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佛学 >

儒家静心方法(儒家养气的功夫)

来源:原点资讯(www.yd166.com)时间:2022-11-22 16:37:53作者:YD166手机阅读>>

(指点江山谈“儒释道”第十一期)

儒家在心性修养方面有三个境界,这三个境界自高到低,呈阶梯状分布结构,从各经典中我们可以一窥其貌。

儒家静心方法,儒家养气的功夫(1)

境界一:《中庸》——心性论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开篇就围绕全书的宗旨“道”进行了解释。本书认为,道是所有品德高尚的人都随时随地必须具备的东西,个人修养的根本就在于心性。何为心性?上面那句话也解释了,心性也就性,是天生就具有的禀赋,是未经污染的心。顺应着自己的原始禀赋发展自己,叫做道,将用于自己修身养性的道推之于全民,达到社会教化的目标,那就是教。

要想成功地进行社会教化,必须先要提升自己的修养,提升自己的修养就得率性,要想率性就得对上天给予我们的本性有一个充分的认识。性,就是还没有被喜怒哀乐侵扰过的心。书里这样说道:当悲喜哀痛等情绪还没有被发动的时候,人的内心是平静又平和的,这就是“中”。“中”是人最和谐、最本真的一种状态,这时候没有偏倚,也没有善恶,人就是一个纯净的人,人所看到的都是客观,也不会产生主观情绪。不过,主观情绪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人生在世,总会有种种情绪上的起伏波动。达成自己的理想,会开心,没有完成自己的目标,会失落,亲朋离之而去,会伤心哀痛,与志同道合之人相会,又快乐得不得了。

依据现代心理学观点来看,情绪乃是心理上的本能反应机制,不同性质的情绪可以对人产生不同的影响。太多的负面情绪容易损伤生理机能,这点中医上也是认可的。中医认为,人不能太过激动,情绪起伏太大的话,身体器官就会相应地受到损害。所以,我们要调节自己的心情,进行合理的情绪管理。儒家在这里便说,人的情绪反应不可避免,所以一旦发动我们就要对其进行控制。不过,这里的控制并非是一味地压制,而是进行适度调控,也就是“中节”。有情绪不发,长期郁结于心,会诱发各种疾病。所以,该发泄的时候必须得发泄,同时还得注意不能太过,要靠自己意志将情绪调节在一个可控的范围之内,这样才能保持内心的平和。在吊唁时我们常常向亲属说的“节哀”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可以悲伤,但绝不可过度悲伤,否则会伤害到自己。

随时随地懂得调控自己的情绪,不因极哀极痛而诱发生理疾病,不因狂喜狂怒而影响到其他人,这样我们才能成为别人眼中修养极佳、心理素质良好的人,如此我们的人际关系也会变得和谐起来。

除了情绪上的管理,本书还给出了心性修养的另一个关键词,那就是“诚”。何谓“诚”?这个大家都应该知道,“诚”就是我们天天挂在嘴上的真诚、诚实。作为被从小要求具备的道德品质的一方面,诚就是有什么是什么,不作假,不虚美,不隐恶,要求我们看人看事清楚明白,这也是性的一部分,是天之道。我们先天具有诚的品质,但是后来也必须经过后天教化才能深刻地认识到它、理解它、心甘情愿地践行它。做到了诚实,我们就能内心清明,内心清明了之后就愈发诚实,这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在诚方面做得比较好的人就能不靠刻意的勉励而做到中和,不需要深思就能明白道理,内心从容、行为举止符合道义、符合圣人的行为标准。诚有一个最高境界,就是至诚,至诚的人能够穷尽自己的天性,也能穷尽其他人的天性。

当人的天性尽在掌握之后,就能穷尽一切事物的天性,如此以来,我们便能尽领万物造化的神奇,成为可与天地比肩的人物,也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价值。这便是:“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孟子道,万物皆备于我。所以要想认清万物的天性,就得老老实实地对自身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这边是“反身而诚”的要求。认识自身,得依照从内而外的顺序,先把握自己的心。将自己的心弄明白了之后便能知心性,知其心性就能了解天性。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在自省中把握天性,依此调整自身状态,最终得以安身立命。对此,释教中也有相似观点。大乘经中说,诸法以心为上首,知晓了心,便能知一切法。

