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 >

黄蜂的性格特点(黄蜂的习性和特点简单概括)

来源:原点资讯(www.yd166.com)时间:2025-02-28 10:20:54作者:YD166手机阅读>>

黄蜂筑巢

到了霜降的时候,黄蜂陆续坠落阳台了。一只又一只,总是不断地出现。却又不会大批地同时死亡,有时候扫地,扫帚前面就蠕动着一两只。

秋日的阳光温厚无力地照耀着,像摊开四肢时缓缓输送的血脉。秋的日子将尽,前面似有一堵无力逾越的无形的墙,在秋风的驿马来往传送急件的时候,挡住了那些没有办好移民文件的小生命。

黄蜂的家族里。大部分没有办好移往冬天的手续。在阳台上,我听见一个细嗡嗡的声音说:生活着多么好啊。但是我们,只有一死了。

我听见了这声音,不忍把这只蜂扫进尘土和枯叶里,便用扫帚挑起它,轻轻放到窗台上,它像一个打秋千的小孩一样紧紧抓住扫帚尖,然后落在一片宁静的秋天里。

A秋天的阳光罩住这个小小生命。仿佛舞台的灯光罩住一个即将谢幕的芭蕾舞演员。它的翅膀像裙子般垂落,透明地遮住它的小身躯,身躯在阳光下异样地鲜明美丽。

B那样的金黄上印着那样的黑纹,仿佛是出自名家之手的套色版面,那金黄应该是晚熟的金皇后玉米颗粒的黄,浸透了阳光的纯金之色,而那黑纹斑,却是无月之夜的浓黑。这两者套印在它的身上,就是夜与昼、生命与死亡,温柔和峻厉,无限与短暂。

它蠕动,欲飞,颤抖,然后停住。仿佛它已经明了生命的期限似的,开始整顿自己。用毛茸茸的两只小手收拾整理自己的触须,像吕布拨弄两根长长的花翎那样,认真而又骄傲。那是两根多么漂亮的触翎啊,它捋着它,一遍又一遍,如同一个清洁的爱美的人儿。

小家伙!

你原来是如此自爱呢!

可是我们原来是怎么认识你的呢?我原来还以为你是个四处寻衅的亡命之徒呢!你的屁股后面总是挂着一支毒箭,随时准备刺向仇敌,我以为你是好斗的。黄蜂尾上针么,我至今记得童年捅鸟蜂窝时,几只毛茸茸的小爪子紧紧抠住鼻子上的毛孔,然后狠狠一刺,……至今鼻子还大着。

黄蜂就是马蜂,春天时竟在阳台的墙缝里筑了巢,嗡嗡营营,不时地有起飞和返航,小小阳台一下成了热闹的空军基地,给一家人造成威胁。如果要想毁掉这个基地和里面的众多“歼击机”也很容易,晚上用一团泥巴糊住墙缝,就全数“闷”死在里面了。但是……何苦呢,毕竟是一些没有攻击过人的小生命,即便是黄蜂,也不忍去荼毒无辜。“到了秋天它们自己就完了。”我说。

从春天到夏天,它们天天从我们的头顶、脸前飞来掠去,人无伤害之心,蜂子也决不主动攻击,连误会也没发生。相安无事之下,我忽然发现了这些小家伙是非常有灵性,非常善解人意的,它们仿佛看得见你的心里没有存着歹意。

后来,我越看越觉出它们的可爱、团结、忙碌,甚至把观察它们的活动当做了我每天的乐趣。金色蜂群仿佛是阳光锋芒变幻孵化而出的生命,连同那嗡嗡的声音也像是夏日阳光的声音呢……这些一粒一粒的、飞翔的小光芒啊!

再后来,就是寒露、霜降了。

它们挣扎在季节的墙边,坠落在时限的海关前,无限珍惜,异常温柔。它们当中没有一个使用过上天配发给自己的箭。我听见这些陆续坠落阳台的小生命说:生活着多好啊,但是我们,只有一死了。

明日立冬。明年请务必再来聚会呵,小家伙!

