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这是我们曾在课本中阅读过的美丽诗句。对于80后90后的大多数人而言,织布的场景只停留在书本的描绘中,织布这项历经数千年的美丽工艺日渐式微。
东阳土布:
编织美好的生活
据清康熙《新修东阳县志》载,在明代,东阳人已经开始织土布,并形成一定规模。特别是东阳南乡一带,民间纺纱织布十分盛行,素有“千家夜机鸣,万户纺纱声”的说法。东阳还有一个约定俗成的风俗,那就是女儿出嫁时,母亲要为女儿准备一些东阳土布作为嫁妆。
千祥镇上东陈村曾是我市一个土布制作专业村,以前这里从事土布制作的村民非常多。然而,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传统手工行业逐渐衰退,现在从事土布制作的村民已寥寥无几。今年68岁的吕福仙就是该村为数不多的一个“织女”。
吕福仙说,自从她嫁到上东陈村就一直坚持制作东阳土布,至今已有40余年。“以前不分昼夜地织布是为了养家糊口,现在不紧不慢地织布是为了打发时间。”吕福仙笑着告诉记者,她织布的手艺还算不错,曾用东阳土布给女儿做了一件井字形的花衣服,女儿穿到学校后受到了老师、同学的一致赞扬。
一架布机、一轴丝线、几把梭子,东阳土布的生产工具非常简单,但其背后是复杂的技艺。其制作过程要经过绞棉花、弹棉花、纺丝、浆丝、拢纱、经布、载线、织布、漱布等多道工序。
吕福仙介绍说,制作东阳土布有很多小窍门,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染好的丝线要用麦粉或米粉调成糊刷于其上,晾干后方可使用。这道工序称为“浆丝”。浆过的丝线不易断开,不易打结。浆好的丝线用类似纺车的“拢车”绕成“圩”,也就是大的线团,然后才进入“经布”环节。
经布,就是根据土布的花色需要,把不同颜色的纱线,按一定规律绕在线耙上。这些线因是经线,故这道工序称为“经布”。经线处理好后,卷到布机的后轴上,装上布机,称为“载线”。然后,织女们还要把经线一根根穿进“综”和“筘”中,再把穿筘而过的线连接到布机的前轴,才能正式开始织布。
织布时,织女们通过交替踩踏踏板,使其产生运动,让经线变换不同序列,用梭子把纬线送进经线排列的空间里。穿一下梭,踩一下板,再猛拉一下筘,一条条线就经纬交织成布。
吕福仙说,现在他们村里会织布这门手艺的人已屈指可数,不少年轻人嫌织布又辛苦又挣不到钱,都不愿意学习、传承。
东阳土布虽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它已从昔日必备的“女红”沦落成了现在老妪们寂寞的“游戏”。东阳土布的传承藩篱,需要年轻人来将其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