《中庸》问世以来,其蕴含的心性论思想不断被继承发扬。明代心学大家阳明先生就曾有过一个著名的论断,他说,心的本体没有善恶之念,当善恶之念起的时候,人的心意也就发动了。这个观点与佛学的其中一支不谋而合。释教中将没有善恶之念的心叫做“无记心”,表示一种情绪没有发动时的心理状态。无记心是生来就有的,未经烦恼的污染。这和儒家的“中”所言的其实是一件事。当人没有经历什么特殊的事、没有见过特殊的人时,心情通常都是温和宁静的,这也是我们大部分时候的心理状态。释教并没有将无记心上升到象征着最高境界的“真如”的高度,而仅把它当做心的本真状态,这一点达成了两教的共识。

佛经中记有一段著名的故事,说慧明曾请自己的师弟也就是禅宗的慧能请传佛法,师弟就对他说:“你既然追上我是为了请教佛法,那还请你摒除内心的一切杂念,做到一念不生的时候,我再跟你说道。”慧明花了很长的时间还没有调整好自己的内心,师弟便道:“不思善也不思恶的时候,你身在何处?你的念头又是什么?”慧明听了之后,当下便明白了。人们通常用这个故事来说明,禅宗将善恶不起的心作为心性,正符合我们之前所阐述儒释两家的心性论。以佛理来看,本心仍旧架构在世俗意义之上,远达不到涅槃心的高度。慧能以此作为入口引导慧明,是为了方便他的了悟。世俗之心与本真之间横亘着一条鸿沟,但对于世俗心的把握也在鸿沟之上架起了一座方便之桥,足以让其到达彼岸。

关于“诚”,释教中也有相关精神作为映照。人生是痛苦的,要经受生老病死的折磨,这些痛苦的根源都可以归结为无明。无明就是被蒙蔽,不能洞悉宇宙真相。若想要“明”,就得“如实知见”心性。如实,即诚实,即诚。只要心怀诚实,便能破除无明洞悉真相。用《中庸》的话来说就是“诚则明矣”。

儒家静心方法,儒家养气的功夫(2)

境界二:《大学》——明德说

大学并非指现在的高等学府,而泛指君子之学,也就是君子们进行自身建设所必须获得的教养和学问。《大学》开篇即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前一个“明”是动词用法,意为了解、发现、弘扬,后一个“明”与“德”组词,代表人性中生来具有的光辉面。这话意思是,君子的自我修养,就在于挖掘并弘扬人性中的光明一面。这句话之后又说:“在亲民,又新日新,止于至善。”篆书中,经常会“亲”、“新”不分,这两个字的写法皆是一样,这句话又可以写成“在新民”。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应该将提升自身的修养作为每一天的功课,每一天都要有进步,像换了一个人似的,一直到自己把本性中的光辉面发挥到极致为止,这样才算到达善的终点。后面又说:“知止然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这句话比较流畅,说的是达到至善之后的状态。一旦达到了极致的善,我们的心就会安定下来,内心达到一种平和宁静的状态,这时,我们在思考的时候尤其冷静客观,不会将自己的情绪和偏见代入其中,任何问题在我们心中都会变得清晰明了。也就是说,内心的安定让我们有了超乎寻常的洞察力,这样考虑问题才能全面客观,轻而易举就能成功。

本书开头的这几句话也能在释教中找到相似之处。关于个人修行,佛经有云“由戒生定,因定发慧”,这是说在持身皎洁、行善去恶的基础上修成禅定之后,才能使智慧井喷。禅定是一个专门的术语,也可理解为“止”,指静心思索,在心定下来之后方能领略智慧。智慧也叫“观”,修行一般都是先修止,再修观,很少有二者同修的人,除非拥有超强的定力和领悟力。儒家强调止于至善后静心,心静后思虑周全,思虑周全后得到智慧,与释教的修行路径是一致的。

“明德”是心性,是具有先天性质的带有光明前景的善。它所蕴含的东西很丰富,具体可以归结为以下三部分:

其一,三德,即智、仁、勇。释教中也将智慧、慈悲还有精进这三种精神作为修行佛法的根本;

其二,四端。端是指苗头,四端可以理解为善的苗头,它就隐藏在人的本性之中。那么,这四端是哪四端呢?

