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佛学 >

佛教是好还是坏(佛教昌盛的后果)

来源:原点资讯(www.yd166.com)时间:2022-11-21 03:46:41作者:YD166手机阅读>>

感觉驱动模块化大脑的动态配置

想象一下,当你被激怒,开始扔东西、大喊大叫的时候,就说明你的大脑已经由新的模块负责管理。这个时候,你甚至可以说一个全新的自我诞生了,并控制了你的大脑。

无我决策与自我控制

让我们坐下来,身体放松发一会儿呆。过一段时间之后,回想一下自己脑中曾经有过的种种想法。你可能会很惊讶,大脑居然一刻不停,思绪好像在漫步。在某个模块中沉迷一段时间,然后离开,走向下一个模块。

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是“意识自我”主动选择了模块,而是模块通过竞争掌握了意识的控制权。当思绪从一个模块“游荡”到另外一个模块时,其实是第二个模块掌控了足够的力量,从第一个模块手中夺走了意识的控制权。

一旦我们开始从这个角度来观察大脑,就会意识到:

模块在意识之外生出想法,然后将想法注入意识。

与其说“意识自我”想出了想法,不如说想法俘获了“意识自我”。从“意识自我”的角度来看,想法是突然冒出来的。然而,大脑有一种强烈的习惯,与之产生联系。也就是说,“意识自我”不产生想法,它欣然接纳了想法。

佛教是好还是坏,佛教昌盛的后果(5)

大脑的无我决策机制:想法自我思考,意识对外沟通

如果“意识自我”是被动接纳了想法,那自我控制又是如何实现的呢?

我们来看看斯坦福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认知科学家所做了一个有关商品和价格的实验:

每个受试者被给予真实的现金,然后科学家依次展示一系列的商品及其价格,同时扫描了他们的大脑。

结果显示,研究人员可以通过观察大脑的哪一部分更活跃或活跃程度变低,相当准确地判断受试者是否会购买某种商品。而且所有活跃的区域都不是大脑中主控理性的部分,反而是主控感觉的部分。

比如,负责控制快感的伏隔核,在人们预期到奖励或看到喜欢的东西时会更活跃。受试者看到某种商品时,伏隔核越活跃,他就越有可能购买这种产品。另外,还有脑岛,在人们预期到痛苦或其他不快的事情时,会变得异常活跃。受试者看到价格之后,脑子越活跃,购买这种商品的可能性就越低。

这个实验清晰地表明:理性确实在个人决定上会起到一定作用,但只有通过影响感觉这个终极激励因素,才能起到这样的作用。也就是说,大脑的权衡过程是通过矛盾的感觉互相竞争实现的。

就连价格——一种纯粹的数量指标,很容易就能输入电脑的决策算法中——最终也是按照厌恶的程度,以感觉的形式纳入权衡过程的。最后强烈的感觉——或是吸引,或是厌恶——获胜。

这说明,自律的实现并非直接抑制一种感觉,而是强化能够抑制这种感觉的另外一种感觉。

佛教是好还是坏,佛教昌盛的后果(6)

自我控制的实现:强化理性模式的感觉

空与本质

在佛陀的开示中,还有一个普遍存在的主题,就是。有时候,也被称为无相

看似真实、有形的外部世界,在《三摩地王经》中,被喻为:“如焰寻香城,如幻事如梦”;在《金刚经》中,被称作:“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在《心经》中,归纳为名句:“色即是空”。

所有这一切,都在说所见非真。而在幻相背后,隐藏着真相。

本质为何物

在《神经科学杂志》曾经发表过一个经典案例:

一个五十九岁的男人弗雷德患了卡普格拉妄想症,当他的妻子站在面前的时候,无论如何弗雷德都坚称她是个“替身”。他推测,自己真正的妻子出门了,随后就会回来。

卡普格拉妄想症的代表性症状是,认定某人——通常是亲人,有时是密友——是个冒名顶替的骗子。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病人认定面前的人,哪怕看起来一模一样,但是却缺乏“本质”。

如果这个例子太过玄幻,我们再来看看心理学家保罗·布鲁姆曾经举过的例子:

