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长约5464千米,居中国第二,仅次于长江,居世界第六。
古代从三皇五帝到夏商周,黄河中下游地区产生了灿烂的文明,那么黄河的源头在哪儿?
黄河之水天上来,我们来看看黄河上游三个重要的节点:积石山和积石峡、玛多黄河桥、星宿海-玛涌滩地。
【积石山和积石峡】
大积石山即阿尼玛卿山;小积石山即甘肃临夏州与青海海东循化之间的积石山,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分界线上,处于中国第一级地势与第二级地势的分界线上。
传说远古时期,女娲在此地用五彩石补天,将剩下的石头堆成一座大石山,山上的石头极其精美,故而称“积石山”。
《尚书·禹贡》记载:“(大禹)导河(黄河)始于积石(积石峡),至龙门,入沧海。”大禹在积石峡治水,积石山至今仍保留禹王石、大禹斩蛟崖、大禹庙、禹王庄等古迹。
积石峡两岸削壁千刃,危石险峰,横出天汉;黄河急流奔湍,冲出石峡东流而去,黄河在积石山东西水面海拔约1780米-1840米。春秋时晋成公的《大河赋》:“览百川之洪壮兮,莫尚美于黄河,潜昆龙之峻极兮,出积石之嵯峨。” 积石山是大禹治水的起点,夏商周将黄河源头设定在积石山和积石峡,直到西汉在此设河关县,此时对黄河源头的认知应该在积石峡以西。
积石峡谷是唐蕃古道(兰州黄河谷地通往青藏高原深处)的要隘,是中原王朝与羌、吐谷浑、西夏、蒙古等必争之地,唐朝时李靖伐吐蕃曾途经积石。
历代多在积石峡口筑关卡,隋朝设临津关,明朝设积石关(河州卫所辖的二十四关中的第一关),号称“积石锁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