1、文中两次较详细地写黄蜂走向死亡时的“举动”,表达了作者不同的情感。阅读文章,填

写表格。(4分)(每空1分)

黄蜂的“举动”

作者的情感

第一次

第二次

2、文章写黄蜂“筑了巢”的生活,突出了黄蜂哪些性格特点?此间,作者对黄蜂的认识发生了

哪些变化?

3、把黄蜂的生命历程与人类联系起来看,你认为作者告诉了我们什么?(至少写两点)(4分)

4、文章A、B两处画线语句写得很精彩,请任选一处作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4分)(每空1分)

黄蜂的“举动”

作者的情感

第一次

抓住扫帚尖

怜惜(不忍、同情)

第二次

整理触须(整顿自己、整理自己)

怜爱(赞叹、赞赏)

这道题考查的是高度概括。首先要在文中找到那两处黄蜂走向死亡的段落,一处是在第四段,“它像一个打秋千的小孩一样紧紧抓住扫帚尖”,即抓住扫帚尖,而作者“我听见了这声音,不忍把这只蜂扫进尘土和枯叶里,便用扫帚挑起它”,表明了作者的不忍(同情、怜惜均可);第二处在第八段,黄蜂“它已经明了生命的期限似的,开始整顿自己。用毛茸茸的两只小手收拾整理自己的触须”,可以看出黄蜂在整理自己或整理胡须,看后文“小家伙!你原来是如此自爱呢!”,可以看出作者的怜爱之情(赞叹、赞赏均可)。

2、(5分)特点:勤劳(1分)无伤人之心(不主动攻击)(1分)变化:原以为黄蜂好斗(是亡命之徒)(1分)忽然发现它有灵性,善解人意(1分,后觉得它可爱(1分) 这道题考查的是分析文章的能力。找到黄蜂“筑了巢”在第12段,“不时地有起飞和返航”,看出了黄蜂非常的勤劳;从“从春天到夏天,它们天天从我们的头顶、脸前飞来掠去,人无伤害之心,蜂子也决不主动攻击,”我们可以看出黄蜂无伤人之心。关于作者对黄蜂的态度,第11段注意标志性句子“可是我们原来是怎么认识你的呢?”,这是作者之前的态度——“我以为你是好斗的”,通过慢慢的接触,“我忽然发现了这些小家伙是非常有灵性,非常善解人意的”,到后来,“我越看越觉出它们的可爱、团结、忙碌,甚至把观察它们的活动当做了我每天的乐趣。”

3、答到两点即可(4分)答案示例:(1)面对死亡要乐观、坦然(2)对生活要热爱(3)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4)人类应该向动物学习(5)人类应该有一个正确的生死观 这道题主要是考查对这篇文章的理解。这篇文章主要表达的是对黄蜂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黄蜂的喜爱之情;通过作者感情的变化,表达人与动物应该和谐相处;“生活如此美好”,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生与死的认识,要树立正确的生死观。答案示例:(1)面对死亡要乐观、坦然(2)对生活要热爱(3)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4)人类应该向动物学习(5)人类应该有一个正确的生死观

4、(4分)

示例:A处:(1)语段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垂死的黄蜂比作即将谢幕的芭蕾舞演员(2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黄蜂临死前优雅的形态,表现了黄蜂面对死亡的坦然、平静。(2分)(2)语段抓住秋日阳光鲜明美丽的特点,写出了黄蜂临死前环境的优美(2分),突出了黄蜂的优雅与凄美(2分)。

B处:语段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黄蜂身上黄黑相间的色彩比作套色版画(2分)纯金之黄与无月之黑融合在一起,色彩鲜明,突出了黄蜂外形之美(2分)。

这道题考查的是对语言的赏析。注意:任选一处,同时回答两处按一处分算。A处B处都可以从修辞角度入手。首先答出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果是比喻的话还要答出把什么比喻成什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什么,表现了什么。

A处:(1)语段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垂死的黄蜂比作即将谢幕的芭蕾舞演员,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黄蜂临死前优雅的形态,表现了黄蜂面对死亡的坦然、平静。(2)语段抓住秋日阳光鲜明美丽的特点,写出了黄蜂临死前环境的优美,表现了黄蜂的优雅与凄美。

