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题解]
《养生主》是《庄子》内篇的第三章,是《庄子》中最具可读性的篇章之一。从“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看,此“养生”纯粹就是“养性”。谁养性?“我自己”。“吾生也有涯”这个“吾”可以是我们每一个人。主,要领。“养生主”就是“修养心性以保全性命的要领”。
本章给人的启示是,现实中人不能任性生活,要顺应自然规律,在缝隙中求生存,不扬名立万也不触犯刑罚,安时处顺,修真养性,做到游刃有余。
我将全文分成两节。
开篇到“可以尽年”,是全篇的总纲,强调了“缘督以为经”。“庖丁解牛”的内容是本文的主体之一,从厨工游刃有余分解牛体的道理来阐释养性处世之道。
余下为一节,公文轩就右师的特立发出了疑问,回答的内容谈的就是受约束与不受约束的道理;老聃弟子就秦失为老聃吊丧情感表现得不够发出了疑问,秦失的回答谈的是保持真性情和保持豁达的人生态度的道理。
实际上本章可以分为两部分,开篇到“可以尽年”是点题,其余“庖丁解牛”、公文轩右师之介之问和秦失吊老子的说辞为解题的具体内容。
3-1庖丁解牛[原文]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①。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②。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③。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④。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倚,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⑤: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⑥。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盍至此乎⑦?”
庖丁释刀⑧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⑨。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⑩。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⑪!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⑫——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⑬: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⑭。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⑯。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⑰。”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⑱。”
3-1庖丁解牛[释文]
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晓的事情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知晓无限的事情会陷入困境的。接着再看那想知晓更多事情的人困顿得不能再困顿了啊!做好事不要让好名声靠近,做坏事不要让刑罚靠近。就像人身体的督脉,遵循着天然的正道把它作为人生之道来因循,能凭它保养身体,能凭它保全性命,能凭它奉养双亲,能凭它享尽上天给予的人生过程。
名子叫丁的庖工给文惠君宰牛,手抓着它,肩顶着它,脚踩着它,膝盖抵着它,发出砉砉地响声,刀游走着騞騞地,没有哪个环节不跟演奏音乐似的:动作如同跳《桑林》舞,还合上了《经首》的节拍。
文惠君说:“嘿,妙极了!技艺怎么高超到这个程度啊?”
名子叫丁的厨工放下刀回答说:“我爱好的是把握事物的内在关联,使我在解牛技艺上涨进了。起初我宰牛时见到的没有哪头牛不是整头牛的,过三年后,再不曾再见到完整的牛了。到了现在我跟着意念下刀而不需要用眼睛看,器官感受到后意念就想着去做了,依照天然的道理,掰开连接筋骨的大缝隙引导刀沿着大空走,顺应牛体本来的结构,肢体骨节连结的地方大骨筋肉聚结的地方从不用刀砍,更何况砍大牛骨头呢!技艺好的厨工一年换一把刀是用割的方式,一般技术水平的厨工一个月换一把刀是用硬砍使折断的方式,现今我的刀使用十九年了,它拆解过的牛几千头了而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那牛的骨节之间有缝隙而刀刃不厚,把不厚的刀刃插进有缝隙的骨节,松松快快地它对灵活走刀一定有宽裕的地方,所以十九年了可这把刀的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即便如此,每当刀走到筋骨交错的地方,我看它难处理,警惧地戒备起来,目光为它集中在难点上动作为它迟缓,刀在走动时非常轻微。哗地整头牛分解完成,没有牛骨的肉就像泥土堆在地上。我提着刀站起来,为完成整头牛分解环顾着四周,为此充满了成就感,擦拭干净刀收藏起来。”
