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
因为这种共鸣,还能唤起生命里很多的相关记忆——黛 玉 把《 牡丹亭》、《 西 厢 记》 的曲, 跟李后主的词和唐代的诗联结在一起, 让人 感觉出哀悼青春的情境。
原来,从唐诗、 宋词、 元曲 到 清代 小说 ,都是一脉相承 的。 在曹公看来, 所有 的 禁书 都有 非常 精彩 的 部分, 如果 从 礼教 的角度去看, 根本无法了解禁书的 美。 可见,《 红楼梦》 里有非常大胆的 对封建礼教的反叛。
这么多相关的记忆触发到心里,就跟受了一次美的洗礼一样——这就是黛玉听《牡丹亭》唱曲以后的心理变化。

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从“只管往前走”到“止住步侧耳细听”,再到站立不住,最后潸然泪下,黛玉遥听《牡丹亭》是很有层次的,可谓井然有序——在短短不到五百字的片断中,曹公极其精确地形象地描绘了黛玉听曲感怀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文艺欣赏的过程,不仅写得丝丝入扣,感人至深,还使我们窥见了这位叛逆少女的隐情。
黛玉在仔细忖度这几句诗文之后,再也坚守不住自己那孤独、愁闷、悲伤、渴望的情感闸门,回想自己的处境,不禁潸然泪下——她自然是想到了自己的生命,也终究会走向那一天的原因。
柳梦梅和杜丽娘的爱情不为当时的社会意识、社会势力所容,死后才能结合。这种结合,纯属浪漫主义的幻想,在现实生活中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聪明的黛玉不会看不到这个悲剧性的结局。当她经过“仔细忖度”,预感到自己与宝玉爱情的暗淡前景,因而不寒而栗。黛玉由此看清了生活的本质,达到“顿悟”的境界。
梦中情是真的,但现实中的残酷阻碍也是真的。求到美满爱情是戏剧带给人们的希望,也是现实冲击下希望幻灭带给人们无限的落差与伤情。这就是隔墙排演的《牡丹亭》要完成的使命,也是标题“戏曲警芳心”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