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日,王建刚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内扫墓。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刘坤摄
王建刚的父亲曾是红军担架队的一员,亲手埋葬过烈士遗体。他与部队失散后返回家乡,一生守护在烈士陵园。老人家临终前叮嘱王建刚,不忘党的恩情,平常多给烈士扫扫墓、理理草,守护好英烈忠魂。
王建刚将父亲的嘱托记在心底,成了接力守墓的人。如今,他年事已高,又将尽心尽责守墓的重任交给了自己的儿子王均培。
江山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长眠在此的无名烈士、“娃子”、“女子”,你们是谁?你们是我们的亲人,你们是人民,你们就是江山!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团结一心,铜墙铁壁,民心向背决定着历史的选择,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川陕革命根据地是红军用枪杆子打出来的,民心是永远的“根据地”。
红军由入川时的1.4万余人很快扩大到8万多人。作为川陕苏区中心的通江县总人口不足23万,就有近5万人参加革命,平均每4人中就有一人参加红军。
百姓为何义无反顾跟着红军走?“能抬头做人,大声唱歌。”巴中平昌籍老红军胡有贵生前质朴的回答,道出了穷苦大众的共同心声。
当时四川军阀连年混战,土匪肆虐,捐税繁多。老百姓过着“三月杂粮三月糠,三月野菜三月荒”的生活,受到的压迫剥削像大山峡谷一样深不见底,渴望翻身解放“若大旱之望云霓”。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这句话,铭刻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纪念馆内,道出了“人民江山”的深刻内涵。
在90多年前的秦巴山区,红旗漫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随着红军入川,苏区人民翻身得解放——“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成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生动政治实践:
——平分土地、戒绝鸦片、实行免费教育;
——兴办工厂、建工农银行、修路治水兴邮;
——建立从省到乡的五级党组织和苏维埃政权机构,普遍建立群团组织;
——主张妇女解放,宣传“反对把妇女视为是烧茶煮饭浆洗补连的错误观点”,创建我军历史上第一支营级以上正规妇女武装;
……
在建设和保卫根据地的斗争中,军民团结奋斗,涌现出全民大参军、大支前的生动场面:20余万川陕儿女参加红军,近50万人参加地方武装,200万人次支援前方,亿万斤粮食做军粮。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宣达战役,红军解放宣汉、达县、万源后,当地妇女将绣有“红军万岁”“努力奋斗”字样的手帕送给红军。如今,在当地不少纪念馆内,仍展陈着当年的一方方手帕。这些小小手帕,承载着百姓对红军的无限信赖与支持。
宣达战役后,上万名群众肩挑背扛,将从四川军阀刘存厚经营多年的兵工厂、被服厂、造币厂里缴获而来的机器设备和大量军需物资转运至红军后方基地,补充了红军的物资储备。近一个月的时间里,从通江到达县的山路上人流如织,“军民大搬迁”成为红色记忆中不可磨灭的画面。
“大巴山高白云翻,山高路险行路难。妇女组成支前队,人人有副铁脚板。”当年的《妇女运输歌》充满了支援红军的豪迈。
老区人民用背篓“背”出的,不只是物资补给,更是军民情深。
反“六路围攻”中的万源保卫战,是决定川陕革命根据地生死存亡的关键一役。时任红四军军长王宏坤曾回忆:“开始还能马虎每天喝上一二顿稀饭,以后没有了……根据地的群众真好,一点点粮食自己舍不得吃,送给前线,送给红军。”
红二十五师师长许世友曾这样描述川北人民自愿补充兵源的场景:“他们敲锣打鼓,张着红旗,排着大队而来,同志们高兴得大声喊口号。”
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内,陈列着一口被称为“中国红色第一缸”的石水缸。这口高1.2米、长2.7米、弧长4.1米的石水缸,是当年百姓送给红军的储水缸,缸口一周有26道波浪般起伏的凹槽,这是红军长期磨砺大刀、长矛留下的痕迹。

