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钟麟问溥仪: “溥仪先生,你今后是还打算做皇帝,还是要当个平民?”
“我愿意从今天起就当个平民。”
“好!”鹿钟麟笑了,说:“那么我就保护你。”
又说,“现在既是中华民国,同时又有个皇帝称号是不合理的,今后应该以公民的身分好好为国效力。”
北京警察总监张璧还说: “既是个公民,就有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将来也可能被选做大总统呢!”
这时的溥仪早已懂得“韬光养晦”的意义。便说: “我本来早就想不要那个优待条件,这回把它废止了,正合我的意思,所以我完全赞成你们的话。当皇帝并不自由,现在我可得到自由了。”
溥仪要的“自由”是按自己的想法去实现他的理想――重新坐在失掉的“宝座”上。
可是,在这条争取自由之路上,不管溥仪怎么挣扎,终究未能摆脱命运,成为黄粱一梦。
溥仪的朋友圈
溥仪和金庸小说的复辟大燕的慕容复是一样的。他的身边的人都是精心挑选的,目的都是为了他的复辟梦。
溥仪刻意表现的和父亲载沣疏离,到他实际上是溥仪的最夯实的后盾。通过父亲来得到满清王公贵族的支持。还有陈宝琛和婉蓉的父亲蝾螈,他们认为掌权是最主要的,以什么形式掌权,无所谓。
庄士顿,是徐世昌帮溥仪选的老师。是为了溥仪的未来做好准备,不是为溥仪复辟,而是给溥仪一个流亡海外的机会。徐世昌看的清楚,在这个大动荡的时代,未来将围绕溥仪身边的冲突会越来越激烈。
溥仪心里非常清楚徐世昌的用意,但身上肩负着大清的复辟责任,不能逃。
依靠庄士敦就是依靠英国。在溥仪眼中当时世界的老大就是英国,和英国谈好了就是和世界谈好了,我的复辟世界各国就不会反对。
皇帝是天命,自带光环的。庄士敦和溥仪相处中,成为了溥仪的粉丝。《紫禁城的黄昏》就是庄士顿在为溥仪辩护,甚至晚年在苏格兰买了一座小岛,每天还在升大清的龙旗,迎接溥仪的到来。
历史学家罗振玉是帮助溥仪洗地的,解释溥仪一切行为的合理性。说花钱收买各地军阀,溥仪投靠日本,是利用日本,追求国家的独立。
在《我的前半生》中,溥仪提到最多的人,也是一直骂人是谁?郑孝胥。而郑孝胥实际上是和溥仪思想最一致的人,1925年——1938年,他参加了所有溥仪的事情。最后,溥仪却把所有的责任推给了他,让他成为万夫所指的对象。作为皇帝,溥仪是违心的。作为臣子,郑孝胥却是心甘情愿承受着一切的。
东京审判
1946年5月3日至1948年11月12日,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东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首要甲级战犯的国际大审判,审判对象日本对中国和亚洲乃至全世界犯下累累罪行的战犯。而主动投靠日本,建立伪满洲国的溥仪,坐上了证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