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赣湘纵队*合影
敌人被吓坏了,躲进碉堡、城镇不敢出来。游击区里建立了人民政权、农民协会和不脱产的民兵武装。
到1947年底,翁江两岸已经有方圆数百里的游击区,游击队员可以戴着红五星,大白天自由行动。
在湘赣交界的南雄、始兴县的五陵山区,国民党军队鉴于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一直保持着强大的兵力。
然而,由东江纵队留守人员改编而来的五岭总队也发展迅速。
1947年4月和5月,五岭总队粉碎了南雄、始兴、曲江、仁化等县的联合镇压后,从山区向平原发展。
到8月,南雄的22个乡镇中有20个已经成为解放区。中秋节前夕,游击队占领了敌人最顽固的要塞新田镇。

原五岭总队战士解放后合影
南雄县城内虽然有国民党整九十九旅的总部,但离县城不到二公里的的村子就是游击区。
到1947年底,五岭总队在广东、江西、湖南等省的30多个县进行了广泛的活动,限制了敌军第69师的1.3万多人。
中国共产党在闽粤赣边的武装力量,前身是韩江纵队。1946年6月底,骨干随东江纵队北上,1947年1月,部分留守人员组建粤东支队。
开始的时候,整个支队只有31个人。到1947年底,粤东支队已发展成为边区的主力支队,兵力1900余人。
1947年冬,粤东支队在兴梅、潮汕、闽南、闽西、韩江等地区建立了游击根据地,将闽粤边地区连成一片。
1946年从东撤北,在雷州半岛留下700多名骨干,以武工队的形式分散隐蔽在16个县。
1946年底,这些武武工队恢复了活动,并逐渐站稳了脚跟。

粤桂边纵队成立时的合影
当时,雷州半岛只有少量的县警备大队,这为游击队的大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机会。
1947年3月,游击队击毙了广东南路臭名昭著的反动头子戴朝恩,南路起义全面展开。
几个月来,南路游击队成功发展为一支拥有4500多人的武装力量,控制了拥有60万人口、纵横220里的游击区,邮寄区内建立了48个乡镇政权。
广东游击战规模庞大,国民党不得不感叹:“中国共产党成了燎原之火!”
国民党广东当局不愿承认失败,从其他地方调拨大批军队,计划新一轮的围剿。
1948年元旦,位于翁江西部的太坪村,群众们正载歌载舞,充满节日气氛。作为北江支队的总部,该地在元旦举办了史无前例的万人大集会。
附近游击区的民兵和农民协会成员自带食物,携带土炮和大炮,敲锣打鼓,舞着狮子,沿着山路聚集到这里。

村子前面的平坦平台上搭建了一个舞台,这是会议的会场,两边挂着对联,周围贴满了红红绿绿标语。
这是一个庆祝胜利的节日。经过一年的斗争,翁江地区的游击战争蓬勃发展,在这一天达到了高潮。
村里到处都是欢乐的人群,民兵和主力部队成员成群结队地走进指挥部、政治部、卫生队和各部门的大棚,向大家致以新年的问候。
人们带着枪和大炮来来去去,甚至嬉笑玩闹的孩子们,腰间也插着木头枪。
晚上上演《白毛女》,这是北方解放区刚刚兴起的秧歌舞第一次在广东省偏远山区山演。从未看过这部新剧的村民们眼睛瞪得大大的,非常着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