文惠君说:“妙啊!我听庖丁这番话,从其中感悟到保全性命休养生息的要领了。”
3-1庖丁解牛[注释]
①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晓的事情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知晓无限的事情会陷入困境的。涯,极限。知,知晓的事情,知识。随,追随,追求。殆已,会陷入困境的。殆,陷入困境,疲惫,困顿。已,助词。
②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接着看那想知晓更多事情的人困顿得不能再困顿了啊。已而,继而,接着再看。为知者,想知晓更多事情的人,探求知识的人。殆而已矣,困顿得不能再困顿了。已矣,助词连用增强感叹的程度。
③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做好事不要让好名声靠近,做坏事不要让刑罚靠近。为,做。善,善行,好事。无,不要。近,使……靠近。名,名声,好名声。刑,刑罚。
④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就像人的身体,遵循着天然的正道把它作为人生之道来因循,能凭它保养身体,能凭它保全性命,能凭它奉养双亲,能凭它享尽上天给予的人生过程。缘督以为经,遵循着督脉把它作为人体的经络,比喻用法,意思是“遵循着天然正道把它作为人生之道来因循”。缘,沿着,遵循着。督,起统领作用的正道,本指人体的督脉。中华传统医学认为,督脉是人身背中脉,具有总督诸阳经的作用。经,本义是织布机上的纵线,这里是“经络”的意思。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生,同“性”,性命。亲,精神源头,双亲。尽年,终享天年,实指完成整个生命周期。
⑤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名子叫丁的庖工给文惠君宰牛,手抓着它,肩顶着它,脚踩着它,膝盖抵着它,发出砉砉地响声,刀游走着騞騞地,没有哪个环节不跟演奏音乐似的。庖丁,名子为丁的厨工。庖,音páo,厨工。文惠君,即梁惠王,也称魏惠王。解牛,宰*并分解牛,这里说的是宰牛并把整个牛皮剥掉及分割牛的过程。之,分别放在“手”与“所触”、“肩”与“所倚”、“足”与“所履”、“膝”与“所踦”这四个主谓短语之间,取消各自短语的独立性。所~,……的地方,……着它。触,接触,握。倚,用上肢靠。履,登,踩踏。踦,音yǐ,用下肢靠,用膝盖抵着。砉然,形容庖丁分解牛的动作快捷麻利。砉,音chuā,拟声词。向,同”响“。奏刀,有节奏地进刀。騞然,快速分开的声响。騞,音huō,拟声词。中音,合于音乐韵律。中,音zhòng。
⑥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动作如同跳《桑林》舞,还对上了《经首》的节拍。合,符合。于,跟。《桑林》,商汤时国家祭祀的乐舞名。乃,副词,又,还。《经首》,尧时乐曲《咸池》中的一章。会,合拍,合节奏。
⑦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嘿,妙极了!技艺怎么高超到这个程度啊。嘻,叹词,表惊叹赞许。盖,音hé,通“盍”,何,怎么。
⑧释刀:放下手中的刀。释,放下。
⑨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我爱好的是把握事物的内在关联,使我在解牛技艺上涨进了。臣之所好者道也,这是一个判断句。之,放在“臣”与“所好”这个主谓短语之间,取消该短语的独立性。好,音hào,喜好,爱好。道,作动词,把握住事物的内在关联。进,使……涨进,使……提升。
⑩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起初我宰牛时见到的没有哪头牛不是整头牛的,过三年后,再不曾再见到完整的牛了。始,起初。第一个“之”,放在“臣”与“解牛”这个主谓短语之间,取消该短语的独立性。无非,没有一头不是,否定之否定。未尝见全牛,不曾看见完整的牛。
