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了解苜蓿轮作方法,分析苜蓿发展趋势,采取适当的方式,促进苜蓿的生长,大力提高产量,增加经济效益
我们在种植苜蓿时要懂得其耕作方式,运用合适的方式进行种植。然而,掌握其发展趋势也是相当重要的,我们可以根据其发展趋势进行大面积种植,提高苜蓿产量。

1.轮作:
黄花苜蓿在江苏省自六十年代以来,常年栽培约200万亩,占冬绿肥面积的12%,主要分布在沿江、沿海及里下河地区(即南通、盐城、扬州、苏州地区),占当地冬绿肥面积的20%以上。六十年代以前,黄花苜蓿在盐垦区棉田是让其自然落种传代,形成连作,产量极不稳定,连作使底土紧密,杂草、病虫害增多,影响其肥效主要作物增加产量。六十年代后,普及了人工播种并推广与其它作物的轮作和间套种,黄花苜蓿可与冬作物麦子、油菜、蚕豆等进行轮作,尽量做到冬季作物不重茬。轮作换茬的主要方式有以下两种:

(1)单种:即全田纯种黄花苜蓿,后作为棉花、玉米或水稻。
(2)草麦间(混)种:也称粮肥间种,即采用大、元麦与黄花苜蓿间、混种,这种方式能充分利用空间和生物因素,起到互相补益的作用,黄花苜蓿根瘤菌的固氮产物,能直接和间接提供麦子氮素营养,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试验结果,与黄花苜蓿闻种的麦子,叶片氮素含量3.656%,比单种的麦子3.268%增加0.388%,同时麦子的穗长、粒数、粒重均有增加,不孕小穗数减少,麦子对黄花苜蓿也有保护作用,能减轻冻害。混种增产虽然较显著,但是不便管理,不利分别收获,间种则可分别收获,故便于调济前后茬口。目前,除作留种的田,以麦子作支架,进行混播外,均采用间种方式,按轮种作物的不同,也可以分为几大类型。

2.发展趋势:
黄花苜蓿在江苏、浙江、上海一带,栽培历史已久,在江西、湖北、四川、安徽等省引种都有取得大面积成功的事例,目前栽培面积虽不大,但由于它有着春发早、养分含量高、病虫害少、留种容易等优点,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绿肥和饲料作物。黄花苜稽的发展有如下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