B处:语段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黄蜂身上黄黑相间的色彩比作套色版画纯金之黄与无月之黑融合在一起,色彩鲜明,表现了黄蜂外形之美。

黄蜂的性格特点,黄蜂的习性和特点简单概括(5)

从教第一课

[美]雷切尔·斯劳特

(1)1986年,我在北费城贫民区的一所天主教堂学校里开始了我的执教生涯。

(2)在当地,贫困就像是挥之不去的浓雾缠绕着人们的身心。

(3)对我的学生们来说,痛苦、疾病、愚昧等不幸如同散布在街头巷尾的空啤酒罐一样随处可见,俯拾皆是。

(4)对于现实中的种种恶劣不堪,我的学生们已经麻木了。他们一天一天漫不经心地踢着空啤酒罐,一天一天地混着日子。生活的艰苦与不平不会在他们的心中激起任何的波澜。

(5)但迪龙却不是如此。他和其他人一样家境贫寒,常常是一周七天里都穿着同样的衣服到学校里来。

(6)与旁人不同的是他的愤世嫉俗。在他的观念里,他命中注定要像他的父亲一样在工厂的流水生产线上作牛作马,累死累活地过一辈子。但他不甘于如此。

(7)为此,他郁闷不平,心头总是憋着一口气。

(8)我,一名新到任的满怀激情和抱负的英文老师向他保证,读书写字可以为他开辟出一片“崭新的天地”。显而易见,迪龙对他现在身处的世界极为反感。

(9)于是我向他推介了大量的古典文学作品。他随手翻了一两页后,便很客气地对我说它们太郁闷了,他不感兴趣。我感觉很挫败。

(10)但是,我没有灰心。我想他不喜欢我选择的书籍也许是因为它们与他的生活经历毫无共同之处。我一门心思地想要把他熏陶成为与我相似的文学爱好者,于是又开始了另一次尝试。我把私人藏书里的当代流行作品通通搬了出来。迪龙一边读,一边扬起了眉毛。

(11)“这些书稍好一点。”他说,“但是对我没用。他们写的都不是我们的事情。没有一本能帮得上我的忙。你知道我是怎样过活?你根本不知道那是什么模样!”

(12)我受够了。我憋着一口气说:“为什么不由你来告诉我呢?如果你认为你比书中的作者经历了更多的不公,更多的磨难,干嘛不自己写出来?告诉世界你的遭遇,你的感受,统统地写出来!”

(13)那天以后,迪龙整整一个星期没有在学校露面。待到他返校,他就像往常一样静静地坐在教室里。等到下课后,他在他的课桌旁踌躇了片刻,朝我的桌子走过来。

(14)我问他有什么事,他略有些腼腆地笑了一下,拿出一叠皱巴巴的纸放在我的桌子上。我拿起来开始读。

(15)意识到自己的苦心没有白费令我很是激动,但是真真切切地让我感到震撼的却是文章的内容。

(16)迪龙的散文和诗歌记述了他在短短的12年里所经历的痛苦、挣扎、愤懑和暴戾。字里行间充斥着粗俗下流的字眼和比喻。

(17)尽管如此,他的作品依然像新生的婴儿一样真实,像死亡一样凝重。

(18)迪龙迫不及待地想要世界见识见识他的能耐,他想出版他的作品。

(19)于是,他和我把他的作品投给多家出版社,在其中的几家得到了出版。

(20)10年之后,迪龙从一个懵懂少年成为了一个热衷写作并以此为生的人。

(21)从我与迪龙相处的经历里我得到了一条至今仍坚定不移的信念:“年轻人的敢作敢为足以移山填海,改变命运,改变世界。”

(22)只是我无法确定世界是否已经准备好了。

(选自《小小说月刊》2004年8月)

11、为了要把迪龙熏陶成一个文学爱好者,“我”都做了哪些尝试?阅读第9—12段依次简要概括。(4分)

(1) (2) (3)激发迪龙真实表达

12、联系上下文,说说文中画线句加点的两个“憋”字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4分)

13、阅读第17段,结合全文理解“他的作品依然像新生的婴儿一样真实,像死亡一样凝重”这句话的含义。(4分)

参考答案:

11、(1)推介古典文学作品(2)搬出当代流行作品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段落的一般概括能力。做此类题只需定位到要求的段落,接着定位已经给出的概括的段落,推断出所要要求回答的大致段落。仔细阅读9-12段,题中“激发迪龙真实表达”可以在第12段中找出答案,着重看9-11段,寻找“我”做的尝试:在第9段“于是我向他推介了大量的古典文学作品”和第10段抓住关键词“又开始了另一次尝试”,不仅找出了“我把私人藏书里的当代流行作品通通搬了出来”,又再一次印证了第9段的尝试。

12、①他郁闷不平,不希望像他的父亲一样在工厂的流水生产线上作牛作马,累死累活地过一辈子。或他郁闷不平,不甘于受命运的安排。②“我”屡次尝试后受挫的生气与不快,以及不信说服不了迪龙的心理。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在题目中,要求联系上下文,可知答案可能会在上下文中。了解“憋”字含义,有两个,一是勉强忍住,二是气不通。在本文中,第一个“憋”字所反映的内容是在上文中,即勉强忍住的“憋”,“他命中注定要像他的父亲一样在工厂的流水生产线上作牛作马,累死累活地过一辈子。”,第二个“憋”字也是对上文的理解,,“满怀激情和抱负”的我屡屡尝试,得到的却是郁闷和挫败,“我”受够了,但是却不愿轻易放弃说服迪龙。

13、他的作品真实地表现了自己的生活,充满生命力,字里行间又流露出迪龙的痛苦、挣扎、愤懑和暴戾,令人感到无比沉重。 这道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某个句子的理解。可以分为两个小问题,为什么像新生的婴儿一样真实?为什么像死亡一样凝重?新生的婴儿代表的是纯真是新生,死亡的凝重代表的是可怕与黑暗。由此,再看第16段,“迪龙的散文和诗歌记述了他在短短的12年里所经历的痛苦、挣扎、愤懑和暴戾。字里行间充斥着粗俗下流的字眼和比喻。”可见,他的作品一方面像婴儿一般真实,充满了生命力,同时,又流露着迪龙的痛苦、挣扎、愤懑和暴戾,令人感到无比沉重。

黄蜂的性格特点,黄蜂的习性和特点简单概括(6)

轻轻掩门的一声清响

(苗青)

①小时候临睡前,父亲每每要到我床边帮我掩好被褥,才熄灯关门,安心离去。我喜欢躺在床上,眯着眼,看着自己卧室的门像一把扇子似的被合起,看着那原先敞开的光逐渐被门缝压成一条线,渐细,渐细,然后消失尽,并在一瞬间发出极轻的细响——是锁洞含住了锁舌。

②记忆中,父亲关门特别轻,像怕惊扰了我小脑袋下枕着的梦,有时我甚至屏息也听不到那瞬间的声响。

③还记得八九岁的时候,有一天,父亲在午睡,我蹑手蹑脚地走进他的卧房取一本书,出来时小手攥紧了门把手,希望能像父亲一样,让锁洞也轻轻含住锁舌,莫发出声音惊扰他,谁料,关门瞬间的声音还是异常响。

④此后,我便开始琢磨关门时的力度,左右手的配合。这渐渐成了一种习惯、癖好,以至每每有人离开房间,我都会不由自主的竖起耳朵,去留意门被合上那一刻发出的声响。我着迷于此,就像钟情于品一口茶的余香,错过了,心里总若有所失。

⑤渐渐地,我学会在那响声中读人。

⑥有些人,离开时从不关门,像特意为留在屋内的人准备一颗隐性炸弹,就等一阵乱闯的风撞上。于是,就知道这些人多半欠些细心、体贴。还有些人,不愿默默离开,悄悄不是他们别离的声息,他们决意要离开得轰动些,于是,他们的背影便伴随一声“砰”的巨响,久久回荡在一双双备受惊吓的眼神中。

⑦相比之下,有些人的离开则如露滴竹叶,那清响着实令人回味。那轻轻的一合,就像为一首短诗画下了一个清脆的句点,言尽二意无穷。于是我暗自揣度,这样的人该有怎样一颗细密而饱满的心啊。