首先,恻隐之心是仁之端。恻隐,即同情,是人先天具有的怜弱爱下的本能。看到小孩子,我们心中不禁升起一股怜爱之情,看见老人们白发苍苍、形销骨立,我们会感到同情,也为他们感到难过。这就是人本能中的善,让人不自觉地关爱自己眼中的弱势群体。经常使用恻隐之心的人便会在自己的品行中刻下“仁”的烙印。仁者就是关爱别人的品德高尚者,能因为自己的不忍达其所忍,这种行为在儒家是被大力提倡的。

其次,羞恶之心是义之端。在儒释道三教中,羞耻心都被认为是区别人与禽兽的重要标志。人们普遍认为,低等动物是没有廉耻之心的,所以它们可以当众出恭、不着寸缕。而人身为高等动物,开化后便用衣物将自己的身体遮挡起来,越是文明的人对于自己的隐私越是看重,大庭广众之下也懂得收敛、举止礼貌。“义”就是合乎道理,知廉耻的人会很在意别人的看法,也就克制自己去依照公理行事,不让人挑出错处,不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再次,辞让之心是礼的开端。众人在集体活动中要展现出自己在礼仪方面的修养,势必要处处恭谦礼让。辞让既能够对别人表示尊重,也能表现自己的良好修养,还可能有效避免冲突的产生,使得行动更具效率。礼节是社交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辞让是其中的重要环节。最后,是非之心是智的开端。能够分辨是非曲直是人思想清明的最直观表现,人不仅要学会分辨,还要使自己的行为去非行是,这样才算洞明世事的智者。儒家先贤认为,这四段就像是人的四肢一样,生来就有而且缺一不可。如果不能将这善的四个苗头发扬出来,不能“明明德”,那这个人连侍奉父母的资格都不能取得;

其三,五常。这一点是从上一点扩充而来。仁义礼智信之所以叫五常,是因为这五种品德是人性中的常态,并非经由外界的磨砺打造而成,而且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哪一种意识形态下,这五种德行总是正确的,都可以作为通用的道德底线。确实,这种说法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即使在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仍旧会拿这五种德行严格要求自己。与此同时,释教中还也五戒的说法,但显然“不能做什么事”不如“应该做什么事”更适合做日常行为规范。

人的心性中除了有以上几种善之外,还有一种能够认清这些善的禀赋,那就是良知,也被认为是心之本体。人有了良知,不仅能认清本性中的善并发扬之,还能清楚地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评价,以进行整改。《孟子》中说,良知就是不经过专门的思虑就能对一件事清晰明了,比如说,小的时候没心没肺不懂事,也不懂得尊师敬长,长大了之后,不用人教就能自动自发地尊重长辈了。王阳明也说,“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之格物”。心性中本来就具有的功能就是知善恶是非,也就是良知。它能够帮我们进行心理上的调适,在行为上弃恶扬善,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个过程就叫格物,是与自己内心的异化倾向做斗争,是对恶之诱惑的拒绝。

释教中也有关于良知的说法。禅宗一系中,心性就叫“知”,又因为其灵气不可蒙蔽,故而又叫“灵知”。只是,此释教之知非儒家之良知,乃指个体本来具有的能够证明空寂自性的功能。这种说法被后世华严宗所继承,其五祖在佛经中便将禅宗祖师们传法的要点、众妙之门概括为一个“知”字。此时,这个“知”的含义与禅宗其实已经比较远了,其和儒家口中的良知颇为接近,都是指先天具有的、纯粹的、不会与自己后天所学掺杂在一起的认知能力。不过,华严五祖的这种说法却在佛学界招致了不少批评之音,被认为是外道学说,乃众祸之门而非众妙之门也。

儒家的明明德,主要是从人性的角度上来考虑的。当是时,诸多学派对于人性本初的善恶性质有一个大讨论,影响比较大的有性善论、性恶论和性善恶论。老子和孟子是性善论的主要提出者,他们主张人性是纯善的,没有丝毫的恶质在其中。他们特别推崇婴儿,认为婴儿时期是人一生中最纯净的时候,没有烦恼和忧愁,也没有邪念。赤子之心从孟子到心学家,一直处于被推崇的地位,后世还专门围绕着“童心”作了详细的论述。以婴儿作为主要论证对象的性善论在现在看来,其实也不大站得住脚,比较直观的一个冲突点就是小孩身上的各种毛病以及大人在带孩子时的各种劳累。

