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
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
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时过
兰花却依然苞也无一个
……
《乘风破浪》追到现在,
最喜欢的歌,依旧是这首,
听了好多遍,还是欲罢不能。
轻快婉约的童年老歌《兰花草》,
被三个又美又飒的姐姐,
唱得气势磅礴,燃炸了!
宁静沙哑的烟熏桑,
王者之气尽显,
阿朵开口即惊艳,
辽阔里还有细腻的妩媚,
还有袁咏琳铿锵有力的说唱。
三个女人,一颦一笑,
举手投足间都是自信的魅力。
最爱那两句新增的词,
“无需谁在旁,裙裳亦飘扬;
我慕天地广,花语意铿锵。”
空谷幽兰,无需陪伴,
天地苍茫,自有方向。
这才是属于姐姐们的《兰花草》,
不依附,不攀援,
活得游刃有余,从容霸气。

《兰花草》这首歌,挺特别的,
从词到曲,历经了半个多世纪,
99年前,胡适写了词,
41年前,陈贤德和张弼作的曲。
1921年,夏,
30岁的胡适去西山(北京)访友,
临别时,熊希龄夫妇送他一盆兰花草。
胡适甚是欢喜,带回家精心照料,
然而直到秋天仍未开花,
于是有感而发,写下小诗《希望》。
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
种在小园中,希望开花好。
一日看三回,望得花时过,
急坏看花人,苞也无一个。
眼见秋天到,移花供在家,
明年春风回,祝汝满盆花!

当时,正值白话文改革,
胡适用极简短直白的词,
将等花开的焦灼心情写透。
次年,小诗被编入中国新文学史上
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里,
这也是《兰花草》的原词。
半个多世纪后,
台湾民谣运动,轰轰烈烈展开,
而校园民谣也随之兴起,
诞生了一大批经典歌曲,
如《外婆的澎湖湾》、《乡间的小路》、《童年》……
音乐人陈贤德和张弼顺势
为《希望》谱曲、改词,
于是有了歌曲《兰花草》。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
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
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时过,
兰花却依然,苞也无一个。
眼见秋天到,移兰入暖房,
朝朝频顾惜,夜夜不相忘。
但愿花开早,能将夙愿偿,
满庭花簇簇,添得许多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