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枝条的几个自然规律:
画梅,从何下手,是初学者碰到的第一个问题。了解生长规律,理解形态结构,掌握基本造型规律,是首要的一环。画梅枝起手是第一步,和书法笔顺一样,哪笔先哪笔后,都有讲究,同时要了解,梅花枝条的基本单位组合,即从一笔到五笔、六笔,构成枝条的基本造型。
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代画家辛勤探索、概括总结,逐步形成了梅枝的造型规律,借鉴文字的形态,如“女”“之”“丫”“丛”“S” 形等,作为梅枝的基本造型单位,从而方便了初学者入门和掌握技法的进程。
梅枝在大自然中生发,无拘无束,嫩枝昂首向上,老枝伸向四方,圆浑挺劲,不仅赏心悦目,更有充沛的力量之感,故称梅枝为“铁骨”。因此,画梅时着力体现空间感、力度感,是一幅上乘之作的必备要素。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作为笔墨技巧训练的梅花,枝干画好了,有了主心骨,也就奠定了画面的大局。出枝要伸向四方,不仅有上下左右,更要区分前后远近。初学出枝,枝条向上下和左右伸展比较容易,而体现前后远近则较难,其方当如图,2、3两笔为纵横交叉关系,2在前,3在后,3笔中间断开,形成了视觉空间感,便产生了前后远近的效果。也可以2笔中间断开,3笔贯连,则成3在前,2在后的效果。
梅枝有粗细、曲直,可分主枝、旁枝、细枝。主枝干多曲折,旁枝较细,一般在主枝干弯曲处发旁枝。主枝*弯曲不要一般长,要在弯曲的长短和伸展姿态上求变化。 主枝干较粗,旁枝较细。旁枝上再发小枝,要比旁枝更细些,其细枝数量中适当多些,以形成画面疏密效果。
梅花的出枝方法:
梅枝起手式,是练习梅枝造型的开始。作画前必须心中有数,要“胸有成竹”。可用木炭条、铅笔或手指打一下稿,然后下笔。也可用旧报纸,以深墨线条安排好大体布局,然后将宣纸蒙在上面挥写。开始画梅枝要笔笔都有交代,如同写楷书一样,熟练后要画得松一些,象写行书或草书那样,用笔要灵活,中锋、侧锋都用,贵在生动、自然.。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画梅枝,一般都用较深的墨色,以显其铁骨精神,初练习时,笔头含水量不宜过多。在画较粗的枝条时,以侧锋入笔,渐转中锋,也可中锋起笔,渐转侧锋,主要视其出枝的方向变化,灵活运用。线条用笔根据枝条的弯曲,采用快慢、顿挫、转折等不同的手法。其枝条形状上不宜画得过于直,应作适度的弓形为好,使其柔中带刚,垂如钓竿,仰若盘弓。
梅花枝形解析:
古有“无女不成梅”之说。这是历代画家画梅的经验之谈,也是画家深入观察的结果,在不断的实践中,排除了平行、对称等绘画上不美的东西,如“十、井”字形造型,而找到了在线条排列上有长短、纵横变化的“女”字形,既符合梅枝生长规律,也合乎线条排列的形式美。所以这是非常科学的,后来不断发展、充实,找到了更多的造型形象于文字归纳,直至外国文字,如“S、Y”形等。这对初学者入门,是十分有益的。但要切实领会,灵活运用并非易事。因此,理解枝形造型规律,掌握好具体运用时的分寸,是十分重要的。 枝形规律,实际上是梅枝生长结构特征和线条组合形式美的一种完美统一。线条本身有长短、粗细、曲直、刚柔、光毛、疏密、浓淡、干湿等变化,再结合梅枝形态的变化,就能使画面产生很有节奏感的总体效果。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在具体着笔时,并非一张画上都要同时出现所有的形态,或只出现某种形态。而要看具体需要,如大构图和小构图,画全树和画折枝,在枝*造型要求,数量多少和疏密程度都不相同,因此作画时要灵活运用规律,切忌机械生硬。一般是“女”、“丫”字形较多,不论是主枝、旁枝、细枝,都以上下左右不同角度的“女”形出枝为多见。在枝梢则以“丫”形为多。画嫩枝时,分叉还不太长,未形成穿插交错的透视效果,也以“丫”字形为多。“S”、“之”字形,在一幅画上的不宜过多。“丛”形枝实际上是两个“丫”形的并列,画时不要过于平行等长,应一长一短才有变化。“之”字形一般多在枝*右侧出现,这是笔顺之缘故,向左则成“S”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