婴儿虽然眼神纯净,柔弱可爱,但不会控制自己的*,对其他孩子还有嫉妒心,稍有不满便大发脾气、嚎啕大哭,不懂体谅大人的辛劳。这么看来,婴儿是没有四端的,其既不仁慈,也没有羞耻心,经常随时随地地排泄,甚至还为此高兴地手舞足蹈。佛经中有记载说,有弟子请教佛:“婴儿身体柔软,心灵纯净而没有一丝烦恼,岂不是达到了阿罗汉的境界?”佛说:“事实并非如此。婴儿虽然看起来没有烦恼,但其实烦恼的种子已经在其本性中深深根植下了,长大了之后就会蓬勃而发,不可收拾。所以,这些眼神纯净的小孩子长大之后会做坏事,成为贪官甚至是强盗之类的人物。”释教基本上是性善恶论,认为人心既有善又有恶,其中,善心所法有十一个,恶心所法有十二个。性恶论在古代也获得了诸多学者的应和,在现代心理学中特别是精神分析学派也有意见相同者。弗洛伊德就深信人性本恶,须得经过社会的教化才能成为一个具有善的品质的合格的人。假如你敢于无比坦诚地直面自己内心的话,经过层层分析和反省,你会发现自己的内心深处其实是有恶念和兽性的,这些东西你自己可能羞于承认,但是在你的心理防御机能出现问题的时候,这些恶念便会冲破牢笼,成为破坏心理的主力军。

释教在修身养性方面也有与“明明德”相近的内容,那便是“四无量心观”。此为释教各个宗派的入门级课程,涉及到人性中关乎善的最主要的四个方面,那就是“慈、悲、喜、舍”。“慈”指的是对别人的快乐感同身受,也希望给予别人快乐,相当于儒家的“仁”。相应的,“悲”就代表着对别人的痛苦和烦恼感同身受,能同情别人,并产生帮助别人消除痛苦的愿望。“喜”的内容和“慈”有些像,也是为别人的快乐而感到高兴,不过这里的“喜”主要是和“嫉妒”相对。“舍”所包含的境界就比较高了,它代表着一个人愿意舍弃自己的一切来帮助别人,从别人的快乐中得到快乐。“舍”了之后便会觉得无限轻松、无限愉悦,心灵没有了负担,人生旅途也变得轻松许多。初入佛家,必须先完全体会这四善,并让其不断扩张至无限大,以此来同化、改造自己心中的不善部分,达到改善自己心理结构的目的,最终到达至善的心理境界。此修行过程是由近及远的,先从自身和身边之人入手,为亲朋的悲而悲,因亲友的喜而喜,然后再推至于众生,甚至是自己讨厌或不欣赏的人。最后,修行者的内心会越来越慈善,不善的因素会渐渐消失,整个心性会越来越和谐。

儒家静心方法,儒家养气的功夫(3)

境界三:《易传》——无思无为说

不同于现代大规模的无神论,古人对神灵几乎都是深信不疑的,做重要决定之前都要先行占卜,问问神灵的意见。《易经》就是这样一本卜卦之书。商人信奉祖先神,奉“上帝”为世界的最高旨意。但人们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有向上帝询问意见和指示的能力,通神这一行为需要一定的修养,必须得将自己心理调整至可以与神明接通的状态才行,这就是《易传》中说的“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也就是说,要想打开人心与神灵之间沟通的渠道,就得达到“无思无为”的境界。这是一种极其虔诚的状态,心中不仅没有杂念,也没有任何主观的念头,整个人都是空的,是寂然不动的,任何波动都不会兴起。只有在这种状态下,人才能够从神明那里得到信息。

当然,释教中还是有相似的说法的。儒家的这种无思无为的心理状态,对应着释教中的一个名词“有分心”。这个词被用来表示处于常态的、从中可产生后来一切生理活动的心体,原本只是部派佛学在用,后来也被大乘释教引用过去,被看做心体的最原始说法。有分心可以说是个空白,其活动不带有丝毫的表层意识。但只是没有念头活动而已,其仍旧有心在。这种心理状态在三教之中都备受推崇,认为有神力蕴含其中。道教都说,这种心能感通神灵,是画符念咒的诀窍所在。释教还将体认无思无为之心作为开悟的先决条件。北宋的禅师认为,当人“未起念、百不干怀”时,使心变成一个空白的心体时,就能脱体虚凝。天台宗的大师也将没有念头升起的心叫做自性清净心,也说是无始无明。从深层角度看,虽然这一空白的心体没有显而易见的意念活动,但在意识的最深层仍旧存在体认自我的念头,这个念头就是无始无明,其会生发出各种烦恼与困扰。所以,有分心离佛法中的真心还有很大的差距。

