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车主 >

会挽雕弓如满月用的什么典故(长弓弯月有何典故)

来源:原点资讯(www.yd166.com)时间:2024-01-11 19:52:21作者:YD166手机阅读>>

《渔家傲·秋思》同步

品读全文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创作背景

1040 年(宋康定元年)至 1043 年(庆历三年)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将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初年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译文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内容梳理

上片(描写)塞下景色,边塞秋天景色与中原不同,大雁过早向衡阳飞去,毫不留恋,风吼、马嘶,同号角声连在一起,构成塞下特有的声音。夕阳西下时,坐落在群山中的小城紧紧关闭了城门。

——描写了边塞与江南风景迥然不同的独特风光。

下片(抒情)他们离家万里,但燕然未勒,功业未成,没有办法回去。夜色已浓,羌笛悠悠,将军和征夫们难以入睡,流下思乡之泪。

——表现驻守边塞、远离家乡的将士思乡情切。

中心思想

通过描写边塞萧条的秋景以及将军战士的戍守生活片断,表现了戍边将士的英雄血性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同时也反映了北宋王朝消极防御政策所造成的后果和影响。

这首词表达了戍边将士塞外生活的艰辛和忧国思乡、孤独愁苦的心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之情。

写作手法

手法:借景抒情

风格:格调苍凉,慷慨悲壮

默写考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描写塞下秋景之“异”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王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突出体现了边塞的壮美,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运用相似的景物渲染了边塞的悲凉。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运用典故,表达自己和征人们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的句子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运用互文修辞抒发征夫难归的无奈、壮志难酬的痛苦和对家乡的眷念之情,表达主旨的诗句。

选择考点

1没有回到家乡

2“羌管悠悠霜满地”没有比喻,写的是霜,不是月光。是烘托了征人凄婉的愁思

3上阕的描写角度是听觉和视觉

4注意主旨情感,不是激昂向上

5注意结合背景

6“勒石燕然"间接抒发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的不满。正面揭示了作者和征夫的矛盾心理。

7景色不是奇丽秀美,是凄凉肃*

理解考点

塞北秋天的风景异在何处?

塞下天气之寒冷;

塞下特异的声音;

塞下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请从修辞的角度,简析“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对表达词人思想感情的作用。

这一句运用拟人的手法,把雁当作人来写,赋予雁以人的感情色彩,说它们毅然离去,毫无留意,渲染了秋来塞下“风景异”的凄凉萧索氛围,烘托了词人孤寂、悲苦和思乡之情。

上阕里我们看见了哪些“景”?通过这些景致的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

雁去、边声、长烟、落日、千嶂、孤城。

通过这些景致的描写渲染出荒凉、萧瑟、肃*的气氛。

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将“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画面描绘出来。

站在山头,放眼望去,戈壁延绵千里,大漠中蒸起腾腾水汽,似烟若雾,飘散开去。已是夕阳时刻,荒芜的大漠里只有一座孤城镶嵌其中,紧闭的城们隐隐中透出将士们内心的无奈。

如何理解“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对比与用典。用“一杯”与“万里”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突出了浓浓的思乡之情;“燕然未勒”化用典故,表明战争没有结束,还乡之计无从谈起。突出了将士们思念家乡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

“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蕴含着作者浓浓的情感,请简要分析它是怎样达到这种效果的。

选择典型意象“羌管”和“霜”,渲染出凄清萧瑟的气氛,蕴含着作者的思乡之情;“悠悠”写出了羌笛声的绵长、凄清,透露出作者的孤寂悲凉之感。(或: 一个“满”字,写出了秋霜之浓,暗示了作者愁绪的浓重。)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军征夫们怎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互文。抒发了他们因有家难归,功业难成的哀伤心理;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朝廷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心理。

《江城子·密州出猎》同步

品读全文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苏轼豪放词中较早之作,作于公元 1075 年(熙宁八年)冬,当时苏轼任密州知州。苏轼深受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历来勤政爱民,每至一处,都颇有政绩,为百姓所拥戴。然而在密州时期,他的生活依旧是寂寞和失意的,郁积既久,喷发愈烈,遇事而作,如挟海上风涛之气。

作者简介

苏轼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

译文

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带着上千骑的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为了报答满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情厚意,我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猛虎。

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虽然)两鬓微微发白,(但)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一样信任我)呢?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军队。