有人花48,875美元买下一把约翰·F.肯尼迪的卷尺,显然,他认为这把卷尺里注入了某种总统的“本质”。

这个时候,工作人员过来,抱歉地说道:“哎呀,出错了。刚才那个是水暖工的卷尺。我们会派人把肯尼迪的卷尺送到您家里。”然后你可以观察这条消息的影响。

竞标买家的面部表情变化毫无疑问预示着感觉的变化。刚才还能激起敬畏和崇拜的卷尺,此时却无法带来任何感觉。宝贵的遗物变成了普通的物品,刚才还附着在它身上的“本质”瞬间消失。

从这个例子,我们能够感受到,“本质”与情感之间的密切联系。这些“实验”证明,在特别的物品上看出特别的“本质”,其实就是对这些物品有了特别的感觉。

实际上,普通事物也能激发情感反应,虽然有时激发的情感比较微妙。1980年,心理学家罗伯特·扎伊翁茨就指出:“日常生活中,感知和认知极少不包含热烈或温和的重要情感要素。我们看到房子时看到的不仅仅是‘一所房子’,而是看到了‘一所漂亮的房子’‘一所丑陋的房子’或‘一所浮夸的房子’。我们读的关于态度转变、认知失调或除草剂的文章也不仅仅是一篇文章。我们读了一篇关于态度转变的‘激动人心的’文章、一篇关于认知失调的重要’文章,或是一篇关于除草剂的‘微不足道’的文章。”

扎伊翁茨隐含地将对事物的感觉和对事物的评价画上了等号。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这个等式是正确的,即从功用上来讲,感觉就是评价

而在本质这里,同样是感觉,赋予了特定的物品,与众不同的本质

与本质交织在一起的似乎还有另外一种东西:故事。我们讲述的关于事物的故事,以及我们信念中对事物历史和本性的认识,会塑造我们面对事物时的体验,因而也会塑造我们对其本质的感受。

曾经有一项关于葡萄酒品鉴师的研究,研究中有四十位品鉴师喝的是挂上高级标签的波尔多葡萄酒,他们认为这些酒值得一品;另有二十人喝的葡萄酒挂着佐餐酒的标签,他们则认为这些酒很普通。你或许已经猜到其中的妙处:两种瓶子里装的是同一种葡萄酒。

葡萄酒的故事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中可以看出故事是如何为我们带来快感的。根本没有纯粹的快感,所有的快感都是受你的信念左右。

拿掉本质

既然本质感障碍了我们对真相的认知,那为什么人脑要这样设计呢?

原因仍然来自于自然选择。自然选择设计人脑并非要我们准确地评判他人,而是要引导人们做有助于本人基因传播的交流。

如果有人对你一直很好,与对方建立互惠的友好关系就很合理,即与对方建立友谊。而认定一个人本质是好的,也确实能很好地助力你们建立友谊。反之,宣扬你的敌人是坏人也是合理的,因为你越多损害他们的身份,他们就越难伤害到你。

不仅如此,如果现实干扰了我们业已建立的本质,大脑会发挥出强大的屏蔽能力。如果敌人或对手做了一件好事,我们倾向于将其归因为环境因素,他给乞丐钱只不过是为了取悦一位恰巧站在那里的女性(装好人);如果密友或盟友做了一件坏事,那么环境因素就会显得突出——她对要钱的乞丐大喊大叫是因为她工作压力太大(迫不得已)。

所以,在本质的障碍下,真相就隐身了。而且,不同的人,即使对同样的事物,也会赋予不同的本质。正所谓:甲之熊掌,乙之砒霜。就好像戴着不同有色眼镜的人之间沟通世界的色彩,面对的是双重的扭曲。

认清了本质,以及本质和情感的密切联系,就为我们理解空性提供了方便。

既然本质来自于情感,同时本质会扭曲真相,那反其道而行之,弱化投射到特定物品上的感觉,自然会引发本质感的同步弱化。推而广之,当本质感全然褪去的时候,“空”的体验就呈现了。

换句话说,“空”的体验,来自于对事物情感反应的减弱

理解了这一点,才能更好地体会患了卡普格拉妄想症的可怜男人弗雷德:如果面前这个人完全没有妻子的感觉,她怎么会是我的妻子呢?

