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凡达》剧照
2009年也被电影界称为“3D立体电影元年”。电影背后的故事很多人都已经知道,早在1994年,卡梅隆便写下了长达80页的《阿凡达》剧本论述。他原本打算在《泰坦尼克号》后拍摄《阿凡达》,但由于凭当时的电影技术无法呈现他想要的故事。卡梅隆花了10年来改进技术,最后终于完成这一巨大的工程。
即便从今天的视角来看,《阿凡达》的特效也并不过时。日本机器人专家曾提出一个“恐怖谷理论”,指的是人形玩具或机器人的仿真度越高人们越有好感,但在相似度临近100%前,这种好感度会突然降低,降至谷底。很多人认为,“恐怖谷陷阱”是电脑动画制作中的一个难题。

《阿凡达》剧照
《阿凡达》便在于对这点的成功跨越,它用特效制作了一个无比真实的电影世界。潘多拉星球的纳美人,外表虽异于地球人,却没有粗糙感或虚假感。这源于片中运用了动作捕捉技术,所有人都是真人表演,角色脸上的神态、表情清晰可见,这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角色的亲切感和故事的可信度。
潘多拉星球是虚拟的,但其真实感却堪比照片,当男主角被美景震撼时,观众亦忍不住对漂浮的群山瀑布、色彩斑斓的植物以及飞翔时的宏大场面发出“哇”的惊叹声。风景奇观的呈现在电影中占有相当的篇幅,从而让这部3D电影成为名副其实的视觉盛宴。

《阿凡达》剧照
电影中还有大量的近景镜头,通过这些镜头我们可以看到潘多拉星球的诸多细节,从发光的植物、空中的飞虫,到家园树被摧毁后的灰烬和火星,这些都增加了观众的沉浸感,让“3D观影体验”达到极致。

《阿凡达》剧照
当然,这不仅是技术的呈现,还有卡梅隆对《阿凡达》宇宙观的整体搭建,漂浮的哈里路亚山从世界各地的山峰汲取了灵感;一位植物学家专门为潘多拉星球的植物提供建议;纳美语是成体系的语言,由一位语言学博士创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