⑧记得读大学时的一天,我闭门在寝室里自习。有人在门外轻扣两声,停约几秒,再推门而入。现在想来,那两声提醒的轻叩真是妙不可言,因为那小心的提醒给出了一段时间,让门里门外的两个人避免了措手不及的尴尬。许多时候,人跟人之间的点点关怀与温暖,就在于如此不经意的掩门、叩门之间。

⑨前些日子回家,看父亲坐在椅子上听着音乐睡着了,我轻轻地关上门,毫无声响。那感觉,就像是完成了一个多年的夙愿。

19、第①段划线语句手法多样,情感丰富,例如“”这个动词以及“”这个比喻就形象地表现了父亲掩门的轻柔,从中既可以感受到父亲对孩子的,也可以感受到孩子对父亲的。(4分)

20第⑤段中说“我学会在那响声中读人”,请从文中概括出作者所“读”到得内容。(4分)

21、请联系上文内容,说说你对第⑨段划线语句的理解。(3分)

22、下面是一位同学阅读本文后的人生感悟,请你将它填写完整。(4分)

我从作者对轻声关门的效仿中感悟到父母的心灵是子女的最好课堂,从作者对人的阅读中感悟到,从作者对那声清响的回味、揣度中感悟到。受本文的启发,我也在生活中发现了各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美好细节,例如在困难中同学投以我一个鼓励的眼神,,,。

参考答案:19、(每空1分)压或含像一把扇子似的被合起呵护、关爱等喜欢、依恋等(写出表现情感的词语,只要符合文意均可。)本题考查的是从原文中找答案和修辞的作用。“压成一条线”“是锁洞含住了锁舌”,这里的“压”或者“含”;找出比喻这个修辞即可,“卧室的门像一把扇子似的被合起”;父亲对孩子的是关心、是合乎,孩子对父亲是依赖、是喜欢,只要是适合的描写情感即可。

20、从不关门和大声关门的行为中“读”出了粗心、鲁莽、自私的性格。(2分)从小心关门和轻声叩门的行为中“读”到了细心、体贴、关怀的心灵(2分)(如果学生将两类人分成四种表现来答也可,但答案都应从行为和个性方面分别作答。每种表现1分。)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一般概括。在文中找到第5段,在上下文中寻找,由文中可知,答案在下文寻找。第6段中,看关键词“有些人”、“还有些人”这是两个要点,第7段中,有“相比之下”,说明是相反的方面,“有些人”,“还记得”,从关键词上可以看出四个要点。从不关门和大声关门的行为中“读”出了粗心、鲁莽、自私的性格。从小心关门和轻声叩门的行为中“读”到了细心、体贴、关怀的心灵。

21、意思对即可得分。点明照应关系1分,说明“夙愿”在文中的含义1分,表现作者的感受1分。示例:这句话是对第③段内容的照应,(1分)作者心中对当年小心关门仍发出声响一直留有遗憾,现在终于能为父亲无声关门,了却了夙愿。(1分)这个感受表明作者学会了通过细枝末节传递对他人的关怀、尊重。(1分)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理解(包括内容和作用)。意思对即可得分。首先点明照应关系,其次说明“夙愿”在文中的含义,最后表现作者的感受。本段主要讲的是作者终于安静的关上了父亲的门,与上文第3段,关上父亲的门时声音异常的大相呼应。作者心中对当年小心关门仍发出声响一直留有遗憾,现在终于能为父亲无声关门,了却了夙愿。这个感受表明作者学会了通过细枝末节传递对他人的关怀、尊重。

22、意思对即可得分,每空1分。示例:人的品格体现于细节之中细心的关怀能给人送去温暖(答案要有概括升华,不能只是就事论事)在作业本上老师给我们的精心批改挑灯夜读时母亲为我端上温热的牛奶。(不能写“有声”的细节,也不能写相同类型的事例,例如“表扬的眼神”,“责备的眼神”)本题考查的是补写。第一空:轻声关门本是一件小事,却能引发作者如此多的思考,可见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件事情是有不同的态度,要把握住细节。第二空:通过自己的感悟,感受到来自父亲的关爱,进而推及到自己对别人的关心与呵护。第三、四、五空,都要把握“此处无声胜有声”,补充的答案中一定是没有声音的,但同时是非常有寓意的即可。