内容梳理

上阕(描写、实写)∶ 描写出猎盛况。

典故∶孙郎骑马射虎

用意∶以孙权自喻,表明急于建功立业。

下阕(抒情、虚写)∶抒发为国效力的豪情壮志。

典故∶汉云中太守魏尚抵御匈奴有功,却因报战果时多报了*敌六人而获罪削职。冯唐向文帝进谏,文帝命冯唐持符节到云中郡赦免魏尚,复为太守。

用意∶以魏尚自比,希望有像冯唐之类的人为之请命,担任重任,建功立业,报效朝廷。

最后三句,卒章显志,定把弓拉得满满的,如圆月一样,射向西北的侵略者——西夏。

表达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报效朝廷,抵御入侵者的决心。

主题∶抒发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

中心思想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作者*敌为国的雄心壮志,表达了为国效命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思想,并委婉的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写作手法

此作是千古传诵的东坡豪放词代表作之一。词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拓展了词境,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后又作出利箭射向敌人这种出人意料的结局,利用巧妙的艺术构思,把记叙出猎的笔锋一转,自然地表现出了他志在*敌卫国的政治热情和英雄气概。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

默写考点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以孙权自喻,表现自己打猎时的英勇形象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写人到中年的主人公,壮志未已的英雄本色的诗句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借用典故表达作者渴望得到重用的愿望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明自己渴望为国御敌立功的词句

选择考点

1亲射虎,看孙狼是用典,天狼才是比喻

2注意主旨情感,作者不认为自己老,要报效祖国。

3没有用孙权自比,也没有用冯唐自比,是以魏尚自比

4注意虚实

5作者年三十八,不是晚年,也不是少年,自称老夫

理解考点

上阕描绘的是怎样的内容?你知道词中哪个字写出了他当时的心情吗?

描绘出猎时的盛大场面。

“狂”字,1、狂在装备齐全,随从众多2、狂在百姓倾城,观看狩猎3、狂在自比孙郎,乘马射虎

上阕描绘这样盛大的出猎,目的是什么?

上阕写出猎的盛况,表现了他英武的身姿;进而又将自己与孙权相比,表达了词人非凡的气概。同时也为下阕抒情作了铺垫。

“千骑卷平冈”一中,哪个字用得好?请说说其妙处。

“卷”字用得好,既写出人员众多,气势壮阔,打猎场景宏大,又表现出出猎者豪迈的气概。

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描述词“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的画面。

将军左手牵着黄色的凶猛猎犬,右臂上立着苍鹰。随从战士们戴着锦缎做成的帽子,身上穿着貂皮织成的裘衣,千军万马像疾风一样从空旷的山岗上席卷而过,烟尘滚滚。

豪壮之情表现在哪些诗句上?

鬓微霜,又何妨!——两鬓虽有微霜,可自己根本不衰老,尚有用武之地。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运用典故,意在希望朝廷能够重用他,给他机会去建功立业。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自己*敌报国的志向。

本词引用了哪些典故? 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引“孙权射虎”典故,词人的意思是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乘马射虎,突出表现了他虽年纪已经不小,但仍有着少年的狂气。

引“冯唐持节”典故,词人以魏尚自喻,表达了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引“射天狼”典故,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上下阕中太守的形象怎样,他的特点是什么?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威风凛凛

“鬓微霜,又何妨!”——不服老年愈长志弥坚

本词作者塑造了一个雄心勃勃、英武豪迈、挽弓劲射、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英雄形象。

描绘“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画面。

示例: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如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军队。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同步

品读全文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创作背景

辛弃疾 21 岁时,就在家乡历城(今山东济南)参加了抗金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的长官。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公元 1188 年,辛弃疾与陈亮在铅山瓢泉会见,即第二次“鹅湖之会”。此词当作于这次会见又分别之后。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一生不得重用,最终抱憾而终。

译文

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当年的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声。把烤牛肉分给部下,乐队演奏北疆歌曲。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怜已成了白发人!

内容梳理

上阕着重描绘幻想中的军营生活,表达作者*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下阕描写想象中的战斗场面,表现作者壮志未酬的极大悲愤。

中心思想

追忆了词人当年在起义军中的火热战斗生活,抒发了渴望*敌报国的雄心壮志,也表现了壮志未酬、报国无路的悲愤。

写作手法

这首“壮词”,气势恢弘,慷慨激昂。从结构上看,构思奇特,结构奇变。它打破一般填词片写景、下片抒情的传统写法。除首尾两句写现实外,中间全写梦境,过片不变。梦境写得雄壮,现实写得悲凉;梦境写得酣畅淋漓,将爱国之心、忠君之念及之间自己的豪情壮志推向顶点,结句猛然跌落,在梦境与现实的强烈对照中,宣泄了壮志难酬的一腔悲愤。

默写考点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由外在形象渗透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刻画了一位落魄英雄的典型形象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描写军营豪壮生活及雄壮的军容,表现了将士们高昂的战斗情绪的句子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运用比喻,或从视角和听角着笔,生动描绘出了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的句子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表达他的报国情怀和人生追求的句子

可怜白发生!——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而人已老的悲愤之情的句子

选择考点

1注意主旨情感,我们不持批判的态度

2注意过度解读

3文章虚实结合

4八百里是战前分牛肉

5可怜白发生是先扬后抑

理解考点

词的上阕所写内容是对过去生活的回忆,还是对理想境界的展望?