⑪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到了现在我跟着意念下刀而不需要用眼睛看,器官感受到后意念就想着去做了,依照天然的道理,掰开连接筋骨的大缝隙引导刀沿着大空走,顺应牛体本来的结构,肢体骨节连结的地方大骨筋肉聚结的地方从不用刀砍,更何况砍大牛骨头呢。方今之时,到如今,到现在。方,从一个时空到另一个时空。以,凭,用。神,精神,意念。遇,合,去接触,去动手。官知,器官感知,这里指视觉感知。天理,天然的道理。批,用手掰。郤,音xì,同“隙”,缝隙,指缝隙处。导,引导走刀。窾,音kuǎn,空洞处。因,依,顺。固然,本来的样子,指牛体本来的结构。技经,肢体关节重要连结点。技,音zhī,同“肢”,四肢。经,音jìng,本指脉络重要连接处,这里指关节重要连结点。肯,大骨。綮,音qìng,筋肉聚结处。第二个“之”,放在“技经肯綮”与“未尝”这个主谓短语之间,取消该短语的独立性。軱,音gū,腿部大骨。
⑫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技艺好的厨工一年换一把刀是用割的方式,一般技术水平的厨工一个月换一把刀是用硬砍使折断的方式,现今我的刀使用十九年了,它拆解过的牛几千头了而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分别为判断分句。良,技艺好的。岁,年。更,更换。割,用割的方式。族,大众化,一般的。折,用刀砍使折断的方式。发,出,磨出来。于,从。硎,音xíng,磨刀石。
⑬——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那牛的骨节之间有缝隙而刀刃不厚,把不厚的刀刃插进有缝隙的骨节,松松快快地它对灵活走刀一定有宽裕的地方。破折号起解解释说明的作用,相当于“原因是”。彼,远指代词,那。节,骨节。有,表存在。间,音jiàn,间隙。无厚,不厚,没有厚度。恢恢乎,宽松的样子,松松快快地。其,它,指缝隙处。于,对。游刃,灵活运行刀。余,宽裕。
⑭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所以十九年了可(这把刀的)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是以,因此,所以。而,可……还……。
⑮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即便如此,每当刀走到筋骨交错的地方,我看它难处理,警惧地戒备起来,目光为它集中在难点上动作为它迟缓,刀在走动时非常轻微。虽然,即使如此。族,指筋骨交错聚结处。怵然,警惧的样子。怵,音chù。为戒,产生戒备心理。止,集中在某一点上。迟,缓。微,轻微。
⑯謋然已解,如土委地:謋地整头牛分解完成,没有牛骨的肉就像泥土堆在地上。謋,音huò,拟声词,骨肉离开的声音。委地,堆放在地上。
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我提着刀站起来,为完成整头牛分解环顾着四周,为此充满了成就感,擦拭干净刀收藏起来。而,相当于“就”,这里可以忽略。立,站起来。为,介词。前两个“之”,代词,指完成解牛工作。踌躇满志,充满了成就感。踌躇,从容自得的样子。满志,心满意足。善,同”缮“,修治,拭擦。最后一个“之”,代词,代指刀。
⑱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我听了名子为丁的厨工这番话,从其中感悟了保全性命休养生息的要领。得,得到,找到,感悟。养生,根据本章旨意看,系“养生主”的省略。焉,兼词,于是,即“从其中”(于,从;是,其中)。
3-1庖丁解牛[解读与点评]
本章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第一人称开篇正是谈人生感悟的方式。以“有涯”应对“无涯”是走向困境的路,那么路怎么走才不至于走入困境呢?下文实际作出了回答。“缘督以为经”用人体经脉的道理来比喻道的统领作用。这里的“督”,实指人体大经脉督脉。督脉起于长强穴止于龈交穴,过29穴,督领六阳经,统摄全身的阳气和真元,调节人体全身阳经之气。
按照“督脉”“经络”理论直接解释“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这几句表达的意思是,遵循着督脉把它作为人体的经络来运行能用来保养身体,能用来保全性命,能用来奉养双亲,能用来享尽上天给予的人生。而实际“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这几句要表达的意思则是,遵循着天然的正道把它作为人生之道来因循能用来保养自身,能用来保全性命,能用来奉养双亲,可以享尽上天给予的人生过程。作为成语的“缘督为经”意思是遵循着天然正道行事。
三十八年前,我曾经给高中学生讲解过“庖丁解牛”,当时在课本注释基础上我讲解得已经“很明白”了,然而今天重新从字源训诂,明显感觉到当时自己并没有完全搞明白每个字的真实含义。
