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胜利七十周年,俄罗斯要阅兵了,苏联著名歌曲《喀秋莎》将会在红场唱起。
这歌,好出名。俄语咱看不懂,就来中文的吧“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曼的轻纱;喀秋莎站在那竣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写的是一位叫喀秋莎的姑娘思念上了战场的情郎。情真意切,惹人怜爱。中国古代其实早有类似的写法——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喀秋莎》这首诗,作于1939年。当时诺门坎战役打得正酣,“苏联诗人伊萨科夫斯基就是从这得到了创作的灵感,写出了诗歌《喀秋莎》。苏联著名作曲家勃朗特尔看到这首诗歌后,马上便把它谱成了歌曲,迅速唱遍了苏联,在苏维埃共和国联盟中顿时掀起了一次爱国主义的热潮”——这是百度百科“喀秋莎”词条中的说法。
由诺门坎战役而掀起了苏联爱国主义的热潮——那我们看看,这场战役,是怎样的——战事在满洲与蒙古交界的边界诺门坎发生。日本军队代表“伪满洲国“、苏联军队代表“蒙古国”——这么一看,就明白了,当时的伪满和蒙古国,可都是中国宪法内的领土哩——说白了,正如日俄战争那般,日苏两国,又在中国土地上打了一仗——最该激起爱国主义的,其实应该是中国人吧?
前面有写,歌曲迅速传遍了苏联。但同一词条中,又有写道——“这首歌曲创作于1939年,但当时并没有流行,是两年后发生的苏联卫国战争使这首歌曲脱颖而出,并伴着隆隆的炮火流传了开来”。
好,原来是在苏联卫国战争中唱红的。而就在坎门诺战败的同一时期,苏德在做什么呢?1939年8月23日,他们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
如此,就有趣了。喀秋莎创作于日苏交战时,当时,苏德签了条约。喀秋莎当时并不出名。两年后,签了条约的苏德打起来了,喀秋莎,出名了。
微信公众号 屏山石(时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