中国红色第一缸(图片来源:四川方志图库)
“工农弟兄们,你们不要被发财人的欺骗,只有坚决与发财人斗争,才是唯一的出路”,当年刻在缸身的标语,号召贫苦群众积极投身于“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斗争。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面对敌人绝对优势兵力的长期围攻,反“六路围攻”创造了6万人打败20万人的军事奇迹。徐向前元帅在《历史的回顾》一书中,总结了打赢这场硬仗的原因:“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红军的作战,得到了根据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和配合。没有人民群众的强大力量做后盾,我们要打赢这场战争,简直难以想象。”
正是这样的军民一心、血肉相连,筑起了坚不可摧的执政基石,江山石岿然不动。

(来源:“共产党员”微信公众号)
也正是有群众的拼死保护,许多革命文物、红色遗迹才被保存下来,“红四方面军英勇烈士之墓”纪念碑真正成为“不倒的丰碑”。
1935年春,红四方面军策应中央红军,撤离川陕革命根据地,西渡嘉陵江。红军撤离后,地主还乡团疯狂报复,对陵园进行破坏,扬言要毁掉纪念碑。
王坪村村民王绍金说:“父亲当年是地主家的长工,干活时听到东家说准备把墓碑砸烂。当晚,他就叫了十几个人,偷偷把墓碑抬到附近田坎上。挖了2米多深的坑,把它埋在了冬水田里。”
面对还乡团的追问和威胁,没有一个人说出墓碑的下落。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曾任红三十三军军长的王维舟率中央南方老革命根据地访问团到陵园吊唁战友,提及这里曾有一块由张琴秋设计的墓碑。“父亲带着他们找到了墓碑。”王绍金说。
这块凝结着英烈鲜血的纪念碑,终于重见天日。碑上的字迹依然清晰,镰刀斧头图案熠熠生辉。
纪念碑岿然屹立,见证一个个历史时刻——
1949年,人民解放军于12月19日解放南江、21日解放巴中、25日解放江口(今平昌)、27日解放通江,至1950年1月,原川陕苏区各县市相继解放。
率五十五师挺进川北,解放通江的领兵者,正是当年在通江县两河口报名参军的少年——开国少将符先辉。
历史的巧合令人感慨。17年前的冬天,红军入川,符先辉成为一名勤务兵,从此走上革命道路。17年后的冬天,他率军归来,替倒在沙场上的战友们完成未竟的事业。
从山腰铁血丹心广场一路到山顶红军烈士纪念墙,走过的石阶并不完全相同。彭香说:“从1934年始建至今,陵园经过多次修缮、扩建、提升,脚下的这些石阶分别是不同时期修建的。”
1934年,红军亲手掩埋牺牲战友并立碑纪念;
1951年,通江县政府将红四方面军王坪烈士墓及墓碑予以恢复;
1984年,建王坪红军烈士墓为陵园;
2002年,经民政部批准,将“红四方面军王坪烈士陵园”更名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
……
每一次修缮扩建,都是历史的延续;每一道阶梯,都寄托着对英雄的崇敬。
精神如炬,坚定远行。陵园里松柏一茬茬种下,忍冬一年年绽放,红星闪闪照亮来路。

俯瞰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2018年10月15日摄)。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江宏景摄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坚若磐石,大道如砥,赓续红色血脉,凝聚起奋进新时代新征程的磅礴力量
蹚过时间的长河,英雄从未远去。
“十送红军转回来,巴山顶上搭高台,高台十丈白玉柱,雕龙绣凤放光彩,红军啊!这台名叫望红台。”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们的故事,同这首巴山版《十送红军》一起,至今仍在人们口中传颂。
“平分土地”“共产党是替穷人找饭吃的政党”……在巴中群山峻岭间遗存至今的4000多幅红军石刻标语,述说着党的宗旨、红军诺言和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脉相连。
“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红四方面军的“十六字”军训训词,如今不断激励着老区人民砥砺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