明明“解牛”是宰*并分解牛,但行文却没有宰*字样。其实,“解”字的本义正是“解剖、宰*牛”。当然,庖丁与文惠君谈论的解牛重点正是把整个牛体的骨头与肉分开,拆解出骨头。“解”字在此读为jiě、不可读为xiè。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叙述的是宰*牛的过程。将一头活牛变成“如土委地”的一堆牛肉,这几句讲得是前期步骤。四个“所~”的动作是对牛皮还没剥去时“解牛”的描述。庖丁手肩足膝并用,一气呵成,决不拖泥带水。“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这既是对宰*牛的描述,也进入了对剥皮解牛的描述。
“砉然响然”砉砉地响着,动作麻利才会有的有节奏的声音;“奏刀騞然”进刀騞騞地,这是动作快且效果显著才会有的声音和场景。“砉”这个字是个拟声词(四十年前称为象声词),那时课本注音为“huā”,讲这个字大家都遵从课本的注音。“砉”字许多字典注了“huā”“xū”两音,只有个别字典有“chuā”音。而在“xū”音下的解释为“皮骨相离的声音”。既然是模拟事物声音的词,分解使皮骨相离怎么也不会出现“xū”的声音啊!这样解释拟声词太不负责任。砉砉地(砉然),这个拟声才真实,用来形容庖丁分解牛的动作快捷麻利,突出了庖丁动作的熟练度。“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描绘的是解牛的一系列动作,表明庖丁解牛姿态优美,声音和谐,解牛过程有条不紊。
“臣之所好者道也”中的“道”是思想方法,是事物内在的路子,是解牛的步骤,是牛刀的运行轨迹。同时,此“道”恰恰又是“导”,是导引,是导引的方法。“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到“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再到“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这是一个从初学到悟道的过程。初试到三年这是一个关卡,“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实际上眼前之牛还是整头牛,但在庖丁意念里此牛已经分解成若干个部位。经过三年到十九年是更熟练的过程。“目无全牛”实则是眼前的整头牛在意念中已经不是完整的牛了,形容对某些事物了解得透彻。
在“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中,意思相同相近的词语频频出现,更要求字字落实准确解释。
到了现在我跟着意念下刀而不需要用眼睛看,器官感受到后意念就想着去做了,依照天然的道理,掰开连接筋骨的大缝隙引导刀沿着大空走,顺应牛体本来的结构,肢体骨节连结的地方大骨筋肉聚结的地方从不用刀砍,更何况砍大牛骨头呢!
在这里,“官止神行”是器官感知意念马上行动之意,“批隙导窾”是“掰开连接筋骨的大缝隙引导刀沿着大空走”,用来比喻寻找事物的突破口后顺其自然解决问题。“肢经肯綮”本义是“表示牛身体中最难分解的筋骨肉聚结处”,用来形容事物的重点难点所在。
这里强调几点:
一、两个“神”的意思是一样的。
二、“依乎天理”不能解释成“顺着牛本来的生理结构”,因为“因其固然”才是这个意思。
三、“批大郤导大窾”要看作两个衔接动作的“连动”。“批大郤”是为了“导大窾”。“批”是用手分开,“导”是插刀进去。“隙”是缝隙,“窾”是空当。
四、“技经肯綮”是并列形式的短语(词组)。“技经(肢经)”是肢体骨节重要连结处,“肯綮”是其它部位的筋骨肉聚结处。“技经肯綮”共同表示牛身体中最难分解的筋骨肉聚结处。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良庖”靠的是“割”“族庖”靠的是“折”,那么“臣”靠的是什么?是按照道去“游刃”,就是灵活走刀,显然这才是最高水平的“解牛”。不同的方式展示的是不同的水平,所以才有了刀的使用寿命不同的结果,当然也产生了形容做事灵活自如的“游刃有余”这个成语。
庖丁之所以能保持“刀刃若新发于硎”,还在于“每至于族”“怵然为戒”,告诫自己小心谨慎;“视止行迟”,眼睛盯住难点处,缓慢进刀。
文惠君的“得养生焉”恰恰是本节的点题之语,因为本文题目“养生主”是“保全性命修养生息的要领”之意,文惠君从庖丁的一番话中领悟了“以不厚入有间”的养性之道,正扣文题。“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不正是回应了“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这个问题吗!要在名声与刑罚之间的道上走,把握住保全性命休养生息的要领。“庖丁解牛”这则典故中庖丁与文惠君的对话阐释的正是养性处世之道。
本节有或衍生出成语“缘督为经”“庖丁解牛”“官止神行”“批隙导窾”“因其固然”“肢经肯綮”“游刃有余”“怵然为戒”“视止行迟”“踌躇满志”“目无全牛”“不见全牛”“切中肯綮”等。
3-2老聃死[原文]
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曰①:“是何人也,恶乎介也,天与其人与②?”