黄蜂的性格特点,黄蜂的习性和特点简单概括(7)

藏起母亲的秘密

张翔

母亲病了,在特别繁忙的工作中倒下,住进了医院,卧床不起。远在故乡的姥姥知道了,爱女心切,立即拖着臃肿的身体,从千里之外的南方小城心事焦灼地赶来看望母亲。

母女俩阔别已久,待病床前见面时,居然相拥而哭,惹得旁人也掉了眼泪,也被感动了。

姥姥开始不停的嘘寒问暖,唠唠不停,手也不停交互揉搓着,可见她心中的急切。

她问母亲:“你到底感觉如何,气色这么不好?”

母亲微笑着说:“感觉还好,就是没有什么食欲,米饭都不想吃。”

姥姥急了,说:“孩子,不吃东西怎么行呀?你想想到底想吃点什么?”母亲诡秘地笑了:“其实我就想吃你包的芹菜饺子了。”

姥姥顿时微笑起来,仿佛终于找到治病的良方,拍膝而起,说:“好!我去给你包,你小的时候最喜欢吃的就是芹菜饺子!”

说完便起身拉我回家,和面包饺子去了。

在家里和面包饺子的时候,姥姥不让我插手,因为我向来不进厨房,她怕我坏了她的好事。我在厨房门口,悄悄看着,姥姥包得极为细心,搓揉扭捏间,老泪轻流,看得我心事阑珊。

一个多小时后,芹菜饺子终于做好了,个个饱满鲜香,姥姥将它装进保温饭盒,扯着我就匆匆出门了。姥姥一路上步子走得很急,巍巍颤颤的,我知道她定然是怕饺子凉了!

到医院的时候,母亲见着饺子就高兴起来,仿佛犯馋很久了。连忙伸手去接,却忽然想起自己的手脏,于是要外婆去打点水回来洗手,外婆自然起身去了。刚去一会,母亲又对我说:“儿子,这离卫生间有点远,去帮帮外婆端水。”于是我也去了。

把外婆接回来的时候,我们忽然看见母亲已经吃开了。母亲笑着说:“嘴巴实在馋了,干脆吃了。”我看母亲的饭盒,里面只剩三两个饺子了。姥姥责骂她还是那样嘴馋,脸上却浮起笑容,因为母亲终于还是吃下东西了。

接下来的几餐,母亲依然病重,但食欲却变好了,总是把姥姥包的饺子吃个精光。

第二天晚上,我留下来陪母亲。母亲在一旁看书,而我坐在桌前写东西。

此间,一个不小心,笔掉在了地上,滚进了母亲的病床底下,于是伸手去摸,笔没摸到,却摸到一袋东西。拖出来一看,我满脸惊讶,竟然是一大袋饺子。

我连忙问母亲怎么回事,母亲叫我塞回去,红着脸说:“待会你拿去扔了,不要让姥姥看见了。”

我问:“饺子你都没吃呀?”

母亲叹气说:“我点滴食欲都没有,哪吃得下呀?不要让姥姥知道了,她知道我没有吃,会很担心的。”

“你没食欲,那你还叫姥姥包饺子干什么?”

“你姥姥千里迢迢来照顾我,要是帮不上忙,眼睁睁地看我生病,会很伤心的。知道不?”

我顿时被母亲的话震撼了,终于醒悟过来:原来母亲让姥姥包饺子却又用心良苦地深藏起来,居然只是成全老人的一番爱意,减轻老人担心而已。

我提着一袋沉甸甸的饺子来到病房后院,扬手一挥,饺子被隐没在黑色的夜里。秘密已经被我藏起来了,但是我知道有一种沉甸甸深藏心底的爱意,却永远挥之不去。

1、概括这篇故事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0字)

2、找出文中最能表现作为母亲的姥姥对其女儿的爱的情节。

3、母亲让姥姥包饺子却又把饺子藏起来。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4、下面这段文字是文章的一个片断,仔细阅读后,请联系全文思考:这段文字能否从文中删去?为什么?

