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动漫 >

安塞腰鼓击鼓前后的描写有何作用(安塞腰鼓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来源:原点资讯(www.yd166.com)时间:2023-10-31 02:47:10作者:YD166手机阅读>>

核心问题

在梳理结构中,大脑浮现出形象;通过感知形象,理解文本主旨。

同一种元素,比如碳元素,由于内部结构不同,可以构成硬度极高,价值连城的金刚石;也可以构成用于燃烧的木炭;还可以构成有优异的光学、电学和力学特性的石墨烯。

同样是碳、氢、氧等元素,却可以构成数千万种有机物。这些有机物,又构成千姿百态的生命。

同样是钢筋、水泥、砖、石,有人建出面目模糊的筒子楼,而有人建出世界文明的园林式别墅。

同样是五官构成的面部,由于外部比例不同,有人是幸运的明星脸,有人普通的大众脸。同样是大脑,由于内部结构的极小的差异,有人记忆力超人,有人数学成绩出类拔萃。

同样是我们认识的汉字,有人能用它写出优美的句、段、篇,而有人写出的没有美感。原因也许非常复杂。从一个角度解释,很可能是汉字的排列组合构成的结构不同。反过来,细致梳理句、段、篇的结构,可以更深入理解文字背后的内涵、意蕴或者主旨,也就是理解作者究竟在说什么。

我们来看《安塞腰鼓》的结构图:

(一)1-4打鼓前:(安静)的腰鼓

(二)5-27打鼓中:(激昂)的腰鼓

5-13:宏伟的 (场面)

14-17:雄壮的 (响声)

18-22:击鼓的 (后生)

23-27:奇丽的 (舞姿)

(三)28-30:结束后的 (寂静)

大多数老师,都是这样概括的。这个结构图简明扼要,但是过于骨感,我们还不能感受到文本的意蕴。我们来梳理一番,通过感知丰满的形象,理解文本的主旨。

(一)、课文的开头4段。

我们来写可能是这样的:有一群茂腾腾的后生,来到一个平整的禾场,准备在这里打腰鼓。

也可能是这样:丝溜溜的南风吹动着红高粱的叶子。高粱地旁边,来了一群打腰鼓的茂腾腾的后生。

这两种写法,都是正常思路,正常结构:无非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或者什么环境之下做什么。但是与课文一比,差距简直比天还大。

课文第一段,“一群茂腾腾的后生。”没有谓语动词,句子就有点不正常。用“一群”、“茂腾腾”限制后生,突出后生之多,活力之充沛。我们产生了阅读期待,想知道他们想干什么。这个镜头式的开头,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写法一样。“枯藤老树昏鸦”,全句没有动词。

第二段是两个句子。“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第一句紧承第一句中的“后生们”,后生们身后的高粱地,是他们即将活动的背景。但这只是空间上的承接。第二句用一个就近取喻的比喻,把高粱地和后生们的紧密勾连在一起。后生们和高粱都有朴实、充满生命活力的特点。正如李白的诗《赠汪伦》,汪伦送别李白的地点是桃花谭边,送别方式是桃花潭边踏歌,诗人顺手拈来一个比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用桃花潭水比喻汪伦对我的感情之深,自然天成。我们仍不知道这些茂腾腾的后生们想干什么。

第三段是一个句子写景。南风吹动的对象是高粱叶子和后生们的衣衫。结构上紧承一二段的“高粱叶子”和“后生们”,内容上, “丝溜溜”一词,写南风吹拂皮肤产生的丝绸般的美妙触感,有些微的动。

第四段再次紧承第一段的“后生们”,写后生们的神情沉稳、安静,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的呆滞。有了第三段的动来衬托第四段的静,这里的安静就加深了不止一倍。这里并没有交代他们要干什么,但是,读者从腰鼓紧贴,可以推测后生们肯定要在这里打腰鼓。

值得注意的是,正因为这里的气氛安静,多数人把一至四段概括为“打鼓前安静的腰鼓”。但这个概括不够全面,也没有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我们大脑了出现的是一幅画:茂腾腾的后生,静立于一片火红的高粱地前,南风吹拂,后生们生命深处的能量已经积蓄到高水位,正如拉开的满弓,起竖的火箭,形成了强大的生命张力。