词中的境界是以梦的形式展现的一种理想境界,这里有作者的生活体验,但更是一种美好愿望的表现,刻画一个立功沙场的将军形象,正是现实中被迫闲置、报国无门的曲折反映。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作者为什么要“醉”?为何要在梦中回到连营?

闲居在家,没机会去战场,只能在梦中回到连营。“醉”说明词人在借酒浇愁,“挑灯”点出了深夜无法安眠,“看剑”暗示词人心怀报国之志。短短六个字,却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表现出诗人时刻不忘*敌报国。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这几句写了什么内容?

这几句写的是将士们的军营生活场面,壮观,豪迈。将士们竟然吃“八百里胶”这样的名牛肉——只要是*敌卫国,这又算得了什么?体现了将士的豪迈之情。“沙场秋点兵”,其中“秋”字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的气氛,暗示了战斗即将开始。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这两句诗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两句中出现了哪些事物? 从哪些角度写了什么内容?描绘一下你从这两句诗中看到的场景。

夸张、比喻(弓,不是马)、对仗。《破阵子》这两句要求对仗。出现了“马”和“弓”,这是战场上使用的东西,这是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激烈的战斗场面。马飞快,追*之速;弓如霹雳,*敌之猛。让我们仿佛看到敌人狼狈溃逃,瞬间成为残兵败将,辛弃疾身先士卒,奋勇追*,敌人纷纷落马,宋军大获全胜。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赢得生前身后名”是不是说作者*敌只是为了自己的“名”?

不是。在作者看来,“君王天下事”就是收复中原,与自己的抗金思想是一致的。而通过自己的奋勇拼*,能“了却”君王收复中原的大事,正是自己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最好体现。“赢得生前身后名”不过是“留取丹心照汗青”而已,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名。南宋抗金英雄岳飞在《小重山》词中也说“白首为功名”,这些都是指实现自己报效国家的政治理想。

在这首词中,哪几句集中吐露了作者的心声?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词中集中吐露了作者心声的词句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前两句抒写作者一生中的事业和抱负,后一句抒发无尽的感叹。表达了作者渴望*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和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可怜白发生。”诗意在这里发生突然的急转。前九句和这一句是什么关系?

前九句一气贯注,密不可分,追忆往事,豪情满怀,结尾一句,词意陡转,梦中的往事消失,回到现实,感情一落千丈(对比),从豪情壮志跌落为深沉痛苦的悲叹。前九句实际上是为了最后一句画龙点睛之语衬托铺垫的。这种前后强烈的对比,更突出地表现了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的矛盾。令人不能不为作者的不幸而悲愤,而叹息。

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慨叹?

作者一生抗金收复失地,连梦中也不忘抗金的战斗生活,但由于朝廷的无能,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当看到两鬓新生的白发,感到自己已入暮年,空有一身凌云壮志,“报国欲死无战场”只能在沉醉后驰骋沙场,心中不由涌起壮志未酬的悲情。

“可怜白发生。”诗人何处可怜?是可怜自己经老了吗?

第一,诗人毕生的*敌报国的志向终未实现,可怜;

第二,诗人的*敌之策不被统治者采纳,致使收复中原大业不成,可怜;

第三,诗人身已老迈,鬓已如霜,虽仍有*敌报国之志,但仍赋闲在家,不得其用,壮志难酬,可怜。

第四,诗人只能以酒为伴,在醉梦中重温*敌报国的情景,可怜。

诗人可怜的不是自己老了,而是自己已经老了,但*敌报国之志仍未实现。

《满江红(小住京华)》同步

品读全文

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创作背景

这是秋瑾在 1903 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丈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虽由吴芝瑛出面调解,但秋瑾下决心投身革命。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

作者简介

秋瑾(1875-1907)1875年生于绍兴,原名闺谨,字玫卿,自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汉侠女儿。浙江山阴(今绍兴)人。生于一个封建家庭,幼怀大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敢说敢为。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近代民主革命志士。第一批为推翻数千年封建统治而牺牲的革命先驱,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提倡女权女学,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译文

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内容梳理

上片∶回顾过往生活,表达了作者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

下片∶思虑未来前途,虽然有凌云壮志,但是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襟。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化用了陶渊明和李清照的诗句,以外在自然景观的清秀明丽反衬青春蹉跎而又无可奈何的沉重失落感和怨幽之情。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用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自己终于冲破封建家庭牢笼的喜悦心情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表明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表达作者的抱负,志向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

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知音难觅,壮志难诉

中心思想

这首词的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真切而感人。这首词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投身革命的雄心壮志。

默写考点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运用典故,写突破家庭牢笼、思量过去八年生活况味的句子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表达作者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襟的句子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与男儿进行对比,表达自己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句子

选择考点

1言志,不是怀旧写景

2注意主旨情感

3格调激昂

理解考点

冲破家庭的束缚本该开心才对,作者为什么还会“青衫湿”?

