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籍文档 >

人文情怀的散文(抒发爱国情怀的散文)

来源:原点资讯(www.yd166.com)时间:2023-06-29 00:53:00作者:YD166手机阅读>>

作者:何向阳(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主任、研究员)

显然,作为画家的冯骥才是敏锐的。这从他的散文可以见出。一般而言,20世纪后的作家对于自然风物已经稍显迟钝,更不用说在文字中加以强调和刻画。难道那个“自然”真就叠印进了史籍之中,成为19世纪的旧物?

如同对这“旧物”的缅怀,《逼来的春天》中湖上的冰层,雪与风,绿意与春光,以及破土而出的苇芽,虽然它们是年年靠近我们的,但也因为“年年”而被熟视无睹,作家笔下的春天是“闻”到的,从视觉到嗅觉的打开,再进一步,是《苦夏》中的“苦”——这又是味觉了,而一大半写作在夏天完成,则又牵出了一种触觉——“我太熟悉那种写作久了,汗湿的胳膊粘在书桌玻璃上的美妙无比的感觉”。这是由触觉而引起的“心念”了。

人文情怀的散文,抒发爱国情怀的散文(1)

溪畔清谈冯骥才

《秋天的音乐》是听觉,作者戴着耳机,“近景从眼前疾掠而过,远景跟着我缓缓向前,大地像唱片慢慢旋转”。他听出了秋天的抗拒和庄严,“为了再生而奉献自己的伟大的死亡啊”,艺术对于人生的安慰,使得心景可以互换,正如《冬日絮语》中所言,“万古以来,是谁不停歇地从一个驿站奔向下一个驿站?为谁送信?为了宇宙间那一桩永恒的爱吗?”《时光》《日历》《马年的滋味》等写的都是时间,然而在这自然的时间之上还有人文的充实,比如,“艺术家的生命是用他艺术的生命计量的。每个艺术家都有可能达到永恒,放弃掉的只能是自己。是不是”。

我很喜欢这个“是不是”,它让诸多酸甜苦辣、驳杂种种都有了尘埃落定的意味。

除了对于时间的感怀,冯骥才有更多的篇章写空间或物象。《书斋一日》《书桌》《空屋》《书架》《乡魂》等,它们同时书写了一种力量——来自人文和故乡的——“它像一块巨大的磁石,牢牢吸住一切属于它的人们,不管背离它多久多远。似乎愈远愈久便愈感到它不可抗拒的引力”。

文学的吸引力,之于冯骥才的意义是不一般的。《无书的日子》中,他说自己不是把写书视为一种消遣,而是“创造生命”。文学的纯度可见一斑。《遵从生命》《水墨文字》等记载了往返于文学与绘画之间的甜蜜,而由于两个身份的“挪动”,使得冯骥才的散文呈现出两个“区间”的视点。文学家和艺术家对“人”的关注,体现了他与其他散文家的不同。就是说,别人可能只有一个区间,而他是在两个或者更多的舞台上起舞。

《致大海——为冰心送行而作》《记韦君宜》都是记人的深情之作。这里所说的“深情”不仅指文章本身的艺术,还包含着文章所记录人物的人格。尤其是《致大海》中写道:“拿了人民的钱就得为人民说话。”冰心的眼神如此有力,作家对这种气概和威风心生敬佩,“您吐字和您写字一样,一笔一画,从不含混。您一生都明达透彻,思想在脑海里如一颗颗美丽的石子沉在清亮见底的水中。您享受着清晰,从来不委身于糊涂”。文章写出冰心的风骨,也写出她的童心。这种对于前辈作家品格的礼敬,也渗透在对韦君宜的记述中。这意味着前辈作家拥有的真诚与无私的品格,已然传递到了写作者的血脉中。

《永恒的震撼》《留下长江的人》是冯骥才散文中为数不多记述当代艺术家的篇章,无论是对于画家李伯安长卷《走出巴颜喀拉》的书写,还是对摄影家郑云峰投入多年抢救长江文化的行为与创作,他都给予高度的评价。于此,我们看到冯骥才保护中华文化的那份投入和深情。“深情”是成就一切文学艺术的关键,如果我们对祖先和前辈留下的文化不爱了,那么文学艺术也就没有了传递和创造的可能。而那一天也一定是文化的末日,是区别于其他物种的人类的末日。但愿那一天永不到来。所以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像前辈一样,不仅把文化传下去,而且把对文化的热爱传下去。