我们急于去看能量的爆发。

(二)5至27段是文本的主体:写打鼓中,表现腰鼓的激昂。我们再来细致梳理结构。

先看第一层:5至13写宏伟的腰鼓表演场面。没错。不过正面直接写表演场面的只有第七段。

第七段只有4个句子。本段由第五第六段,“但是”、“看”引出,相对于前四段,本段是一个转折。但是本段描写对象仍然紧承第一段的“茂腾腾的后生”。①句句中排比,写他们捶起来有那么一股狠劲,忘记了天地间的一切,简直不要命了,表现生命活力的喷涌不可遏制。②句用硬度高,密度大,重量大的强震跳跃的石头比喻后生们舞蹈动作的超强的力度。①②句还是概括的写,“狂舞在你面前”引出具体的舞蹈情景的描写。③句具体描写舞蹈,把多个喻体,置于主体的前面,用“骤雨”、“旋风”、“乱蛙”、“火花”、“斗虎”,来描写鼓点繁密,流苏飞旋,脚步狂野,瞳仁放电,风姿强悍,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表现了舞蹈的阳刚之美。④句用句中排比议论抒情,总写,高度赞美舞蹈场面的壮阔、豪放和火烈。

我们的思维停滞了。下面该怎么行文呢?

飞将军李广,误把巨石当作老虎,发矢射之,箭竟没入石中。鲁智深力量极大,竟能拔起垂杨柳。写力量产生的效果,能衬托出力量之大。

8至12段通过写安塞腰鼓产生的效果,侧面突出了其巨大的艺术力量。

第八段写腰鼓,能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这个有点夸张的排比,表现生命的能量迸发,立即带来了热烈、亢奋的欢乐气氛。其情其景,大概只有巴西的狂欢节和傣族的泼水节和它相似。但安塞腰鼓还不只是生命的狂欢。

9至11段写安塞腰鼓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这里有壮士的悲壮与豪迈。

使人想起:千里雷声,万里闪。这是自然界巨大能量的爆炸。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最终是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这是光影的变幻,是晦暗与光明的转换,同时也是情绪、思想从迷茫走向顿悟的生命历程。

这样看来,安塞腰鼓给予我们的还有生命境界的哲理启迪。

第十二段用排比直接点明了安塞腰鼓的内涵:安塞腰鼓中蕴含了挣脱束缚,冲破羁绊,撞开闭塞的一股劲。其文化、哲理意蕴丰厚起来。

课文的4-12段,通过细梳结构,安塞腰鼓的宏伟场面,与表演产生巨大艺术效果的画面,浮现在我们眼前。容易知道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赞美了生命中不可遏制的力量,歌颂了阳刚之美,表现了冲破束缚、阻碍和闭塞,获得生命自由的强烈愿望。

再看第二层:14至17段写雄壮的鼓声。这个概括也不能说不对,但是看不出东西。

第十四段写安塞腰鼓发出沉重的响声与自然产生共振,突出了安塞腰鼓磅礴于天地的能量。

第十五段写安塞腰鼓发出沉重的响声与观众的心灵产生共鸣,表现了安塞腰鼓让观众丢下了生命中的繁杂的俗务,带来了超越功利的生命的狂欢。

第十六段写隆隆鼓声中,眼前浮现黄土地上的生活图景:后生们手把铁犁,犁铧翻耕者杂着草根的土地,他们痛,并快乐着。也许正是有了安塞腰鼓,在黄土地上生活的人们生生命不息,原始的文明才绵延到今天。

这一层,3个段落排比反复,层层递进,形象鲜明,富有冲击力,让文本的意蕴又丰厚了一些。

接着看第三层:18-22:写击鼓的的后生。具体写了什么?

第十八段写后生们胳膊、腿、全身有力的搏击,搏击的速度快,幅度大,给你强烈震撼,使你感到生命的强盛。重要的形象是:红豆角角,老南瓜。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躯体居然能释放出奇伟磅礴的能量。环境的贫瘠,物质的贫乏中依然有生命的伟力。

第十九段写生养了这些后生的黄土高原,更有超强的承受力。

第二十段把黄土高原和水乡江南作对比,突出黄土高原的皮实、不易摔碎。

第二十一段再次回到写黄土高原,赞美黄土高原深厚的土层。一语双关,黄土高原的黄土,从遥远的大漠吹来,经过亿万年的堆积,才形成世界上最深厚的土层;黄土高原的文明,从诞生一直到今天绵延不绝,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

18至21段合起来说明什么?由后生们有力的搏击,写到生活中贫困的后生依然有磅礴的能量,写到孕育后生,又给后生表演舞台的黄土高原,那深厚的黄土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主旨是什么?赞美了安塞腰鼓粗犷、原始的力量,赞美了黄土高原,实际上,是赞美了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

最后看第四层:23-27:写奇丽的舞姿。不错,回到安塞腰鼓舞蹈本身,写舞姿,但那只是表象。

第二十三段赞美舞姿使人获得艺术享受,凸显了安塞腰鼓的艺术魅力。但究竟是怎样的艺术享受呢?

