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秋莎”这个词在俄语中,是俄罗斯小伙子对心上人的爱称。同时,这也是二战时期苏军BM-13火箭炮的别称。
这种火箭炮在如今看来,构造异常地简单粗暴。但是在二战时期,这种火箭炮曾经是“咆哮战神”式的存在,多次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在《金刚川》这部电影里面,有一个情节就是志愿军动用了“喀秋莎”,一举摧毁了美军的榴弹炮阵地。
在真实的朝鲜战场上,志愿军也的确曾经用这种火箭炮,把美军打得落花流水。甚至一度让对方误认为,我国已经研发出了“原子炮”。
“喀秋莎”本来是苏联男子对心爱姑娘的称呼,那么它后来为什么会变成“战神”的别名呢?这还要从这一首歌曲的诞生说起。
一、战神“喀秋莎”的来历网络上有一个俄罗斯的女孩曾经提到过,有很多的中国网友问她,“喀秋莎”这个名字到底是什么意思。
这个女孩解释道:“喀秋莎”并不是所有男同胞都可以随意使用的。因为在俄罗斯,男子只有对亲密的爱人,才会这么称呼。
同时,“喀秋莎”还是一首二战时期的苏联歌曲名。因为在1939年,有一个苏联诗人伊萨科夫斯基,写了一首叫《喀秋莎》的歌。
歌曲的内容是讲,一个叫喀秋莎的姑娘,和一个守卫边疆的战士之间的爱情。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时期,苏联红军第三师出征之前,一群女学生曾在路边集体演唱这首歌曲壮行。
她们唱道: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曼的轻纱。喀秋莎站在陡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姑娘唱着美妙的歌曲,她在歌唱着草原的雄鹰,她在歌唱心爱的人儿,她还藏着爱人的书信。
啊这歌声姑娘的歌声,跟着光明的太阳飞去吧;去向远方边疆的战士,把喀秋莎的问候传达。
驻守边疆年轻的战士,心中怀念遥远的姑娘;勇敢战斗保卫祖国,喀秋莎爱情永远属于他。
不幸的是,苏联红军第三师在接下来的一个月之内,全数阵亡。他们的英勇事迹,伴随着这首动听的歌,传遍了全国。
因为这个故事的存在,这首歌曲后来曾被波兰人当成战歌来演唱,就连德国士兵们也很喜欢它。作为苏联盟友的中国,自然也不能例外。
尤其歌词里面那句“她还藏着爱人的书信”,联系到事件的背景故事时,便让人不禁想起唐代陈陶的“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的名词,更让人闻之落泪。
“喀秋莎”因一场战争成名,后来逐渐成为了苏联乃至如今俄罗斯的文化名片。那么,它又是怎么和BM-13火箭炮挂上钩的呢?
网上很多人传,是因为我军当时购买了这种火炮,不认识上面的苏联文字。只看到有一个K开头的字母,于是就给它起了个“喀秋莎”的名字。
这种火箭炮曾经一度被称为“炮兵之王”,它原本是二战期间,苏联为对付德国人造出来的武器。因为管状排列的外形,被德军称为“斯大林的管风琴”。
1939年,苏军利用132毫米火箭弹,再加上吉斯卡车组装而成了一种迫击炮。这种多轨自行火箭炮,一共有16条发射轨道。也就是说,它可以同时发射16枚火箭炮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