到医院的时候,母亲见着饺子就高兴起来,仿佛犯馋很久了。连忙伸手去接,却忽然想起自己的手脏,于是要外婆去打点水回来洗手,外婆自然起身去了。刚去一会,母亲又对我说:“儿子,这离卫生间有点远,去帮帮外婆端水。”于是我也去了。

5、本文着重表现的是姥姥与母亲之间的挚爱亲情,“我”只是一个“配角”。“我”这个“配角”在文中可有可无吗?试说说您的理由。

6、谈谈你对文中结尾的理解:

7、从小家长、老师都在教育孩子要诚实,而文中的“我”的母亲及“我”都做了不够诚实的事。对此您是如何理解的?

答案:

1、写了三代人,着重表现母亲和姥姥相互之间的一片挚爱亲情。本题考查的是概括文章内容。注意字数限制,不超过30字,也就是说小于等于30字。概括文章的内容包括人物、地点、时间和表达的情感,本题中主要讲的是三代人的故事——姥姥、母亲还有“我”,地点和时间在本题中可以忽略,情感抒发要着重表达出来,即母亲和姥姥相互之间的真挚亲情。

2、姥姥在家里和面给母亲包饺子。姥姥不让我插手,她怕我坏了她的好事。姥姥包得极为细心,搓揉扭捏间,老泪轻流,一个多小时后,芹菜饺子终于做好了,个个饱满鲜香,姥姥将它装进保温饭盒,扯着我就匆匆出门了。姥姥一路上步子走得很急,巍巍颤颤的,我知道她定然是怕饺子凉了!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故事情节的把握与掌握。注意分析题目要求,要求你找出“最能”表现的,所以,这个细节应该在文章中占一部分文字,还要注意谁对谁,本题中是姥姥对女儿(母亲)爱的情节。“饺子”成为了这个文章的线索,所以姥姥给母亲和面包饺子是最能表现的爱的情节,定位段落,即第10段,“姥姥不让我插手,因为我向来不进厨房,她怕我坏了她的好事。我在厨房门口,悄悄看着,姥姥包得极为细心,搓揉扭捏间,老泪轻流,看得我心事阑珊。”第11段,后半部分“芹菜饺子终于做好了,个个饱满鲜香,姥姥将它装进保温饭盒,扯着我就匆匆出门了。姥姥一路上步子走得很急,巍巍颤颤的,我知道她定然是怕饺子凉了!”也能看出来。抄录原文即可。

3、母亲让姥姥包饺子却又用心良苦地深藏起来,是成全老人的一番爱意,减轻老人担心而已。本题考查的是分析事件发生原因。母亲让姥姥包饺子却把饺子藏起来这件事主要是通过我和母亲的对话了解到的,19—24段即是,尤其是在第24段中,“我终于醒悟过来:”这个“:”一定要重视,因为作者的醒悟都在冒号后边,“原来母亲让姥姥包饺子却又用心良苦地深藏起来,居然只是成全老人的一番爱意,减轻老人担心而已。”这道题难度不大,主要在于阅读文章的仔细程度。

4、不能,为下文母亲藏饺子埋下伏笔这道题考查的是文章结构和段落作用。首先要知道每个自然段都有它存在的合理,所以不能删掉。其次,要了解母亲的想法,通过下文可知,母亲这么做的原因就是为了把姥姥和我支出去,以便于她藏起饺子,由此我们就可以得出答案,这段是为下文母亲藏起饺子埋伏笔。

5、不能没有。因为“我”是这一真情的见证人。本题主要考察的是人物设置。全文都是第一人称“我”在叙述姥姥和母亲之间的至爱亲情,所有事件的发生都在“我”的眼里,通过“我”的语言表达出来,“我”陪着姥姥包饺子、“我”帮助姥姥打水、“我”发现了母亲藏的饺子、“我”处理了那些饺子等等,所以,虽然“我”是个配角,但是“我”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我”是姥姥和母亲相互间挚爱亲情的见证者,没有了“我”,母亲和姥姥就成了独立的片段,形成不了完整的文章。