这是一个艺术家必须做的,也是一个知识分子必须做的。

理解了这一点,也就理解了冯骥才对全人类共同创造的文化的珍惜和热爱。在《燃烧的石头》中,作家对罗丹和克洛岱尔关系的处理,注重站在女性的角度说话,这样的勇气大多数作家做不到。《最后的梵·高》写的是画家梵·高生命最后一年半时间中为艺术燃烧的激情和痛苦,世俗生活的失败与艺术殉道者的伟大,交织出艺术的崇高和辉煌。《看望老柴》写聆听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感受。三篇都是有“我”的写作,“我”作为记述者在看,在读,在听,在路上,追寻与感受,使得“我”获得艺术的真谛,“把个人的苦难变成世界的光明”。

理解了这一点,也就理解了为什么冯骥才不惜暂且放下个人小说创作,而投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事业中。他在80岁时说:“如果回到60岁,我还是要放下小说,去做文化遗产保护。”为什么?答案就藏在他的散文中。

绘画、写作、教育、文化遗产保护,这四驾马车的奔驰,构成冯骥才的生活。

我想起20多年前,在天津和冯先生见面,他对我讲起的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工作,我仍记得在并不宽敞的书房里他谈起即将消失的民间文化的热切,他是为了文化敢于把一己暂时搁置的人。这样的人,心有大爱,而这大爱,大多数是没有时间去过多叙述的。相比于一个叙述人,那时到现在的他,更是一个行动者。

这由生命而叠加进去的行动,当然,在《游佛光寺记》《杨家埠的画儿》和《癸未手记》中可以看出来。之于文明,他已深入其中,并正在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他做到了。

《光明日报》( 2022年06月15日14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栏目热文

名家哲思类散文(带你回顾经典名家散文)

名家哲思类散文(带你回顾经典名家散文)

作者:杨 道在《音乐之恨》的首页,有古希腊诗人赫西俄德的诗:音乐在忧愁上洒下了几滴遗忘的祭酒。忧愁之于沉淀着回忆的灵魂,...

2023-06-29 00:47:53查看全文 >>

什么叫文化散文

什么叫文化散文

文化散文并不是另类散文,它只是散文中的一个品种。自余秋雨先生《山居笔记》首在香港、《文明的碎片》首在大陆发行之后,曾在国...

2023-06-29 00:32:39查看全文 >>

文化哲思类散文特点

文化哲思类散文特点

(一)文体知识从体裁分类上看,广义上的散文泛指那些不讲究骈偶押韵的文体。狭义的散文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

2023-06-29 00:08:43查看全文 >>

贴近生活有文化气息的散文(充满生活气息的名家散文)

贴近生活有文化气息的散文(充满生活气息的名家散文)

作者:张堂会(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江苏高邮作家周荣池的长篇散文《一个人的平原》(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0年1月出版),...

2023-06-29 00:24:12查看全文 >>

传统文化的优美散文(赞美传统文化的优美散文)

传统文化的优美散文(赞美传统文化的优美散文)

苏沧桑散文集《纸上》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供图中新网北京9月24日电 (记者高凯)以中国南方珍贵的非遗文化、手艺行当、风物...

2023-06-29 00:14:26查看全文 >>

读懂文化散文(关于什么叫文化的美文)

读懂文化散文(关于什么叫文化的美文)

在快餐文化充斥耳目的今天, 你有多久没静下心来看一本书了? 在当代的文化作家中,余秋雨的文章可算是“一股清流”——浩浩然...

2023-06-29 00:42:32查看全文 >>

经典文化散文阅读(文化散文的经典文字)

经典文化散文阅读(文化散文的经典文字)

多玩手机,不如闲暇时候,给孩子读书。本人从将近千篇我国经典近现代散文中,精选出十一篇,适合读给孩子听的散文,选择标准是积...

2023-06-29 00:17:57查看全文 >>

优秀的文化散文(中华优秀文化的经典散文)

优秀的文化散文(中华优秀文化的经典散文)

城市的品位/鲁先圣一个城市各个时期的建筑,组成了一个城市的历史。而只有一个城市的历史,才能够凝固成一个城市的灵魂。惟有完...

2023-06-29 00:28:14查看全文 >>

比较好的文化散文(文化散文的经典文字)

比较好的文化散文(文化散文的经典文字)

北纬四十度是一条与万里长城生死相依、彼此成就的地理带,在其南北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族群与生活方式。陈福民的《北纬四十度》是第...

2023-06-29 00:31:39查看全文 >>

哲思类散文推荐(二十篇经典散文)

哲思类散文推荐(二十篇经典散文)

作者:苏 琳史铁生在散文《我与地坛》中,蕴含着思想的精华,将写作与生命同构在一起。他在双腿残疾的沉重打击下来到地坛,并在...

2023-06-29 00:27:09查看全文 >>

文档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