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洪湖赤卫队》的创作借鉴了《白毛女》“歌谣体”的戏剧结构,将地方歌谣、方言等相互融合进行创作,歌剧主要讲述湘鄂西根据地的故事,湖北花鼓戏成为了《洪湖赤卫队》的重要音乐支撑,其中以天沔花鼓戏和江汉平原一带流传的民间小调作为主要依据,运用人物主调贯穿发展的手法成功塑造了韩英的音乐形象。《洪湖赤卫队》的创作内容注重化、群众化,生动的描绘出特殊时代的人民生活和斗争,音乐形式从我国民间音乐中继承,又对其进行发展创新,这正是《洪湖赤卫队》的成功之处 [11] 。
音乐风格分析歌剧《洪湖赤卫队》在创作时,充分利用并吸收了湖北地方小调与民间戏曲元素,使韩英的人物情感与个性更加鲜明,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也体现了湖北的地方区域特色。
唱段《没有眼泪,没有悲伤》主要描绘韩英在狱中的心理活动,第一段音乐轻柔舒缓,突出怀念的主题;第二段是对家乡的感激和对敌人怨恨的表现,此时两种情感的激烈冲突,要求演唱者能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来表现出人物多层次的情感变化;第三段速度加快,曲调风格也再次充满活力与朝气;第四段的演绎斩钉截铁,尽显热血 [12] 。唱段整体上呈现的是战士刚毅、坚强的风格,但也有为家乡遭遇而闪现出的愤恨和悲伤,演唱者要充分理解歌剧内涵,以者所具备的坚韧毅力为主流,不可让悲情与啼哭成为主调,唱段以大义为主线,以情感为点缀,对社会背景和人物信念做出了完美的诠释。
歌剧《洪湖赤卫队》在创作时特别重视湖北特色,整场歌剧都加入了湖北方言。湖北方言中,平翘舌不分,zhi、chi、shi 的发音更偏向于 z、c、s,此发音特点在王玉珍演唱的版本中体现较多,如:“湖水浩荡”的“水”字,在歌唱时唱“sui”,“自从韩英生下地”的“生”字唱“seng”,“韩英我加入了”的“入”唱“yu”,“产”唱“can”,“悲伤”的“伤”唱“sang” [13] 。
而在国家大剧院所创作由王庆爽演唱的版本中,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去掉了大部分的方言,唱段《没有眼泪,没有悲伤》只保留了两处方言:“喝的是洪湖水”的“喝”唱“huo”,“加入了”的“入”唱“yu”。笔者认为,在新时代背景下,歌剧艺术也一直处于发展变化中,无论从内容、风格,还是唱腔、技巧,都应随时代变化而不断更新。国家大剧院版《洪湖赤卫队》在保留了原有风格的基础上,对方言比重作了调整,保留了歌剧本身经典性的同时,又顺应了现代的音乐审美[14] 。
润腔是在唱腔基本调的基础上加以润色,加入哭腔、拖腔、花腔、甩腔等对音乐进行装饰。唱段《没有眼泪,没有悲伤》以洪湖景色为切入点,描写韩英悲惨的童年经历以及她宁死不屈的气质,为了增强戏剧性和层次感,唱段多处加入了拖腔和哭腔 [15] 。韩英作战骁勇,面对亲人时又情感细腻,整个唱段的前半段是悲伤的,是韩英对自己入狱的情感宣泄,唱段第二句“秋风阵阵湖水浩荡”的“荡”字运用拖腔,共唱 6 拍,一字多音,将韩英牵念家乡却身在牢笼无可奈何的心情体现得淋漓尽致(见图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