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胜利者是不受谴责的。
所以,历史是属于胜利者的。
《夺冠》令陈忠和难堪的地方,是把陈忠和作为一个失败者来反衬胜利者的伟大,这是任何人都接受不了。
出现这样的局面,与《夺冠》的设置构思有关。
《夺冠》一开始就出现了一个由陈忠和原型衍生出来的角色,这个角色后来由黄渤来扮演。
不是说黄渤演的不好,但黄渤为整个电影提供了一个小丑、弄臣式兼具的陪衬角色,而这个角色,在陈忠和第一次出现的时候,就是一个陪打教练的身份。

无论是陈忠和在电影里的职业身份,还是他在电影里的形象定位,都是一个陪衬者的角色。
显然,《夺冠》的编导在确定整个电影的叙事思路的时候,就意识到一部电影要立足得住,就必须依靠个人的视角来完成。
可以想象,电影的编导肯定设想过以郎平的女儿的角度来表现电影的情节叙事,这也是电影里残留了一点郎平女儿、也就是陈冲女儿扮演的那个角色的一面之缘。
按照这样的构思,电影编剧将面临着直面郎平的个人私生活的难题,这显然会碰到郎平本人的拦网截击。
因为郎平的这一段情感纠结,是她自己都不愿去详细回顾并且能够展览在公众面前的痛点。
这样,电影里便对郎平的情感不置一词,完全忽略,然后凭空出现了一个郎平的女儿在电话里与郎平的一段对话,以代表郎平的亲情维度。
显然,郎平女儿的视角设置被电影所否定。

那么,还有哪一个角色,能够平行地对等于郎平的跌宕起伏的人生,起到衬托她的辉煌传奇的幕后背景墙呢?
残酷的是,陈忠和是一个天造地设的合适人选。
所以,陈忠和如果撇开电影里对他的庸俗化与恶趣化演绎,应该感到欣慰的是,他其实承担了电影里的引领观众介入到电影情境里的关键性视角,犹如但丁在《神曲》里设置的那个古罗马诗人所担负的引领职责。
影片一开始,观众就随着陈忠和角色的一脸懵懂的神情,结识了一众女排的队员及从头至尾都板着一个面孔的前女排教练,因为电影里也没有提及他就是那个当年国人皆知的袁伟民,所以,我们也佯装不知地把他看成是一个纯粹的古板着面孔的前教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