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甸湖》这部电影,豆瓣评分7.7,在恐怖程度上,豆瓣指数是超过94%的恐怖片。本片获奖无数:2009年《帝国》杂志最佳恐怖片奖、2009年葡萄牙奇幻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2009年伦敦影评电影金像奖、英国年度青年演员奖。
整个事件从最初乱闯马路的不爽,到沙滩争执的愤怒,再到男主失手伤狗后的爆发,矛盾一步步升级,失控的原因看起来像是情绪的叠加,但是罪恶之花早已萌发,这对情侣只是让其绽放了而已。
网友对此的评论很多,有说男主太意气用事的,有说女主不作为的,还有干脆说打不过孩子活该的……在这里我不对男女主的行为多做评说,而是从3个方面分析这些孩子是如何一步步成为*人犯的。
01环境的影响:近朱则赤近墨者黑,人的思维模式都来源于身边的环境
本片有很多的细节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糟糕无比的环境:过马路时小孩子无视红绿灯横冲直撞;男主停车时车位被后来者抢占;在酒吧喝酒时家长教育孩子非打即骂,言语举止粗鲁无礼;晚上住酒店时,到处都是父母的叫骂声……
当男主向服务员探听几个孩子的消息时,女侍者立马说:他们烦到你了?而男主抱怨*扰到他们时,女侍者则面带微笑的调侃:小恐怖分子。而当男主表示要找家长时,她马上翻脸说:不是我的孩子。
乔治·凯琳的《破窗理论》提到一个现象:如果一栋楼的窗户破了无人修理,那就给了一种印象,这栋楼无人管理,即便打破再多的窗户也无所谓。而更多的窗户被打破的时候,就会给当地的居民传递“此处不安全”的信号,恐惧的居民就会搬离此地,渐渐地这个街区就会成为犯罪横生的无法之地。
这就是著名的“破窗效应”,我们都知道孩子不可能一夜变坏,三观认知都是在环境中日夜浸染、点滴形成的。环境一步步变差,“恶”也一步步扩大的,成长在越来越“破”的环境中,恶的底线也会越来越低,片末布莱特淡定删除录像的片段让我们明白:他只会在犯罪道路上越走越远。
02父母的失职:父母只负责让孩子吃饱,却没有教孩子如何做人
影片一开始男主车上的广播有一段话:“布莱克想把尊重的思想带入学校与社区,所以提高给家长的资助,包括与家长签订合同,让家长去参加如何为人父母的课程……”这提示了本片的主旨:无力的家长、放纵的孩子,以及早期干预的重要性。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影片中5个孩子的父母显然都不合格,单看几个孩子在沙滩的表现就可以知道,抽烟喝酒、粗言秽语,以挑衅男主为乐。而父母则对12岁的孩子彻夜未归表现的毫不在乎,自己抽烟喝酒开party放纵狂欢。
当布莱特的父亲得知儿子*人时,一边勒着女主的脖子一边恶狠狠的说:“布莱特,现在上楼去,你这小杂种。”然后就商量着让众人一起除掉女主,把所有都拖下水的举动显然与儿子让所有人一起行凶的举动一脉相承。
《为何家会伤人》提过一个词“轮回”,孩子总是不自主地重复父母的人生。我们常说人生有无限可能,但是每一种可能都需要爱和支持来探索,不然我们只能走父母的路,因为除此之外无路可走。
03同伴的推波助澜:从道德约束退化为强者崇拜,必将离人性越来越远
整部影片“小团体”作案贯穿始终,其实不难理解,若只有一个恶童,根本不可能有之后的一系列悲剧,毕竟个人的犯罪力度是有限的。
不管是影视还是现实,团体作案总是一样:一个首脑,多名附属,附属者屈服首脑。片中都是12岁的少年,无知且冲动,越是无知的人越容易被煽动。所以当布莱特提议一人一刀时,出于对强者的顺从他们都照做了。
当他们妥协时,这一场罪恶就无法回头了:放火烧人逼女主现身,一路追*,恶意愈演愈烈。或许他们都不知道自己可以面目狰狞到这种地步。
人是群居动物,当我们处于一个群体中,总是希望得到群体的认同。但是集体的意志并不都是好的,尤其是当这个集体有一个疯狂的首脑时,你的认同就是推波助澜,会让事情愈演愈烈。
04年龄不是区分善恶的界限,越小越要防微杜渐
整部影片最让人咬牙切齿的地方,大概就是当小女孩的母亲得知女主*死女儿时说的那句话:“他们只是孩子。”这也是当代人最反感的话之一。
故事里的孩子比大多成人的手段还有狠辣,已经不是区区一句“孩子”所能包庇的。最近几年未成年犯罪成了一个家喻户晓的话题,因为发生了太多惨绝人寰的案例。这也导致了人们对孩子的包容性越来越差,动不动久有“熊孩子”事件发生。
正如李玫瑾教授所说的,人生最初6年的教育才是预防犯罪的最佳时期。“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不是一句口号,是先贤们经验的总结。善恶观一定要从孩子抓起,防微杜渐才是最好的预防措施。
那么我们该怎么做呢?有3点供我们参考:
- 父母要多学习育儿知识,补上缺席的考试
网上流行的一句话“父母不需要考试”,这确实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情,毕竟孩子未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大概率取决于父母。所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是客观规律的体现。
纵观整个未成年犯罪史,绝大多数罪犯的成长背后都有父母教育的缺失,难怪李教授会说最好的犯罪预防是教育好父母。
- 改善环境,不管是周边环境还是教育环境
“孟母三迁”的故事相信无人不知,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本片拍摄于英国,英国最臭名昭著的就是未成年犯罪问题,而片中的主角也是其中最典型的“白人工人阶层”。
纪录片《阶级差异》有段旁白:来自工人阶级的白人男孩往往成就不高,这是全国性的问题。这是因为英国的“地域隔离”,工人的生活圈子是固定的,而当人们在一个地方久了,就会被环境同化,渐渐地与其他地方格格不入。
- 多与孩子互动,了解孩子的想法和心事
现代社会日新月异,几天不刷新闻就可能与社会脱节,对孩子也是一样。孩子的头几年变化莫测,几乎一天一个样,如果你与孩子的互动不足,就很难走进孩子的内心。
有本书叫《你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从书名就可以看出互动的重要性,孩子黏人也就10年,如果这10年能积蓄足够的爱和包容,他就能从容面对未来的几十年。
总结一下:
这部电影看的让人沉重无比,我想这也是导演想让我们反思的地方:每个时代都有教育问题,因为永远有不合格的父母以及错误的教育方式。
每次爆出的这些未成年罪犯,追踪他们背后我们总能发现一个些共性,每个人都有不幸的家庭背景:留守儿童、父母离异、家暴酗酒……
当然,不幸不是犯罪的理由,但是这也能说明很多问题。童年是一个人的底色,如果人生最初的阶段都是灰色,那么一个人就很难对世界抱有善意,因为他对世界的认知都来源于童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