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③。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④。神虽王,不善也⑤。”
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⑥。
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⑦?”
曰: “然。”
“然则吊焉若此可乎⑧?”
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⑨。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⑩。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⑪。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⑫。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⑬。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⑭。”
3-2老聃死[释文]
公文轩见到右师后吃惊地说:“这是什么人啊,怎么这么特啊,是老天造成的呢还是人造成的呢?”
有人回答说:“是先天造成的不是人为造成的,上天养育他让他特的,人的貌相形成是先天给予的,因此知晓他是先天造成的不是人为造成的。生活在沼泽地里的野鸡十步才吃一口食,百步才喝一口水,不祈求被关养在篱笆里。在篱笆里虽然显现神态饱满他并不把这看作好。”
老聃死了,秦失吊唁他,放声哭了一会儿就离开了。
弟子问:“你不是老师的友人吗?”
秦失说:“是啊。”
弟子又问:“既然是老师的友人那么给我老师吊丧像这样子行吗?”
秦失回答说:“方才我进去向老聃吊唁,有老人为他哭像哭自己的儿子似的,年轻人为他哭像哭自己母亲似的。那些来参加吊唁活动的人,一定有不想来吊唁却不得不来吊唁的不想痛哭却不得不痛哭的人。这样做是欺瞒老天背弃真情,忘了上天给予的本真,古时候称这样做触犯了欺瞒老天的刑罚。那位先生到世上来是迎合天时,那位先生离开世上是顺应天意,把迎合天时顺应天意当作处世的本分或悲或哀欢乐都不能长时间驻留心里,古时候称这是根本上的最高解脱。被当作柴禾的脂膏有用尽时候,火种传递下去不会有彻底熄灭的时候。”
3-2老聃死[注释]
①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曰:公文轩见到右师后吃惊地说。公文轩,《庄子》中虚构人物。右师,宋国首席掌管军政事务的执政官,没说名子,也是《庄子》虚构的人物。而,……后,表示已然。
②是何人也,恶乎介也,天与其人与:这是什么人啊,怎么这么特啊,是老天造成的呢还是人造成的呢。是,此,这。恶乎,怎么,为什么。恶,音wū。介,独,特。与,同“欤”。其,表示选择语气的副词。
③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是先天造成的不是人为造成的,上天给他性命让他特立的,人的貌相形成是先天给予的,因此知晓他是先天造成的不是人为造成的。天也非人也,这是两个判断短语。天,老天,先天。生是,给他性命。生,作动词,给性命。第一个“之”,放在“天”与“生是”这个主谓短语之间,取消该短语的独立性。“使”后省兼语“其”。独,即上文的“介”。第二个“之”,的。貌,貌相。有,表存现,出现,产生,形成。与,赋与,给予。
④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生活在沼泽地里的野鸡十步才吃一口食,百步才喝一口水,不祈求被关养在篱笆里。泽雉,生长在沼泽里的野鸡。蕲,音qí,同“祈”,祈求,希求。畜,被豢养。樊,篱笆,牢笼。
⑤神虽王不善也:在篱笆里虽然显现神态饱满他并不把这看作好。虽,虽……但……。王,音wàng,同“旺”,吃得饱喝得足呈现的状态。不善,“不善之”的省略,不认为这是好,不把这当作好。善,看好,以……为善。