而在所有的意义被赋予之前,世界在某种意义上就处于“无相”状态;但是一旦赋予了意义,就有了“相”,就有了本质。

万物归一

不赋予任何意义,不给予任何本质,亦即不站在任何特定的立场下观察,世界自然成为一体。

这种一体感可以从两个层面展开。其一,以自我为中心,逐渐向外界扩散出去。其二,以外界为中心,逐渐渗透入自我。

每当我们把原本认定为“自我”的一部分清除出去,外界就扩大一分;每当我们把原本认定为“外界”的一部分融入进来,自我就扩大一分。

佛教是好还是坏,佛教昌盛的后果(7)

万物归一的两个角度

在这个意义上,最终“无我”和“空”必然交汇在一起。就好像《道德经》中对道的描述:

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实际上,到了这个层面,大小与内外同时消失了。整个世界,包括自我,融为了一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当万物融为一体的时候,任何局部的事物都变得没有所谓的“自性”。任何事物都不具备维持自身持续存在的所有要素;任何事物都不是自给自足的。由此形成“空”的理念:一切事物都缺乏自性,都缺少独立存在性。

作为统一体,事物之间互相高度依赖,万物共生共荣。一些看似可以独立于其他事物存在的事物,其存在和特性其实是依赖其他事物的。比如,树木需要阳光和水,而且受它们所接触事物的影响,不断发生改变。河流、湖泊和海洋需要雨水,雨水需要河流、湖泊和海洋。人需要空气,如果人不呼吸,人周围的空气成分也不会是现在这样的。

就这样,万物之间缘起性空,性空缘起。与此同时,缘聚缘散,了无自性。

悟与解脱

如果采用计算机操作系统来类比生物的大脑,我们会发现,两者的共同之处都包括默认运行的后台进程。

用计算机语言来描述,这种后台进程从系统启动之初开始运行,直到系统关闭才会停止。通常,它的基本结构会被写成一个持续运行的循环语句,类似下面的伪代码。

while (1):

if (something 1 happens):

do response 1;

elif (something 2 happens):

do response 2;

......

elif (something N happens):

do response N;

从这个角度来讲,开悟的过程,相当于你对后台系统【促发条件-对应响应】的理解不断加深,从不自知的无明运行状态,转向有着清晰觉知的清明运行状态。

解脱则意味着,你可以深入后台系统内部,修改【促发条件】以及【对应响应】语句,从而脱离了系统预设的内置流程,从命中注定走向全然自由。这里的修改,可以是广义的,除了通常理解的修改之外,还可以包括条件与响应的增加与删除。

因而,我们可以把整个开悟与解脱的过程,简要地概括为:

理解轮回(循环),重构觉知(系统)。

也许,在这个意义下,涅槃的状态看起来可能会是:

while (1):

// no matter what happens

being peaceful;

当然,真实的修行过程,一定远比这段伪代码要来得难得多。毕竟,那意味着要擦除千百万年来进化刻在生命中的许多代码。

后记:生命的边界

普里戈金的耗散结构理论,指出了开放系统对于生命的重要意义。

包括人类在内的生命体,经由千百万年的进化,自然选择筛选出的、对环境的本能反应就是要将事物变得“更好”(以自然选择的角度来看)。

整个机制的核心,建立在感觉的基础之上。只有当感觉的好坏,真实地符合生物体进化的需求时,才能正常地运作。

然而,时过境迁,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速度,已经把进化的速度,远远地落在了身后。曾经那些有助于进化的感觉,由于时滞性,已经变得失真。

这个时候,需要我们重新打开意识,超脱基因带来的感官编码,重新审视世界,重新构建自我。

如果说,自然选择对我们施加幻觉,就是为了奴役我们,实现它传播基因的目的,那人类拥有的意识能力,使得我们能够尝试看到世界的真相,进而拥有超脱自然选择约束的机会。

在物理学领域,爱因斯坦给我们树立了一个范例。通常来讲,关于物体运动速度的认识,真正有意义的是物体相对于我们的移动速度,这也是我们对物理世界的直觉所在。

然而,如果想要深刻理解物理学,就要摆脱你的特定视角——摆脱任何的特定视角——问一个问题:

假设不以我为参照物呢?

