”

齐宣王问孟子道:“周文王的狩猎场方圆七十里,有这回事吗? ”孟子回答说:“在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齐宣王说:“若是这样,不是太大了吗?”孟子说:“百姓还认为小呢。”齐宣王说:“我的狩猎场方圆四十里,老百姓还认为大了,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文王的狩猎场方圆七十里,割草打柴的人去那里,措取野鸡和兔子的人去那里,与百姓共同享用它。百姓认为小,不应该吗?我刚到齐国边界的时候,打听了齐国的重大禁令,这以后才敢进入。我听说齐国郊外的地方,有一个方圆四十里的狩猎场,*了那里的麋鹿就如同犯了*人罪,那么这方圆四十里(的狩猎场),就是在国内设置了一个陷阱,百姓认为太大了,不应该吗?”

齐宣王问:“商汤流放夏桀,周武王讨伐纣王,有这样的事吗?”孟子回答说:“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齐宣王问:“难道臣子可以*君主吗?”孟子说:“损害仁爱、暴虐无道的人被称作贼,损害正义、颠倒是非的人被称作残,既残又贼的人,被称作独夫。只听过诛*独夫纣,没听说过弑君一类的事情。”

孟子见梁惠王阅读答案及翻译,孟子见齐宣王全文及翻译(1)

栏目热文

孟子见梁襄王译文(孟子见梁惠王下原文及翻译)

孟子见梁襄王译文(孟子见梁惠王下原文及翻译)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皱国(今山东皱县东南人),...

2023-06-27 09:26:35查看全文 >>

孟子见梁惠王下全文(孟子见梁惠王全文拼音)

孟子见梁惠王下全文(孟子见梁惠王全文拼音)

《孟子》系语录体著作,十四卷, 战国时代孟子与其弟子万章等编著,约成书于战国中后期。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县)...

2023-06-27 09:19:28查看全文 >>

孟子见梁惠王详解(孟子梁惠王下1-16章译文)

孟子见梁惠王详解(孟子梁惠王下1-16章译文)

《孟子二章》,我们大都耳熟能详,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精彩文字描述中,我们知道孟老夫子是一个...

2023-06-27 09:13:47查看全文 >>

孟子见梁惠王带拼音(孟子见梁襄王注音版)

孟子见梁惠王带拼音(孟子见梁襄王注音版)

【原文】孟子见梁惠王①。王曰:“叟②,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③。王曰...

2023-06-27 09:00:52查看全文 >>

孟子见梁惠王上译文(孟子见梁惠王下15章原文和翻译)

孟子见梁惠王上译文(孟子见梁惠王下15章原文和翻译)

《孟子》系语录体著作,十四卷, 战国时代孟子与其弟子万章等编著,约成书于战国中后期。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县)...

2023-06-27 09:12:13查看全文 >>

孟子见梁惠王不远千里而来(孟子见梁惠王表达了什么)

孟子见梁惠王不远千里而来(孟子见梁惠王表达了什么)

这一路上,会遇到哪些有趣的成语故事呢?每天一站,即刻出发!前方到站:不远千里。典故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

2023-06-27 09:09:39查看全文 >>

孟子见梁惠王重点句式(孟子见梁惠王全文详解)

孟子见梁惠王重点句式(孟子见梁惠王全文详解)

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

2023-06-27 09:08:50查看全文 >>

孟子见梁惠王全文(孟子见梁惠王下原文及翻译)

孟子见梁惠王全文(孟子见梁惠王下原文及翻译)

书语人间:每天10分钟,读懂1本好书,点击文章右边的「关注」,一起成长。大家好呀~今天,我们继续来读儒家经典,四书里的《...

2023-06-27 09:11:02查看全文 >>

孟子见梁襄王全文翻译(孟子见梁相王翻译)

孟子见梁襄王全文翻译(孟子见梁相王翻译)

#国学经典# 108天,我们一起读《孟子》,今天是—— 《梁惠王》第四节 原文: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

2023-06-27 09:29:19查看全文 >>

孟子见梁襄王下原文(孟子见梁惠王下原文及翻译)

孟子见梁襄王下原文(孟子见梁惠王下原文及翻译)

《孟子见梁襄王》孟子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2023-06-27 09:33:28查看全文 >>

文档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