6、文章构思巧妙颇有悬念,结尾是“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读后耐人寻味,同时也表明“我”受到母亲的感染,永远收藏起对亲人的爱心。本题考查的是对结尾的赏析以及结尾的作用和内容。首先要回答结尾的作用是什么,其次再回答结尾的内容是什么。这道题的结尾构思巧妙,让人“意料之外,却又情理之中”,读了之后耐人寻味,引人深思,“一种沉甸甸深藏心底的爱意,却永远挥之不去”,这种沉甸甸的爱,究竟是什么,表明了“我”受到母亲的感染,并且收藏起对亲人的爱心。

7、略本题考查的是感悟类题。这道题回答的思路大致如下:首先你要阐明诚实是对的,是应该遵守的;其次,你要阐释的是“世事无绝对”,有时候善意的谎言也是可以的,例如“我”的母亲及“我”都做了不够诚实的事,这种不诚实,没有损害到别人的利益,反而会对一些人有好处,也是可以的,因为母亲不想让姥姥担心,而我同样对母亲很尊敬对姥姥喜爱,所以,出发点是好的,这件事是可以谅解的。

黄蜂的性格特点,黄蜂的习性和特点简单概括(8)

栏目热文

黄蜂生活习惯(黄蜂的生存习性)

黄蜂生活习惯(黄蜂的生存习性)

秋风起,有一种美味上市了,它就是蜂蛹。椒盐蜂蛹,曾入选高明十大名菜。现在,有人工养殖黄蜂,最多的时候,一年可以养一百多窝...

2025-02-28 10:14:16查看全文 >>

黄蜂外形特征和习性(黄蜂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黄蜂外形特征和习性(黄蜂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青竹蛇儿口,黄蜂尾后针”,“黄蜂”自古以来便以其“毒针”被人们熟知,而“捅马蜂窝”一词许多人也不会陌生。胡蜂,马蜂,黄...

2025-02-28 10:19:47查看全文 >>

碱的化学构成(碱的化学名称及图片)

碱的化学构成(碱的化学名称及图片)

应书友们的要求,今天解析田英章先生楷书单字。需要说明的是,单字是从田英章楷书字汇里摘取制作的,已解析过的字请在本公众号里...

2025-02-28 10:28:12查看全文 >>

怎么知道燕子的窝里有什么(燕子的窝里面是什么样子的)

怎么知道燕子的窝里有什么(燕子的窝里面是什么样子的)

导读:农村的燕子为什么不会在所有的人家筑巢呢?或者说不会在有钱的人家筑巢?相反还会选择一些穷人家筑巢呢?燕子是如何判断的...

2025-02-28 10:40:46查看全文 >>

黄蜂人的性格特点(黄蜂的性格特点有哪些)

黄蜂人的性格特点(黄蜂的性格特点有哪些)

属鸡人的性格特色鲜明,仿佛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在生活的舞台上演绎着属于自己的精彩故事。下面就来详细看看他们的十大性格特点...

2025-02-28 10:57:25查看全文 >>

黄蜂头部特征(黄蜂体型对照表)

黄蜂头部特征(黄蜂体型对照表)

镜头下被放大的欧洲黄蜂头部(图片来源:commons.wikimedia)30分钟前在一个温暖美好的秋天午后,你跟随着家...

2025-02-28 10:39:34查看全文 >>

黄蜂尾巴有什么特征(黄蜂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黄蜂尾巴有什么特征(黄蜂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在冬天里回忆秋天,把往事逐一筛滤,那是一种剥落的美,历历在目。自然界的生物种类繁多,五花八门。各有特色,各有千秋。黄蜂,...

2025-02-28 10:19:52查看全文 >>

黄蜂外貌习性(黄蜂的习性和特点简单概括)

黄蜂外貌习性(黄蜂的习性和特点简单概括)

2019年底,美国华盛顿州首次发现了两只亚洲大黄蜂,这种有着“杀人蜂”外号的大黄蜂为当地带来了新的担忧。你或许听说过“非...

2025-02-28 10:58:47查看全文 >>

黄蜂的外在特征(黄蜂的特征和生活特性)

黄蜂的外在特征(黄蜂的特征和生活特性)

普通人看见黄蜂的第一反应可能包括对蛰伤的恐惧,紧接着就是快速离开现场,然后担心它们的巢穴会不会占据你的住所。对黄蜂的行为...

2025-02-28 10:36:35查看全文 >>

文档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