既然我不能问物体相对于我的速度,那么问物体的移动速度到底意味着什么?

正是此类问题引导他研究出了相对论,并领悟到了质能方程E=MC2。

同样的,当我们摒弃自身的特别视角时,毫无疑问将会打开生命的边界。

上一页12末页

栏目热文

佛教十大恶果(佛说钓鱼杀生的十大恶果)

佛教十大恶果(佛说钓鱼杀生的十大恶果)

如何面对信佛后的业障现前 我在北京有一个道友问我,他说:“我信佛45年了,也没懈怠过,但是为什么佛菩萨都不加持我?一回比...

2022-11-21 03:40:00查看全文 >>

接触佛教的后果(佛教带来不好的影响)

接触佛教的后果(佛教带来不好的影响)

也是奇怪,我和我老公吵吵闹闹几年,自从接触佛学后,就没有再吵架了,关系越来越好了,这佛学还是值得钻研的,比学心理学更有用...

2022-11-21 03:13:57查看全文 >>

佛教带来不好的影响(佛教对社会有着极大的破坏性)

佛教带来不好的影响(佛教对社会有着极大的破坏性)

记得一位学者说过:佛教的思想一直都在中国人的血液里流淌。当时看到此句话不太理解,觉得没有那么深,随着阅读量的增加,阅读范...

2022-11-21 03:50:35查看全文 >>

沉迷佛教的严重后果(为什么很多人不喜欢佛教)

沉迷佛教的严重后果(为什么很多人不喜欢佛教)

梁武帝萧衍作为南朝政权的开创者,是当时非常出名的一位皇帝,而且他的一生也有很多的传奇之处,他也是我国历史上最博学多才的一...

2022-11-21 03:14:59查看全文 >>

佛教对人不利影响(佛教带来不好的影响)

佛教对人不利影响(佛教带来不好的影响)

题/东南亚宗教观:佛教为什么在中南半岛占据优势?文/玉衡,莫道少年无愁绪,世间皆醒我独醉盗用警告/本号已与“维权骑士”签...

2022-11-21 03:19:34查看全文 >>

佛教讲的四大陷阱(佛教讲三大劫难)

佛教讲的四大陷阱(佛教讲三大劫难)

转自 生命&蜕变之无限复活 博客九大定律一、因果定律: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是偶然发生的,每一件事的发生必有其原因。这是宇宙的...

2022-11-21 03:18:20查看全文 >>

佛教对坏人也要慈悲吗(佛教是怎么处理坏人的)

佛教对坏人也要慈悲吗(佛教是怎么处理坏人的)

前几天看了一个电视节目,议题是“为什么坏人放下屠刀就可以立地成佛,好人却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正方说:“这样说来就做坏人...

2022-11-21 03:48:12查看全文 >>

佛教八大骗局(佛教十大恶果)

佛教八大骗局(佛教十大恶果)

1、秦始皇想要永生冷知识来自33IQ徐福,即徐巿,字君房,齐地琅琊(今江苏赣榆)人,秦著名方士。他博学多才,通晓医学、天...

2022-11-21 03:07:01查看全文 >>

佛教骗局的八大特性(佛教不为人知的真相)

佛教骗局的八大特性(佛教不为人知的真相)

现在在微信上,有人借助对佛教中某些人敛财等违背了佛教宗旨而大肆攻击、辱骂佛教佛祖。我觉得此风不可长!某些人个人的作为,借...

2022-11-21 03:15:42查看全文 >>

佛教十大罪行(佛教在中国犯下的罪行)

佛教十大罪行(佛教在中国犯下的罪行)

2018年8月9日,在泰国法庭上,曾经引得无数信徒追随的泰国僧人琅勃·嫩康(Luang Pu NenKham),被法院以...

2022-11-21 03:38:24查看全文 >>

文档排行