⑥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老聃死了,秦失吊唁他,放声哭了一会儿就离开了。老聃,老子,是《庄子》推崇的人物。秦失,老聃的友人。失,音yì,同“轶”。吊,吊唁。三号,放声哭了几次。号,号哭。
⑦非夫子之友邪:你不是老师的友人吗。非,实则是“汝非”的省略,你难道不是。
⑧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既然是老师的友人那么给我老师吊丧像这样子行吗。焉,兼词,于是,即“给他”“向老聃”。
⑨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一开始我认为他是常人,到现在我不这样认为了。始,刚开始。而今,到现在。“始也”与“而今”形成对应。非,不是,不这样认为。
⑩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方才我进去向老聃吊唁,有老人为他哭像哭自己的儿子似的,年轻人为他哭像哭自己母亲似的。向,先前,方才。焉,兼词,于是,向老聃。其,自己的。
⑪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那些来参加吊唁活动的人,一定有不想来吊唁却不得不来吊唁的不想痛哭却不得不痛哭的人。彼其,用于远指多数泛称,那些,指前来参加吊唁活动的人。会,吊唁的活动。言,音yàn,同“唁”,吊唁。
⑫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这样做是欺瞒老天背弃真情,忘了上天给予的本真,古时候称这样做触犯了欺瞒老天的刑罚。遁天,欺瞒老天。遁,背离,欺瞒。倍情,背弃真情。倍,通“背”,背弃。所受,上天给予的本真。受,接受,禀(bǐng)受。遁天之刑,触犯了欺瞒老天的刑罚,触碰了欺瞒上苍的天条。刑,触犯了刑罚。
⑬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那位先生到世上来是迎合天时,那位先生离开世上是顺应天意,把迎合天时顺应天意当作处世的本分或悲哀或欢乐就不能长时间驻留心里,古时候称这是根本上的最高解脱。“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分别为判断句。适来,到世上来。适,到,往,朝……方向走。来,前来。夫子,那位先生,指老聃。夫,音fú。时,作动词,适时,迎合天时。去,离开世上,从世上离开。顺,顺应天意。安,以……为安,把……当作安定。处,以…….为居所,把……当作本分。“安”与“处”为互文。入,进入内心。帝,同“蒂”,根蒂,根本。县,音xuán,同“悬”,高高挂起。解,解脱。
⑭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被当作柴禾的脂膏有用尽时候,火种传递下去不会有彻底熄灭的时候。指,音zhī,同“脂”,脂膏,动植物和矿物质的油,也指蜡,常温下多为固体,具有可塑性,能燃烧。穷,用尽,有用尽的时候。于,介词被动用法,被。为薪,当作柴禾。火,火种。传,相传,传递下去。
3-2老聃死[解读与点评]
本节写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公文轩说右师的特谈的是受约束问题。第二件是就秦失为老子吊丧谈的情感表达问题。
“公文轩见右师”引出了一个回合的对话。公文轩提出了问题:“是何人也,恶乎介也,天与其人与”,接下来的“曰”回答者是右师本人还是另外某个人,给我们研究本文的人提出了考题。
公文轩应该是《庄子》虚构的人物,但如果说他是宋国人或齐国人是最不可能的。“右师”最初是商朝的官职制度中执政官之首,宋国是殷商的余孽,一直沿续这个制度,战国后期齐国也设置了右师之官。右师在宋国或齐国可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公文轩见右师而惊”发出“是何人也”之问,表明公文轩初次和右师见面,对右师的状态或表现不理解。这公文轩还能是宋国或齐国人吗!