儒家口中的心性,从存在主义哲学的观点来看,是以无念来明确感受自我的纯粹的存在,是感受到一切具体和坚决的存在的原始直觉。其为一切所思所行的根本,是至高无上的圆满。心性是如此超然的存在,修养身心的目的却是非常现实的。儒家之所以重视心性修养、之所以对君子之道孜孜以求,就是为了实现齐家治国乃至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他们并不追求超然物外,并不致力于将儒家发展成一个宗教般的存在,而是顺应统治者的需要,使其变为政治哲学和社会生活伦理学。所以,在儒家的修身养性之道显然比其他二教接地气,也简单不少,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看到成效。所以,古代涌现了大批儒学映照下的仁人志士,为我们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从释教的角度来看,儒家的修养之道太过世俗,虽然在有效性上表现突出,但终究不能达到人生的终极目标,不应该被神化。而许多封建统治者从政治角度出发,非要将儒家变成一个宗教般的存在,这就需要儒家来适应一些糟粕性内容,对其发展并非有利。后来的事实证明,这种做法也不成功。但释教认为,可以将儒家的修身养性之道作为一种心理锻炼的方法,以便更快捷地进入禅门。

儒家讲究言传身教,在学与思结合的理论教导之余,还对实践的重要性大加强调,将知行合一摆在衡量一个人品行的突出地位。施行教化的人必定要品行兼备、非圣即贤,如此才能服众,起到带头示范作用。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从。”现今时代,若想让儒学散发出新的生命活力,实现所谓的复兴的目标,弘扬者们不妨踏踏实实地将自己的心性修养好,以自身魅力引领复兴之路,如此才不负圣贤所托。

文|江山

栏目热文

什么人需要修心养性(一个人要学会修心养性)

什么人需要修心养性(一个人要学会修心养性)

一个修心养性的人,也就是说修炼的人,都应该具备雷锋那种奉献精神。雷锋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

2022-11-22 16:33:51查看全文 >>

佛说如何静心(让心静下来的5种方法)

佛说如何静心(让心静下来的5种方法)

【修心】所谓渡人先渡己,为人先修心。人生修行的硕果不一定要焚香叩拜,而在心中,不在身外。人生一世,修心一生;一世为人,修...

2022-11-22 16:35:59查看全文 >>

迅速静心的方法(3分钟快速静心的方法)

迅速静心的方法(3分钟快速静心的方法)

☆很多时候,事情本身并没有那么复杂,是我们的想法把简单的事情变得复杂。杂念太多,就无法专心投入,把重要的事情做好。若能做...

2022-11-22 16:42:19查看全文 >>

佛教静心口诀(道家清心静心口诀)

佛教静心口诀(道家清心静心口诀)

诸葛亮在写给儿子的诫子书里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一个人想要成为君子,必须从提高修养,培养品德开始。怎样培养...

2022-11-22 16:11:29查看全文 >>

修心三大境界(修心的目的与诀窍)

修心三大境界(修心的目的与诀窍)

青云散人体会,如《道德经》所讲,修心有三重境界:“虚静”,“复归于朴”,“無”。“虚静”是修心的第一重境界,“心中无物为...

2022-11-22 16:31:06查看全文 >>

65岁以上(65岁以上养生秘诀)

65岁以上(65岁以上养生秘诀)

老年人是国家的瑰宝。是他们建设了我们现在繁荣强盛的国家。近年来,国家也在不断完善对老人的照顾和服务政策。细数65岁以上老...

2022-11-22 16:02:24查看全文 >>

降血压最快的茶叶(高血压万万碰不得的水果)

降血压最快的茶叶(高血压万万碰不得的水果)

高血压是一种很普遍的心血管疾病,很多的中老年人都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症状,高血压造成的危害是非常大的,如果长期血压不稳定会...

2022-11-22 16:43:11查看全文 >>

高血压吃鸡蛋好不好(天天吃降压药能活多久)

高血压吃鸡蛋好不好(天天吃降压药能活多久)

鸡蛋,对于高血压是完全可以吃的,营养丰富,特别是蛋白质、矿物质铁、磷脂等物质,而且易于吸收。一般高血压患者可以吃鸡蛋的,...

2022-11-22 15:58:20查看全文 >>

血压高不能吃三种菜(降压水果排名第一名)

血压高不能吃三种菜(降压水果排名第一名)

确诊高血压之后如何治疗,生活中要注意什么?应该详细去了解。只有科学应对,血压才能稳定,否则持续指标不正常,最先受到伤害的...

2022-11-22 16:17:27查看全文 >>

高血压最怕的鱼(高血压万万碰不得的水果)

高血压最怕的鱼(高血压万万碰不得的水果)

鱼经常是人们餐桌上一道美味的菜肴,也有科学家通过研究证实经常吃鱼有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等方面的作用。那怎么吃鱼才算是能对心脑...

2022-11-22 16:46:25查看全文 >>

文档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