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在现场,记录瞬间,成为历史。
从2019年开始,我们开设了“我在现场”栏目,以新华社记者“沉下心、俯下身、融入情”的珍贵采访经历为内容,讲述他们在重大新闻事件现场的所见、所闻、所想。
2023年,他们践行“四力”,从“一带一路”的重点工程到沿着长江、黄河、长城进行深度调研;从巴以冲突的现场到进入刚刚发生政变的非洲国家;从北极圈里“冰上丝绸之路”的重点项目到大湾区热火朝天的基建工程;从神舟飞船的发射、回收到“中国天眼”的成果爆发和运行维护;从京津冀严重水害到积石山地震灾区的生命救援;从世锦赛、亚运会、大运会的国际赛场到“村超”、“村BA”这样的乡土赛事;从接力守护烈士英灵半个多世纪的父与子到为残障儿童免费送教上门的乡村教师父女……
他们凝固新闻的瞬间,记录历史。
从2024年1月1日起,“我在现场”栏目陆续播发多位新华社摄影记者在2023年的精品力作和照片背后的故事。希望他们的作品和讲述,能带给您希望与力量。

窗外,又下雪了。
入冬后的莫斯科,像个刁蛮任性的孩子,把珍藏了半年的雪花一股脑地从天上倒下来,而这一倒就是半年。
皑皑白雪,漫漫长夜,俄罗斯人习惯围坐在一起,用一口伏特加、一块腌肉、一片黑面包来搭配一整晚的故事。
伴着窗外漫天的雪花,我的故事也就此开讲。
一年来,这个跨越11个时区的国家发生了太多故事,就从我们的老熟人开始讲起吧。
是谁,送你来到我身边——一堆俄罗斯壮汉陪我拍摄普京总统

↑2023年4月16日在克里姆林宫拍摄的俄罗斯总统普京。
早在驻外伊始,拥有丰富摄影经验的莫斯科分社首席记者白雪骐就给我系统性地灌输了拍摄普京总统的全部知识点,可是当我第一次接到进克里姆林宫拍摄的任务时,心里仍旧是七上八下的。
二月底的莫斯科,街头从路到树都被冻得硬邦邦的,我穿着西装、拎着电脑、背着两台相机和四个镜头在克宫的红色砖墙外排队等候入场。为了保证响应速度,我天没亮便出发,几乎没有进食喝水,加上做了鼻拭子核酸快检,困倦、饥饿、脱水且酸爽的感觉萦绕在我身边,久久不能散去。经过重重安检,行走在克里姆林宫一眼望不到边的走廊内,我恍然间有种时空交错的窒息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