因为作者虽是女子,但“心却比,男儿烈”,所以能冲破家庭牢笼,然而离开家以后,在大千世界中,何处才能寻找到知音呢?如果找不到知音,又将会受到怎样的折磨?想到这一点,作者不觉伤心落泪。

试简要赏析“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本句引用典故,抒发了词人知音难觅,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心情。

词的结尾长叹“青衫湿”。结合作品内容和写作背景,说说词作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青衫湿”是借用白居易《琵琶行》的最后一句,寄寓颇深。词人泪湿衣裳,表达了知音难遇的情怀,也充满了没能冲出家庭、走向社会、参与革命斗争的忧郁和感慨。

词的上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词人不愿过贵妇人生活,意欲突破家庭束缚、追求自由、投身革命的思想感情。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在词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①写明丽的秋景,反衬出词人内心的忧愁。②表现出环境的静谧和寂寥,为下面的抒情蓄势。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一句词人是怎样表现对自我命运的不满和抗争的?

运用设问写出了自己的理想抱负不为凡夫俗子所理解的处境,在自问自答中表现了词人遭遇挫折和磨难时的豪爽胸襟。

栏目热文

如何做到自己的目标不被动(如何做到始终专注于自己的目标)

如何做到自己的目标不被动(如何做到始终专注于自己的目标)

你是一个被动的人,还是一个主动的人呢?不管是谈恋爱,追求心仪的对象,还是追逐目标,获得想要的结果,你是需要别人推你一下,...

2024-01-11 19:51:10查看全文 >>

如何确立自己的目标不受影响(怎样去达成自己制定的目标)

如何确立自己的目标不受影响(怎样去达成自己制定的目标)

大家好,我是秋北先生通过以下步骤,你可以通过自律来实现目标:1. 设置明确的目标:首先,确保你对自己的目标有清晰的定义和...

2024-01-11 19:58:48查看全文 >>

自我规划包括哪些(如何看待自己的个人规划)

自我规划包括哪些(如何看待自己的个人规划)

人生需要不断地自我规划和提升。站在新的一年的起点,我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开始布局我的2024年规划。记得有句名言说:“不...

2024-01-11 19:55:23查看全文 >>

你怎么看待自己的职业规划(你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怎么理解)

你怎么看待自己的职业规划(你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怎么理解)

去年,因为和财务总监发生争执,我被免去了财务主管的职位,一气之下离了职。那段时间,我心情低落,感觉自己的努力和付出都被人...

2024-01-11 19:47:46查看全文 >>

自我规划的缺点(自我规划简短)

自我规划的缺点(自我规划简短)

嗨,欢迎来到"双鱼塔罗"。塔罗牌'的起源,历史及作者时至今日也无定论。"纳斯卡线条...

2024-01-11 20:02:03查看全文 >>

会挽雕弓如满月什么意思(挽雕弓如满月是什么意思)

会挽雕弓如满月什么意思(挽雕弓如满月是什么意思)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代: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

2024-01-11 19:49:03查看全文 >>

会挽雕弓如满月后一句(挽弓如满月下半句)

会挽雕弓如满月后一句(挽弓如满月下半句)

《江城子·密州出猎》作者:苏轼 诵读:康爸原文: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

2024-01-11 19:50:17查看全文 >>

锦鳞借代还是借喻(锦瑟四个典故表达了什么感情)

锦鳞借代还是借喻(锦瑟四个典故表达了什么感情)

简单三步,区分借代和借喻借代和借喻是中小学需要掌握的重要的修辞格。但由于两者的本体都没有出现,经常导致学生把两者搞混淆。...

2024-01-11 19:24:09查看全文 >>

锦衣借代是什么意思(锦衣卫锦衣是什么意思)

锦衣借代是什么意思(锦衣卫锦衣是什么意思)

10 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一、修辞手法概述1. 诗歌鉴赏中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涉及两个层面:①修辞手法的辨别;②修辞手...

2024-01-11 19:24:24查看全文 >>

旌旗蔽空是借代吗(旌旗是借代吗)

旌旗蔽空是借代吗(旌旗是借代吗)

隋宫【唐】李商隐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地下若逢...

2024-01-11 19:57:15查看全文 >>

文档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