25至27具体写安塞腰鼓让后生们获得了生命的高峰体验。他们的沉重的形体化为轻飘飘的纷飞思绪,思绪赤裸裸的袒露出来,痛苦和欢乐,现实和理想,摆脱和追求,在舞蹈队列变化中升华,成了混沌的一片。这时的安塞腰鼓是一种痛快淋漓的释放。我们获得的哲理启迪是:人,应该不断超越,超越物质,超越功利,在生活中获得生命的高峰体验。

细致的梳理了课文的结构,你应该知道了,13、17、22、27段到底赞美了什么了。

(三)28-30:写结束后的寂静。

观看了安塞腰鼓的表演后,你有什么感受?感到了世界的陌生?耳畔的一声渺远的鸡啼提醒你还在地球上。鸡啼是天明的标志。你又要开始崭新的生活了,又要经历痛,并快乐着的生命的轮回,直至下一场安塞腰鼓的来临。

研究碳元素的结构,研究有机物的分子结构,那是科学家的事。

研究建筑的结构,设计出标志性建筑,那是建筑学家的事。

研究五官的结构比例,那是美术家的事;研究大脑的结构,那是生理学家的事。

研究文章句、段、篇的结构,应该是学语文的学生的事。通过研究结构,感知形象,既可以提升阅读能力,又能在阅读中学习写作。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

栏目热文

从写作方法上赏析安塞听鼓声(安塞听鼓声原文)

从写作方法上赏析安塞听鼓声(安塞听鼓声原文)

安塞腰鼓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

2023-10-31 02:47:17查看全文 >>

安塞听鼓声运用的表达方法(安塞腰鼓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效果)

安塞听鼓声运用的表达方法(安塞腰鼓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效果)

知识点1、第1段作用:用简洁的语言,突出后生们生机勃勃的生命力。将他推向舞台,具有吸引人、震撼人的力量。2、2-4段:蓄...

2023-10-31 03:19:22查看全文 >>

安塞听鼓声中心思想(安塞听鼓声阅读答案)

安塞听鼓声中心思想(安塞听鼓声阅读答案)

1【主题思想】本文通过描写安塞腰鼓的表演场面,歌颂了生命中奔腾的力量,让人感受到黄土高原所蕴含的壮阔、豪放的气...

2023-10-31 03:06:55查看全文 >>

安塞听鼓声主要讲了什么(安塞听鼓声阅读感悟)

安塞听鼓声主要讲了什么(安塞听鼓声阅读感悟)

【诗意中国】作者:刘成章安塞在延安正北,离延安只有四十公里,可是过去由于交通不便,我家的亲戚朋友,去过安塞的屈指可数。只...

2023-10-31 03:09:01查看全文 >>

安塞听鼓声的第三段为什么要详写(安塞听鼓声第9段的表达方式)

安塞听鼓声的第三段为什么要详写(安塞听鼓声第9段的表达方式)

人教部编八年语文(下)每课一练《安塞腰鼓》及答案(需要word版的私信)一、单选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

2023-10-31 02:38:55查看全文 >>

安塞腰鼓作者是怎么描写响声的(作者怎么描写安塞腰鼓的场面)

安塞腰鼓作者是怎么描写响声的(作者怎么描写安塞腰鼓的场面)

电子教材课文解读知识点1、第1段作用:用简洁的语言,突出后生们生机勃勃的生命力。将他推向舞台,具有吸引人、震撼人的力量。...

2023-10-31 03:03:29查看全文 >>

作者从几个方面写安塞腰鼓的特点(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安塞腰鼓)

作者从几个方面写安塞腰鼓的特点(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是八年级下册第3课课文,刘成章的这一篇文章,是我读过的最酣畅淋漓的文章之一。������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

2023-10-31 02:49:57查看全文 >>

作者从哪几个角度写安塞腰鼓(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安塞腰鼓)

作者从哪几个角度写安塞腰鼓(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安塞腰鼓)

【原文】安塞腰鼓.刘成章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

2023-10-31 03:23:01查看全文 >>

选择安塞腰鼓的一个片段进行描写(仿写安塞腰鼓的片段描写一个场景)

选择安塞腰鼓的一个片段进行描写(仿写安塞腰鼓的片段描写一个场景)

安塞腰鼓的场面描写吴新亮天空的大雁飞过,极目四处,群山围绕,天为背景,地为舞台。一群后生齐立立地站在辽阔的黄土大地上, ...

2023-10-31 03:15:51查看全文 >>

推背最佳时间表(推背的最佳时间是几点)

推背最佳时间表(推背的最佳时间是几点)

开肩美背,六个方向口令版。·金刚坐姿准备,双手十指交叉相扣,吸气翻转掌根向前,推背向后推。呼气展胸展肩,手臂耳后展开三组...

2023-10-31 03:13:38查看全文 >>

文档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