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球网报道 见习记者鲍宇雁】“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这首印刻在几代人脑海中旋律,每每响起,便会让人回忆起电影《上甘岭》,这是我国第一部表现抗美援朝的经典影片,它取材于著名的上甘岭战役。在上甘岭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誓死坚守阵地,打退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数十次疯狂进攻,共毙伤俘敌2.5万余人,为中朝军队的大反攻赢得了时间,并使整个朝鲜战场的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美帝侵略者由于看不到胜利的希望,被迫重新坐下来谈判,最终在停战协定上签了字。
影片《上甘岭》以艺术的手法再现了坚守上甘岭阵地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在连长张忠发的率领下,与敌人浴血奋战的故事。1956年,随着这部电影的摄制和放映,插曲《我的祖国》风靡全中国。
让电影停摆的插曲
一首动听的电影歌曲就是一部电影的符号,纵使岁月更迭流转,纵使人们对电影的记忆已经模糊, 但只要熟悉的旋律响起, 所有的细节都将被一一唤醒。《我的祖国》便是这样一首歌曲。

1956年夏天,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上甘岭》,已经拍摄完成。尽管影片*青了,可导演沙蒙的心中,却一点也不轻松。在创作之初,他特意交代,影片中某个特定场景需要插曲,而今电影的戏份已经拍摄完,插曲却仍然悬而未决,整个剧组因此停机待命,为什么这首歌曲占据了这么重要的位置呢?
1955年,适逢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两周年,*主席曾表示,整场抗美援朝战争中,最能体现中国人民志愿军英勇不屈精神的,就是上甘岭战役,希望能搬上荧幕。擅长军事体裁片拍摄的长春电影制片厂承担了这一光荣任务,并立即组成了由沙蒙、林杉任导演,林杉、曹欣、沙蒙、肖矛负责剧本写作的创作班子。班子组建起来后,沙蒙便率摄制组赶往朝鲜,开启了长达八个月的实地考察。

在仔细研读了收集的数十万字的材料后,沙蒙决定突破传统战争片的气势宏大的全景式思维模式,将影片的视点放在上甘岭战役中一条普通的坑道和参与战斗的其中一个连队上,采用“以小见大”手法来展现我志愿军战士视死如归的英雄主义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