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纪律不行的课堂,一般有三种可能:一是教师的教学业务有问题,学生看不上,心里有意见,就以做小动作来表示抗议;二是课堂教学的方式出现偏差,一般满堂灌讲得多又讲得不精彩的课,学生最容易开小差、做小动作等;三是班级风气、学生个体的问题。作为老师来讲,要保证课堂纪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约法三章,讲明规矩
教育就是让孩子养成规矩和习惯。科学大师爱因斯坦曾引用过这样一句俏皮话:“如果人们已经忘记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的一切,那么所留下的就是教育。”可以说“忘不掉的才是素质”。而规矩正是忘不掉的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因此,建立课堂规则是必要的。有经验的老师,一般在接到班级的第一节课,就要和学生讲清楚上课的规矩:“不准随便讲话,答问要举手,作业要按时交等,听不懂可以课后问老师,但课堂上至少要做个听课的样子”等,条数不要多,三四条就可,以“清楚、明白、做得到”为原则,把规矩挺在前面。然后持之以恒地抓,从严要求,持之以恒,一般就不会出现课堂纪律散乱的现象。出现课堂纪律问题的老师,往往都是一开始就没有抓,没有章法,有了违纪也不批评,以为是宽容,其实是纵容,结果时间长了就积重难返,教师搞不定,很烦恼,大部分的学生也对这种状况有意见。
二、起立问候,重仪式感
仪式,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帮助他们加强记忆、体验生活教育学习的重要载体。在课堂内外多一些仪式感,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个道德品质教育和文明礼仪养成的过程。课堂仪式也不例外。一般情况,上下课时都要学生起立,师生问好。而且对站姿、表情都有要求,体现恭敬庄重之意。这个环节不能省,其实就是营造一种仪式感。要让学生感觉到那么一点意思,课堂是个神圣的地方,上课是神圣的行为。上课铃响,学生起立,师生问好再坐下,就意味着开始上课了,师生所有的言行都要按照上课的规矩来了。有的老师图省力,为了多占一两分钟课堂时间,把这个环节省掉了,结果往往欲速则不达、得不偿失。因此,上课的规矩也是要师生共同遵守的,教师先要讲规矩和程序,一板一眼做到位,才能要求学生严守纪律。课堂,需要仪式感,教育,首先要个相信。一个好的课堂,应该像教堂一样,让学生在富有仪式感的氛围中接受教育。
三、备课充分,关注学生
关注学生的前提是教师要目中有人。目中有人的意思是眼中要有学生,心里要有学生,教师教学的出发点到归宿,整个过程的核心都是学生。为此,教师在课前的准备要充分,要充分熟悉上课内容和教学流程。教要服务于学生的学,上课时眼睛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主要精力放在学生身上,不能看着教案上课。老师的眼神能时时处处扫视到全班每个学生,并适时调整教学的节奏和方法,一般就能保证良好的课堂纪律。一个经常要提问的老师,一个经常远离讲台在学生中间转的老师,怎么可能搞不定学生的纪律呢?毕竟,大部分的学生对老师还是心存敬畏的。
四、方法多样,动静结合
研究表明,初中生集中听课或从事某一活动的注意力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15分钟。如果教学方法单一,缺少新的刺激或方法的转换,学生就容易产生倦怠心理,从而产生课堂纪律的问题。因此,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动静结合的课堂活动,可以让学生的精力始终集中到学习的内容和过程中。教师应采用启发式教学,以问题导学模式,让学生不断地思考,不停地做事情,忙得不亦乐乎。教学方式要多样化,有提问、朗读、练习、讨论、竞赛、当堂小测、默写等,听说读写样样齐全,不断变化学习的形式,做到动静结合,有新鲜感。
五、关注个别,单独处理
一般来说,初中生的自尊心和独立性已经比较强了,大部分的学生一方面仍然调皮捣蛋,另一方面又非常要面子,特别是在群体面前。因此,如果学生违反了课堂纪律,教师的教育处理一定要注意场合、方法和时机,既指出缺点不足,又要给学生面子,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达到教育纠正的目的。比如,老师在课堂讲解时,如果有个别学生开小差,神情游离于课堂之外。那就故意停下不讲,眼睛盯着那个学生,表示自已的关注所在,把他的注意力拉回来再讲。如果个别学生三番五次违反纪律,我行我素。一般来说,上课时作短时间提醒,不作当堂批评,放他一马,课后再把这个学生请到办公室个别谈话批评教育,了解原因,对症下药,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六、学生参与,自主管理
我校正在实施的小组自主合作学习形式其实就是一种学习上的自主管理。有好的表现,荣誉是小组集体的;出了问题,每个人都分担责任。在课堂管理方法上,也可使用这种模式:一人违纪,全组有责;人人表现好,大家都光荣。这样可以让学生养成集体主义的精神,为集体争光彩、不添乱的意识,相互监督提醒,减少个别违纪、无所谓的现象。因此,课堂纪律也可尝试让学生参与自主管理,老师在班内通过选举成立班级课堂纪律委员会,设主任1人(一般由班长或副班长兼任)委员2-3人,全班学生参与制定课堂纪律规则,然后分成与学习小组同步的纪律管理模式。那么在安排自修课的时候,由班干部负责课堂纪律的管理,特殊情况再向老师汇报处理,这样就能解决老师不在课堂情况下的班级纪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