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性期前收缩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表现为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继发性ST-T改变,常伴有完全性代偿间歇。通常将室性期前收缩的代偿间歇分为四种类型,本文将逐一介绍。
作者:王玉伟 金迪
单位: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完全性代偿间歇
室性期前收缩的异位激动大多不能逆传至心房,或即使逆传至心房形成了逆行P’波,但因在窦房结附近发生干扰,未能使窦房结节律重整,因而不影响窦房结自身节律,所以室性期前收缩后几乎都有一个完全性代偿间歇。心电图上可以看到未下传的窦性P波,窦性P波也可以融合在QRS波和T波之中。
图1 室性期前收缩伴完全性代偿间歇
不完全性代偿间歇
在较少的情况下,室性期前收缩的异位激动可沿房室传导系统或预激旁路逆传并夺获心房,产生逆行P’波,侵入窦房结形成窦房结结内干扰,使窦房结节律重整,此时出现室性期前收缩伴不完全性代偿间歇。如果患者存在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其后均伴有逆行P’波,且RP'间期相等并引起不完全代偿时,应怀疑患者存在预激的房室旁路。
图2 室性期前收缩伴不完全性代偿间歇
无代偿间歇
见于间位性室性期前收缩。发生于窦性心动过缓或舒张早期的室性期前收缩,易表现为间位性,插在两个正常窦性心律之间,并不取代一次窦性激动对心室控制,又称为室性期外收缩(图3)。
间位性室性期前收缩后无代偿间歇,但异位激动可逆传至房室交界区,使其进入相对不应期,对下一个窦性激动产生干扰,使其在房室交界区的传导速度减慢,表现为PR间期延长;若在窦性激动下穿到心室时,心室仍处于间位性室性期前收缩后的相对不应期,则可出现QRS波室内差异性传导。
图3 间位性室性期前收缩
间位性室性前收缩需要与完全性室性反复搏动相鉴别。完全性室性反复搏动的机制为:心室最先除极,激动经房室交界区逆传激动心房,在激动心房的同时,传导经房室交界区发生回折使心室再次激动与除极(图4)。心电图表现为:室性宽QRS波→逆行P’波→室上性窄QRS波,其中RP’间期比P’R间期长。合并束支传导阻滞时,室上性的窄QRS波也可以变宽,RR间距短于两个正常窦性心律的RR间距之和(图5)。
图4 完全性室性反复搏动机制
图5 完全性室性反复搏动
反复搏动不同于普通折返现象,仅表现为单次折返,在短时间内可重复,远期重复性差,其双路径多为功能性,可能不闭合。
类代偿间歇
当合并心房颤动时,RR间期绝对不等,室性期前收缩后是否还有代偿间歇呢?
当发生房颤时,窦性P波被不规整的f波所替代,其中未穿透传导的f波在房室传导系统产生不同程度的隐匿性传导,穿透性传导的f波在引起一次QRS波的同时,也引发房室传导系统新的不应期,导致RR间期绝对不等。无论哪种传导的f波,均可以对随后的f波传导产生干扰和影响。
室性期前收缩发生时,逆向传导影响房室传导系统,产生新的干扰作用,与上述两种作用整合,在房室传导系统产生更大的干扰作用,使随后发生穿透性传导的f波减少,使其后的RR间期较长而相对固定,称为“类代偿间歇”。
房颤时常出现宽大畸形的QRS波,可能是房颤伴室性期前收缩,也可能是房颤波下传激动心室并发生了传导阻滞,类代偿间歇将有助于两者的鉴别。此外,类代偿间歇对探究房颤血流动力学改变和心脏起搏器心室率平滑稳定功能的认知也有一定的帮助。
总之,代偿间歇并不简单,不同情况下会出现不同的代偿间歇,进一步研究代偿间歇背后的意义,将能够挖掘更深层的信息。
参考文献:
[1] 郭继鸿. 新概念心电图[M].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14.
[2] 陈新. 黄宛临床心电图学[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