“恶乎介也”之“介”问的是什么?这个是必须搞清楚的问题。关于“介”的解释并不多。扬子《方言》说:“介,特也。物无耦曰特,兽无耦曰介。”由“身穿铠甲站立”的本义派生出了“特立”之义。下文回答说“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用“独”来回答关于“介”之问,介可释作“独”。以往解读《养生主》这个内容时,将“介”“独”解释成一条腿,真不知根据的是什么,而这一条腿的解释居然成了定论。从尧到战国的那个时代,别说一国执政,就连一个家族的执掌者是绝不会让天生残疾的人担任的,天生残疾者连氶嗣权都不会有。从以上分析可知,这里的“介”取的正是“特”“特立”之意,而且这种“特立”是从言行神态表现出来的,所以才有“人之貌有与也”之说。正像生活在沼泽地里的野鸡十步才吃一口食,百步才喝一口水,不祈求被关养在篱笆里,因为在篱笆里虽然有吃有喝神态饱满但并不自由一样,右师并不看好这个状态,也只需一啄一饮,虽权势地位显赫,但他仍然被关在笼子里,没有摆脱约束,他的特是内心压抑在神情上的表现。否则,“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放在这里将无法解释。
公文轩向谁问,回答者是谁?从回答的内容看,这个话不像是“右师”自己回答的,应该另有其人,即“旁白”者。
老聃的弟子感觉来为老师吊丧的秦失不够悲伤。
古人的丧礼大有讲究,吊丧之礼也大有讲究。要“号”要“踊”,关系亲近的人会跳着脚地大哭,要哭得昏天黑地,强劝才停下来。哭得越淋漓尽致,那关系越铁,人们通过观察哭相看吊者与死者的关系。
从老子弟子之问可知这秦失与老子关系相当亲近,但秦失的哭不到位。于是老子的弟子不客气地直接发问“非夫子之友邪”,显然不满意秦失。那么秦失为什么不按常情哭老聃呢?因为“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因为老聃不是常人,不能用常人之情理解老聃。秦失从观察众人吊唁老聃之会中对老聃的认识有了升华,老聃已经超出了人的境界。老子到世上来是迎合天时,老子离开世上是顺应天意,把迎合天时顺应天意当作处世的本分或悲或哀欢乐都不能长时间驻留心里这就是“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的含义。秦失还从“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的现象中产生了想法,“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那些来参加吊唁活动的人,一定有不想来吊唁却不得不来吊唁的,一定有不想痛哭却不得不痛哭的人。秦失说这些是什么意思?秦失要说的是参加吊唁活动要有真情,没真情就不要参加这个吊唁活动。那哭老子而心里想着自己死去的儿子的老者,那哭老子心里想着自己故去的母亲的少者,装模作样的为老子哭丧而心不在老子,虚情假义触犯了欺瞒老天的刑罚。秦失哭老聃不悲伤是因为他感悟到了老聃到世上来是迎合天时,离开世上是顺应天意,不但不该悲伤反而应该高兴才是。基于把迎合天时顺应天意当作处世的本分的认识,把失去友人的情感发泄出去就可以了,不让或悲哀或欢乐的情绪长时间驻留心里成为心结,这是根本上的最高解脱。哭老子之说讲的是保持真性情和保持豁达的人生态度的道理。
“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实际上是一个平行比喻,本应该出现的本体在此句没有出现:就像把脂膏当作柴禾烧有用尽时候,火种传递下去不会有彻底熄灭的时候的道理一样,真情可以耗尽,人类正常的情感交流和表达会始终继续下去。“指(脂)”比做真情,“火(火种)”比做正常的情感。很有意思的是,由本章本节的本句居然讹变出一个成语“薪火相传”,这个成语是句读不正确、释义不准确的产物。实则本句可以产生成语“脂穷为薪”“火传不尽”。
《养生主》一章可以给我们启示很多,比如处理事情要“缘督以为经”,“因其固然”“依乎天理”,不徒虚名也不触犯刑律,做到以“不厚入有间”,避开矛盾纠缠而“游刃有余”。要与世推移,与时俱进,不凝滞于外物,顺应自然,安时处顺。要既不丧失本真,又要心存敬畏之心,不奢求财富,保持豁达的人生态度等等,总之要修养心性以保全性命。
谈一个题外话,本章设计了一件为老聃吊丧的事儿,显然否定了老聃骑青牛不知所终的“传说”,而且老聃还有弟子,这在研究老子中是有参考价值的。按老子庄子一脉的道家“神化”传说,老子是太上老君,庄子是南华真人,似乎不该有老子自然死之说。
本节还有成语“遁天倍情,忘其所受”“遁天之刑”“安时处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